查古籍
《中藥形性經(jīng)驗(yàn)鑒別法》
為唇形科植物白蘇的莖。秋季果實(shí)成熟時(shí),割取老莖,除去果實(shí)及枝葉,曬干。
產(chǎn)江蘇、安徽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干燥的莖,葉片大多脫落,常帶有果穗。莖圓角四方形,四邊有槽,表面黃綠色,易折斷;斷面木質(zhì)部黃白色,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。殘留的葉片,皺縮、卷曲或破碎不整,黑綠色,背面較淡,兩面均具白色毛。氣香,味微苦辛。以莖老、干燥、無根葉雜質(zhì)、氣味芳香者為佳。
《四川中藥志》:"入肺、脾二經(jīng)。"
《滇南本草》:"味辛,性溫,無毒。"
順氣,消食,止痛,安胎。治氣郁,食滯,胸膈痞悶,脘腹疼痛,胎氣不和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補(bǔ)中益氣。"
②《安徽藥材》:"行氣寬中,消痰利肺,安胎。"
③《四川中藥志》:"下氣寬胸,行里化痰,消食。治胸悶,噎膈反胃及心腹痛。"
內(nèi)服:煎湯,1.5~3錢。
本品在江蘇、四川等地與紫蘇梗同等使用,并通稱為蘇梗。參見"紫蘇梗"條。
出自《中藥形性經(jīng)驗(yàn)鑒別法》。
藥材基源:為唇形科植物白蘇的莖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erilla frutescens (L.) Britton
采收和儲藏:秋季果實(shí)成熟時(shí),割取老莖,除去果實(shí)及枝葉,曬干。
一年生草本,高0.5-2m。莖直立,鈍四棱形,具四槽,密被長柔毛。葉對生;地柄長3-5cm,背腹扁平,密端短尖或突尖,基部圓形或闊楔形,邊緣在基部以上有粗鋸齒,兩面綠色,或紫色,上面被疏柔毛。輪傘花序2花,組成長1.5-15cm,密被長柔毛,偏向一側(cè)的頂生及腋生總狀花序;苞片寬卵圓形或近圓形,外被紅褐色腺點(diǎn),邊緣膜質(zhì);花梗密被柔毛;花萼鐘形,10脈,下部被長柔毛,夾有黃色腺點(diǎn),內(nèi)面喉部有疏柔毛環(huán),結(jié)果實(shí)增大,萼桅二唇形,上唇寬大,3齒,中齒較小,下唇比上唇稍長,2齒,齒皮針形;花冠通常白色,冠筒短,冠檐近二唇形,上唇微缺,下唇3裂,中裂片較大;雄蕊4,前對稍長,離生,插生喉部,花藥2室;花柱先端2淺裂;花盤前方呈指狀膨大。小堅(jiān)果近球形,具網(wǎng)紋。花期8-11月,果期8-12月。
性狀鑒別 干燥的莖,葉片大多脫落,常帶有果穗。莖圓角四方形,四邊有槽,表面黃綠色,易折斷;斷面木質(zhì)部黃白色,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。殘留的葉片,皺縮、卷曲或破碎不整,黑綠色,背面較淡,兩面均具白色毛。氣香,味微苦辛。
以莖老、干燥、無根葉雜質(zhì)、氣味芳香者為佳。
白蘇梗注射液分別以0.1g(生藥)/只、0.2g(生藥)/只、0.4g(生藥)/只0.6(生藥)/只給小鼠腹腔注射,連續(xù)4d,能激發(fā)動物子宮內(nèi)膜碳酸酐酶活性增長,而且隨所給劑量的增加而增加,與孕酮作用相似[1]。
味辛;性溫
順氣消食;止痛;安胎。主食滯不化;脘腹脹痛;感冒;胎動不安
內(nèi)服:煎湯,5-10g。
1.《滇南本草》:補(bǔ)中益氣。
2.《安徽藥材》:行氣寬中,消痰利肺,安胎。
3.《四川中藥志》:下氣寬胸,行里化痰,消食。治胸悶,噎膈反胃及心腹痛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《中藥形性經(jīng)驗(yàn)鑒別法》
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白蘇的莖。秋季果實(shí)成熟時(shí),割取老莖,除去果實(shí)及枝葉,曬干。
生境分布產(chǎn)江蘇、安徽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狀干燥的莖,葉片大多脫落,常帶有果穗。莖圓角四方形,四邊有槽,表面黃綠色,易折斷;斷面木質(zhì)部黃白色,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。殘留的葉片,皺縮、卷曲或破碎不整,黑綠色,背面較淡,兩面均具白色毛。氣香,味微苦辛。以莖老、干燥、無根葉雜質(zhì)、氣味芳香者為佳。
歸經(jīng)《四川中藥志》:"入肺、脾二經(jīng)。"
性味《滇南本草》:"味辛,性溫,無毒。"
功能主治順氣,消食,止痛,安胎。治氣郁,食滯,胸膈痞悶,脘腹疼痛,胎氣不和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補(bǔ)中益氣。"
②《安徽藥材》:"行氣寬中,消痰利肺,安胎。"
③《四川中藥志》:"下氣寬胸,行里化痰,消食。治胸悶,噎膈反胃及心腹痛。"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1.5~3錢。
備注本品在江蘇、四川等地與紫蘇梗同等使用,并通稱為蘇梗。參見"紫蘇梗"條。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白蘇梗拼音注音Bái Sū Gěnɡ英文名Stem of Common Perilla出處出自《中藥形性經(jīng)驗(yàn)鑒別法》。
來源藥材基源:為唇形科植物白蘇的莖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erilla frutescens (L.) Britton
采收和儲藏:秋季果實(shí)成熟時(shí),割取老莖,除去果實(shí)及枝葉,曬干。
原形態(tài)一年生草本,高0.5-2m。莖直立,鈍四棱形,具四槽,密被長柔毛。葉對生;地柄長3-5cm,背腹扁平,密端短尖或突尖,基部圓形或闊楔形,邊緣在基部以上有粗鋸齒,兩面綠色,或紫色,上面被疏柔毛。輪傘花序2花,組成長1.5-15cm,密被長柔毛,偏向一側(cè)的頂生及腋生總狀花序;苞片寬卵圓形或近圓形,外被紅褐色腺點(diǎn),邊緣膜質(zhì);花梗密被柔毛;花萼鐘形,10脈,下部被長柔毛,夾有黃色腺點(diǎn),內(nèi)面喉部有疏柔毛環(huán),結(jié)果實(shí)增大,萼桅二唇形,上唇寬大,3齒,中齒較小,下唇比上唇稍長,2齒,齒皮針形;花冠通常白色,冠筒短,冠檐近二唇形,上唇微缺,下唇3裂,中裂片較大;雄蕊4,前對稍長,離生,插生喉部,花藥2室;花柱先端2淺裂;花盤前方呈指狀膨大。小堅(jiān)果近球形,具網(wǎng)紋。花期8-11月,果期8-12月。
性狀性狀鑒別 干燥的莖,葉片大多脫落,常帶有果穗。莖圓角四方形,四邊有槽,表面黃綠色,易折斷;斷面木質(zhì)部黃白色,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。殘留的葉片,皺縮、卷曲或破碎不整,黑綠色,背面較淡,兩面均具白色毛。氣香,味微苦辛。
以莖老、干燥、無根葉雜質(zhì)、氣味芳香者為佳。
藥理作用白蘇梗注射液分別以0.1g(生藥)/只、0.2g(生藥)/只、0.4g(生藥)/只0.6(生藥)/只給小鼠腹腔注射,連續(xù)4d,能激發(fā)動物子宮內(nèi)膜碳酸酐酶活性增長,而且隨所給劑量的增加而增加,與孕酮作用相似[1]。
性味味辛;性溫
功能主治順氣消食;止痛;安胎。主食滯不化;脘腹脹痛;感冒;胎動不安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5-10g。
各家論述1.《滇南本草》:補(bǔ)中益氣。
2.《安徽藥材》:行氣寬中,消痰利肺,安胎。
3.《四川中藥志》:下氣寬胸,行里化痰,消食。治胸悶,噎膈反胃及心腹痛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