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辮子草根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辮子草根拼音注音Biàn Zi Cǎo Gēn出處

    《云南中草藥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豆科植物小葉三點金。夏、秋采收。

    性味

    江西《草藥手冊》:"甘,平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利濕,止血,通絡(luò)。治黃疸,痢疾,小便淋痛,風(fēng)濕痛,咯血,崩漏,白帶,痔瘡,跌打損傷。

    ①《云南中草藥》:"消炎止血,利濕通絡(luò)。治產(chǎn)后流血,紅崩白帶,經(jīng)閉,虛弱盜汗,痢疾,風(fēng)濕,尿路感染,痔瘡,脫肛,跌打損傷。"

    ②江西《草藥手冊》:"清熱明目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;或泡酒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小兒疳積,小葉三點金根三至四錢,水煎,去渣,酌加紅糖調(diào)服。

    ②治黃疸:小葉三點金根一兩,水煎,去渣,酌加紅糖調(diào)服。

    ③治肺癆咳嗽、咯血、頸淋巴結(jié)結(jié)核:小葉三點金根七錢,用豬瘦肉三兩煮湯煎藥服。

    ④治陳傷:小葉三點金根二至三兩,珍珠菜根、八角楓根各二錢,水煎,沖紅糖、黃酒,早晚飯前各服一次。(選方出江西《草藥手冊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辮子草根拼音注音Biàn Zi Cǎo Gēn別名

    爬地香;小葉三點金根。

    英文名Root of Smalleaf Desmodium出處

    出自《云南中草藥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小葉三點金草Desmodium microphylLum(Thunb.)DC.的根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Desmodium microphyllum(Thunb.)DC.[Hedysarum microphyllum Thunb.]

    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坡草地或灌木叢中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小葉三點金草 草本,平臥或直立。根粗,木質(zhì)。莖分枝,纖細(xì),無毛。托葉披針形;三出復(fù)葉,頂生小葉長圓形,長2-9mm,寬約4mm,先端圓鈍,微凹,有短尖,基部圓形,上面無毛,下面具白色長柔毛,側(cè)生小葉稍小??偁罨ㄐ蝽斏蛞干偦üS虚_展短毛;花萼淺鐘狀,萼齒披針形,較萼筒長,有白色柔毛;花冠淡紫色,旗瓣近圓形,基部狹,無爪,龍骨瓣與翼瓣等長;雄蕊10,二體。莢果有莢節(jié)2-4,有毛莢節(jié)長約4mm,寬約3mm?;?、果期5-9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小草多纏繞成團(tuán)。根粗壯有分枝,木化。莖較細(xì),小葉3,頂端小葉較大,2-9mm,可達(dá)17mm,寬約4mm,橢圓形,先端圓形具短尖,基部圓形,全緣,綠色,下表面具柔毛,兩側(cè)小葉很小。有時可見總狀花序或莢果,莢果長8-16mm,直徑約3mm,有莢節(jié)2-4,節(jié)處有縊縮,表面被短毛。氣特異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肝;膀胱;大腸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甘;苦;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利濕;止咳平喘;消腫解毒。主石淋;胃痛;黃疸;痢疾;咳嗽;哮喘;小兒疳積;毒蛇咬傷;癰瘡瘰疬;漆瘡;痔瘡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,鮮品30-60g。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;或煎水熏洗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小兒疳 積:小葉三點金根三至四錢,水煎,去渣,酌加紅糖調(diào)服。②治黃疸:小葉三點金根一兩,水煎,去渣,酌加紅糖調(diào)服。③治肺癆咳嗽、咯血、頸淋巴結(jié)結(jié)核:小葉點金根七錢,用豬瘦肉三兩煮湯煎藥服。④治凍傷:小葉三點金根二至三兩,珍珠菜根、八角楓根各二錢。水煎,沖紅糖、黃酒,早晚飯前各服一次。(選方出江西《草藥手冊》)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云南中草藥》:消炎止血,利濕通絡(luò)。治產(chǎn)后流血,紅崩白帶,經(jīng)閉,虛弱盜汗,痢疾,風(fēng)濕,尿路感染,痔瘡,脫肛,跌打損傷。

    2. 江西《草藥手冊》:清熱明目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ān Chun Dàn來源雉形目雉科鵪鶉Coturnix coturnix (L.),以蛋入藥。生境分布東北、華北。功能主治治胃病、肺病、神經(jīng)衰弱、肋膜炎等。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ù Diāo Mù別名格棒子、格棒棒來源藥材基源:為薔薇科植物小葉石積木的地上部分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Osteomeles schwerinae Schneid.var.microphylla Rehd.et Wils.采收和儲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不灰木拼音注音Bù Huī Mù別名無灰木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出處《開寶本草》來源為硅酸鹽類礦物角閃石石棉。原形態(tài)角閃石的一種。為平行較長而易劈為細(xì)絲形之纖維狀物休,纖維常與脈壁相垂直,色白、灰或帶綠色,光澤絲狀,微透明至不透明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ó Lè Shù別名山桃樹出處江西《草藥手冊》來源為鐘萼木科植物鐘萼木的樹皮。夏、秋采收。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~4500米山地林中。分布云南東部、廣西、廣東、江西、浙江、湖南、貴州、湖北、四川等地。原形態(tài)落葉喬木,高達(dá)20米。樹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伴蛇蓮拼音注音Bàn Shé Lián別名拳參、雞爪大王、馬蜂七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出處《廣西藥植名錄》來源為蓼科植物革葉蓼的根莖。秋季采挖,洗凈,硒干。生境分布生于高山陰濕山溝處。分布云南、廣西等地。原形態(tài)多年生宿根草本,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