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楮樹白皮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楮樹白皮拼音注音Chǔ Shù Bái Pí別名

    谷木皮(《吳普本草》),楮樹皮(《別錄》),谷白皮(《千金方》),楮白皮(《圣濟(jì)總錄》),構(gòu)皮(《草木便方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綱目》

    來源

    為桑科植物構(gòu)樹樹皮韌皮部。

    性味

    ①《藥性論》:"甘,平,無毒。"

    ②《本草匯言》:"味甘澀,氣平,無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行水,止血。治水腫氣滿、氣短咳嗽,腸風(fēng)血痢,婦人血崩。

    ①《吳普本草》:"治喉閉痹。"

    ②《別錄》:"逐水,利小便。"

    ③《藥性論》:"治水腫氣滿。"

    ④《綱目》:"煮汁釀酒飲,治水腫入腹,短氣咳嗽。為散服,治下血血崩。"

    ⑤《本草匯言》:"順氣利水,涼血止血。"

    ⑥《草木便方》:"洗癮疹。"

    ⑦《嶺南采藥錄》:"煎水洗痔瘡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2~3錢;釀酒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煎水洗,或燒存性研末點眼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男子女人新久腫,得暴惡風(fēng)入腹;婦人新產(chǎn)上圊風(fēng)入臟,腹中如馬鞭者,噓吸短氣咳嗽:楮皮枝葉一大束,切,煮取汁,隨多少釀酒,但服醉為佳,不過三、四日腫減,瘥后可常服之。(《千金方》)

    ②治腸風(fēng)下血:秋后采楮皮陰干,為末,酒調(diào)三錢,空心服,入麝香少許。(《普濟(jì)方》)

    ③治血痢血崩:楮樹皮、荊芥等分。為末,冷醋調(diào)服一錢。(《世醫(yī)得效方》)

    ④治眼中翳重者:楮白皮,暴干,合作小繩子,火燒作灰,待冷,隨便以灰點翳上。(《外臺秘要方》)

    ⑤治魚骨哽咽:楮樹嫩皮搗爛為丸,水下二、三十丸。(《衛(wèi)生易簡方》)

    臨床應(yīng)用

    治療慢性氣管炎:取紗紙樹(構(gòu)樹)二層皮1兩,少年紅(為茜草科植物劍葉耳草5錢,魚腥草5錢,均用鮮品。水煎,每日1劑,分3次服。共治233例。服藥10天,臨床治愈41例(17.6%),顯效63例(27.4%)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楮樹白皮拼音注音Chǔ Shù Bái Pí別名

    楮樹皮、楮白皮、楮皮、構(gòu)皮

    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綱目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??浦参飿?gòu)樹除去外皮內(nèi)皮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Broussonetia papyrifera(L.)Vent[Marus papyrifera L.]

    采收和儲藏:春、秋季剝?nèi)淦?,除去外皮,曬干?/p>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坡林緣或村寨道旁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華東、華南、西南及河北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湖北、湖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落葉喬木,高達(dá)14-16m。有乳汁。小枝粗壯,密生絨毛。單葉互生;葉柄長1.5-10cm,密被柔毛;葉片膜質(zhì)或紙質(zhì),闊卵形至長圓狀卵形,長5.5-15(-20)cm,寬4-10(-15)cm,不分裂或3-5裂,尤以幼枝或小樹葉較明顯,先端漸尖,基部圓形或淺心形,略偏斜,邊緣有細(xì)鋸齒或粗鋸齒,上面深綠色,被粗伏毛,下面灰綠色,密被柔毛?;▎涡?,雌雄異株;雄花序為葇荑花序,直徑l-1.5cm,總花梗長l-1.5cm;雄花具短柄,有2-3小苞片,花被4裂,基部合生,雄蕊4;雌花苞片棒狀,被毛,花被管狀,雌蕊散生于苞片間,花柱細(xì)長,線形,被短毛,具粘性。聚花果肉質(zhì),呈球形,直徑約2cm,成熟時橙紅色。花期4-7月,果期7-9月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楮樹皮層含楮樹黃酮醇(broussoflavonol)A、B和楮樹查耳酮(broussochalcone)A、B[2]。還含三萜類,甾體與鏈烷烴和鏈烷醇類化合物。

    性味

    甘;性平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利水,止血。主小便不利;水腫脹痛;便血;崩漏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6-9g;釀酒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;或燒存性,研末點眼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男子女人新久腫,得暴惡風(fēng)入腹;婦人新產(chǎn)上圊風(fēng)入臟,腹中如馬鞭者,噓吸短氣咳嗽:楮皮枝葉一大束,切,煮取汁,隨多少釀酒,但服醉為佳,不過三、四日腫減,瘥后可常服之。(《千金方》)②治腸風(fēng)下血: 秋后采楮皮陰干,為末,酒調(diào)三錢,空心服,入麝香少許。 (《普濟(jì)方》)③治血痢血崩: 楮樹皮、荊芥等分。為末,冷醋調(diào)服一錢。 (《世醫(yī)得效方》)④治眼中翳重者: 楮白皮,暴干,合作小繩子,火燒作灰,持冷,隨便以灰點翳上。(《外臺秘要方》)⑤治魚骨哽咽: 楮樹嫩皮搗爛為丸,水下二、三十丸

    臨床應(yīng)用

    治療慢性氣管炎:取紗紙樹(構(gòu)樹)二層皮1兩,少年紅[為茜草科植物劍葉耳草( Oldenlandia lancea(Thunb.) O.Ktze.]5錢,魚腥草5錢,均用鮮品。水煎,每日 1劑,分3次服。共治233例,服藥10天,臨床治愈41例(17.6%),顯效63例(27.4%)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吳普本草》:治喉閉痹。

    2.《別錄》:逐水,利小便。

    3.《藥性論》:治水腫氣滿。

    4.《綱目》:煮汁釀酒飲,治水腫入腹,短氣咳嗽。為散服,治下血血崩。

    5.《本草匯言》:順氣利水,涼血止血。

    6.《草木便方》:洗癮疹。

    7.《嶺南采藥錄》:煎水洗痔瘡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ào Yào Ténɡ別名四川白前、西川鵝絨藤英文名Deceiving Swallowwort出處始載于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蘿藦科植物豹藥藤的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ynanchum decipiens Sch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豹骨拼音注音Bào Gǔ別名川四腿、金錢豹骨來源貓科動物金錢豹Panfhera pardus L.及其他豹的骨骼。歸經(jīng)歸肝、腎經(jīng)。性味甘、辛,溫。功能主治祛風(fēng)通絡(luò),強(qiáng)筋健骨。用于風(fēng)濕痹痛,腳膝酸軟。用法用量3~6錢,入丸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èi Zǐ別名貝齒(《雷公炮炙論》),白貝(《日華子本草》),白海蚆(《簡便單方》),白貝齒(《藥材資料匯編》)。出處《本經(jīng)》來源為寶貝科動物貨貝或環(huán)紋貨貝等的貝殼。5~7月間于海邊撈取,除去肉,洗凈曬干。生境分布產(chǎn)于海南島、西沙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貝母蘭拼音注音Bèi Mǔ Lán別名止血果(《文山中草藥》),石巴蕉、對葉果、果上葉(《云南中草藥選》),小綠芨(《全展選編·外科》)。出處《云南中草藥選》來源為蘭科植物傘房貝母蘭的假鱗莖或全草。全年可采。生境分布生于雜木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èi Chǐ來源藥材習(xí)分紫貝齒與白貝齒兩類,入藥以紫貝齒為多。紫貝齒為寶貝科動物蛇首眼球貝Erosaria (Ravitrona) caputserpentis (L.)、山貓寶貝Cypraca (Lyncina) lynx (L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