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硨磲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硨磲拼音注音Chē Qú別名

    車渠(《海藥本草》)

    出處

    《海藥本草》

    來源

    為硨磲科動物鱗硨磲或其同屬動物的貝殼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活在潮間帶珊瑚礁間。分布我國南海諸島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貝殼巨大,重而堅(jiān)厚。卵圓形,殼頂位于貝殼中央,殼頂前方有一長卵形的足絲孔。腹緣彎曲呈波狀。外韌帶極長,黃褐色,約等于貝殼后半部的3/4。貝殼表面黃白色,竺長輪脈細(xì)密,具有4~6條強(qiáng)大的放射肋;肋上有寬而翹起的大鱗片。內(nèi)面白色,具光澤。鉸合部長,右殼有1主齒和2個(gè)并列的后側(cè)齒;左殼主齒和后側(cè)齒各1個(gè)。后閉殼肌痕卵圓形,位于貝殼中部。外套痕明顯。

    性味

    ①《海藥本草》:"大寒,無毒。"

    ②《綱目》:"甘咸,大寒,無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《海藥本草》:"主安神,解諸毒藥及蟲螫。以玳瑁一片,車渠等同,以人乳磨服。"

    備注

    同屬動物庫氏硨磲貝殼巨大,表面白色,具有5條大的覆瓦狀放射肋;生長輪紋明顯,形成彎曲重迭的皺褶。兩殼均有主齒和后側(cè)齒各1個(gè)。分布廣東西沙群島。亦同等入藥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硨磲拼音注音Chē Qú別名

    車渠、海扇、蚵筋

    英文名giant clam, tridacna出處

    出自《海藥本草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硨磲科動物鱗硨磲、長硨磲等同屬動物的貝殼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Tridacna squamosa Lamarck2.Tridacna elongata Lanmarck[Trdacna (Chamestrachea)maxima(Roding)]

    采收和儲藏:四季均可捕捉,捕得后,取殼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生活于潮間帶珊瑚礁間。

    2.生活于淺海珊瑚礁間,在潮間帶低潮線附近積水處亦可見到。

    資源分布:1.我國分布于南海,如海南、西沙群島等沿海。

    2.分布同上種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1.鱗硨磲,貝殼卵圓形,厚重堅(jiān)實(shí),殼長約200mm,殼高約130mm,殼寬約 136mm。兩殼大小相等,兩側(cè)亦近等。殼頂位于背緣中央,殼頂前方有一長卵形的足絲孔,孔邊緣具有肋狀突起若干條,近殼頂?shù)拇蠖怀?,排列緊密,向前端漸稀不清。殼背緣稍平。外韌帶黃褐色,長約為具殼后半部的3/4。殼表黃白色,生長線細(xì)密,具有4-6條強(qiáng)大的放射肋,肋上有寬而翹起的大鱗片,肋間溝內(nèi)又有寬的放射肋紋數(shù)條。肋與溝使腹緣彎曲呈波狀。于殼頂附近常因磨損而使鱗片脫落。殼內(nèi)面白色,具有光澤,鉸合部長,左殼有主齒及后側(cè)齒各1枚右殼有主齒1枚及并列的后側(cè)齒2枚。后閉殼肌痕卵圓形,位于殼中部。外套痕明顯,生活時(shí)外套膜緣紅褐色。

    2.長硨磲,貝殼長卵圓形,殼極堅(jiān)厚,一般殼長約170mm,殼高約90mm,寬與高近等。兩殼大小相似。前端突出,延長;后端短。殼頂前方中凹,為長卵圓形的足絲孔,孔周緣有排列稀疏的齒狀突起,殼背緣斜。韌帶黃褐色,長幾達(dá)腹緣。殼表黃白色,具有自頂部直達(dá)腹緣而向前方斜走的強(qiáng)大鱗狀放射肋5-7條,肋寬顯著大于肋溝。近殼頂部放射肋的鱗片低伏,多呈覆瓦狀排列;近腹緣的鱗片較突起,腹緣呈弓形彎曲。殼內(nèi)面白色,邊緣淡黃色,具光澤,并有與殼表放射肋豐應(yīng)的凹溝。鉸合部長達(dá)末端左殼有主齒及后側(cè)齒各1枚;右殼有主齒1枚及并列的后側(cè)齒2枚。后收足肌痕與閉殼肌痕近相等。外套痕明顯。生活時(shí)外套膜邊緣為藍(lán)色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長硨磲含蛋白質(zhì),凝集素(agglutinin );腎含含砷核甙:5-脫氨-5-二甲基腫基腺嘌噙核苷(5-deoxy-5-dimethylarsinyladenosine),(2S)-3-[5-脫氧-5-(二甲基胂氧基)-Βd呋喃核糖氧基]-2-羥基丙基硫酸氫酯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腎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味甘;咸;性寒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安神;解毒。主心神不安,失眠多夢;蜂蟲螫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磨粉,5-15g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海藥本草》:主安神,解諸毒藥及蟲螫,以玳瑁一片,車渠等同,以人乳磨服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刺參拼音注音Cì Shēn別名刺仙茅、川參來源川續(xù)斷科刺參屬植物大花刺參Morina bulleyana Forr.,以根入藥。秋冬采集,切片曬干或鮮用。除前種外,尚有細(xì)葉刺參Morina delavayi Franch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Yè Sǒnɡ Mù別名鳥不企、雞云木、鷹不扒、雷公木英文名bark of Spinyleaf Aralia出處始載于《福建師范學(xué)院學(xué)報(bào)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五加科植物長刺楤木的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ralia spinif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Yè Sū Tiě來源藥材基源:為蘇鐵科植物華南蘇鐵的根或種子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ycas rumphii Miq.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我國華南各地廣為栽培,長江流域有盆栽。資源分布:原產(chǎn)印度尼西亞、澳大利亞北部、越南、緬甸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Tiān Qié別名苦顛茄、苦天茄(《云南中草藥》)。出處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來源為茄科植物刺茄子的果實(shí)。秋季采收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山間林下或荒坡。分布云南等地。原形態(tài)多年生草本,高約1米。莖直立,具分枝,全體密被黃硬毛和針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Tiān Qié Yè出處《云南中草藥》來源為茄科植物刺茄子的葉。夏、秋采集,曬干或鮮用。性味微苦,涼。功能主治消炎止痛,解毒止痙。治小兒驚厥。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1~2錢。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