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鳥不企、雞云木、鷹不扒、雷公木
始載于《福建師范學(xué)院學(xué)報》。
藥材基源:為五加科植物長刺楤木的根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ralia spinifolia Merr.
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挖,除去雜質(zhì),洗凈,鮮用劃曬干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000m以下山坡或林緣陽光充足處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等地。
灌木,高2-3m。小枝疏生多數(shù)長短不等的刺,刺扁,長1-10mm,基部膨大。托葉和葉柄基部合生,先端離生部分錐形,有纖毛;葉大,長40-70cm,二回羽狀復(fù)葉;羽片長20-30cm,有小葉5-9,小片薄紙質(zhì)或近膜質(zhì),長圓狀卵形或狀橢圓形,長7-12cm,寬3-6cm,先端漸尖或長漸尖,基部圓形,有時略歪斜,上面脈上疏生小刺和刺毛,下面甚密,邊緣有鋸齒;側(cè)脈5-7對。傘形花序有多花,直徑約2.5cm;總花梗長1-6cm,有刺和剛毛;小花梗8-15mm,密生刺毛;苞片長圓形,長3-6mm,無毛;萼筒邊緣有5小齒,三角形;花淡綠白色,花瓣5,卵狀三角形,長約1.5mm;雄蕊5,花絲細(xì)長,子房5室,花柱5,分離。核果卵球形漿果狀,黑褐色,有5棱,長約5mm,花柱宿存。花期8-10月,果期10-12月。
根中含楤木皂甙(araloside)H、J、A,楤木皂甙A甲酯(araloside A methyl ester),竹節(jié)人參皂甙(chikuset-susaponin)Ib、IV[1].
味苦;性平
祛風(fēng)除濕;活血止血。主風(fēng)濕骨痛;頭昏頭痛;跌打損傷;骨折;吐血;崩漏;蛇咬傷。
內(nèi)服:煎服,9-15g;或泡酒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《新華木草綱要》:根:有駁骨,解毒的功能。用于頭昏、頭痛、吐血、血崩、風(fēng)濕、跌打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鳥不企、雞云木、鷹不扒、雷公木
英文名bark of Spinyleaf Aralia出處始載于《福建師范學(xué)院學(xué)報》。
來源藥材基源:為五加科植物長刺楤木的根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ralia spinifolia Merr.
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挖,除去雜質(zhì),洗凈,鮮用劃曬干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000m以下山坡或林緣陽光充足處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灌木,高2-3m。小枝疏生多數(shù)長短不等的刺,刺扁,長1-10mm,基部膨大。托葉和葉柄基部合生,先端離生部分錐形,有纖毛;葉大,長40-70cm,二回羽狀復(fù)葉;羽片長20-30cm,有小葉5-9,小片薄紙質(zhì)或近膜質(zhì),長圓狀卵形或狀橢圓形,長7-12cm,寬3-6cm,先端漸尖或長漸尖,基部圓形,有時略歪斜,上面脈上疏生小刺和刺毛,下面甚密,邊緣有鋸齒;側(cè)脈5-7對。傘形花序有多花,直徑約2.5cm;總花梗長1-6cm,有刺和剛毛;小花梗8-15mm,密生刺毛;苞片長圓形,長3-6mm,無毛;萼筒邊緣有5小齒,三角形;花淡綠白色,花瓣5,卵狀三角形,長約1.5mm;雄蕊5,花絲細(xì)長,子房5室,花柱5,分離。核果卵球形漿果狀,黑褐色,有5棱,長約5mm,花柱宿存。花期8-10月,果期10-12月。
化學(xué)成分根中含楤木皂甙(araloside)H、J、A,楤木皂甙A甲酯(araloside A methyl ester),竹節(jié)人參皂甙(chikuset-susaponin)Ib、IV[1].
性味味苦;性平
功能主治祛風(fēng)除濕;活血止血。主風(fēng)濕骨痛;頭昏頭痛;跌打損傷;骨折;吐血;崩漏;蛇咬傷。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服,9-15g;或泡酒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各家論述《新華木草綱要》:根:有駁骨,解毒的功能。用于頭昏、頭痛、吐血、血崩、風(fēng)濕、跌打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