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草靈脂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草靈脂拼音注音Cǎo Línɡ Zhī別名

    西藏鼠兔糞、巖兔糞、巖鼠糞

    來源

    兔目鼠兔科藏鼠兔Ochotona thibetana (Milne-Edwards),以糞便入藥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四川、西藏。

    性味

    苦、咸,溫。

    注意

    血虛者及孕婦忌服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痛經(jīng)祛瘀。主治月經(jīng)失調(diào),產(chǎn)后腹痛,跌撲損傷及瘀血積滯等癥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2~3錢,水煎服或作散劑服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草靈脂拼音注音Cǎo Línɡ Zhī別名

    巖兔屎、巖鼠糞(《四川中藥志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四川中藥志》

    來源

    為鼠兔科動物西藏鼠兔糞便。全年可采。糞便多堆集于洞口。收得后,篩凈泥土,揀去砂石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喜棲于半潮濕的海拔較高的山坡灌叢中。穴土而群居,晝夜均活動。食物主要為莎草科與禾本科植物的莖葉。分布云南、四川、湖北、山西、甘肅、陜西、青海、西藏等地。產(chǎn)四川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體形相短,體長約14厘米。頭部長而狹,耳廓短而圓。上唇縱裂。吻部兩側(cè)有發(fā)達(dá)的觸須。四肢短小。后肢比前肢略長,無尾。身體背面暗灰褐色,毛基暗灰色,中段黃白色,毛尖黑色。耳背黑色,內(nèi)為棕黑色,耳緣具明顯的白邊。腹面色淺,毛尖黃或白,毛基為暗灰色。四足背面淺黃,掌面被深褐色密毛。頭骨狹長,腭孔與門齒孔合而為一。

    性狀

    干燥糞便呈圓形或略呈長橢圓形,直徑4~5毫米。外表棕褐色,粗糙。破碎后仍棕褐色,有多數(shù)植物纖維及其它未消化物質(zhì)。陳久者無甚氣味,新鮮者微臭。以粒大、均勻,無破碎、雜質(zhì)者為佳。

    性味

    《四川中藥志》:"苦咸,溫,無毒。"

    注意

    《四川中藥志》:"血虛及孕婦忌服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《四川中藥志》:"通經(jīng)、祛瘀。治月經(jīng)失調(diào),產(chǎn)后腹痛,跌撲損傷及瘀血積滯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2~3錢;或研末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血瘀經(jīng)閉及產(chǎn)后腹痛:草靈脂配蒲黃等量,研末。黃酒送服。

    ②治跌打損傷:草靈脂、當(dāng)歸、紅花、赤芍、桃仁。煎水服。

    ③治胃寒疼痛:草靈脂、炮姜。研細(xì)末,分?jǐn)?shù)次,溫開水送服。(選方出《成都中草藥》)

    備注

    四川地區(qū)還以金龜子科動物小青花潛幼蟲的干燥糞便作草靈脂使用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Xiàn Shǔ別名紅藤、山烏龜、一滴血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防己科植物白線薯的塊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tephania brachyandra Diels.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挖,除去須根,洗凈,橫切或縱切成片,曬干。生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線蛇拼音注音Bái Xiàn Shé別名黃脊游蛇、白脊蛇、黃脊蛇、白蛇來源有鱗目游蛇科黃脊游蛇Coluber spinalis (Peters),以去內(nèi)臟全體入藥。生境分布東北。功能主治袪風(fēng)濕。主治風(fēng)濕關(guān)節(jié)疼痛,麻木不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Xì Xīn別名貝茜花(《中國種子植物分類學(xué)》)。出處《四川中藥志》來源為毛茛科植物單葉升麻的全草。生境分布生于林下陰處。分布四川、云南、貴州、廣西、湖南、湖北、陜西等地。原形態(tài)多年生草本,高40~60厘米。根莖長達(dá)10厘米......
  • 別名白花茶匙紅、白花塔仔草、老虎花、毛繡球防風(fēng)、白風(fēng)輪菜、銀針七、北風(fēng)草、燈籠花來源唇形科白蜂窩草屬植物白絨草Leucas mollisima Wall.,以全草入藥。夏季枝葉茂盛時采收,曬干,或四季隨采隨用。性味甘、微辛,平。功能主治清肺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綠葉拼音注音Bái Lǜ Yè別名羊奶果、胡頹子、天青地白、小羊奶果來源胡頹子科白綠葉Elaeagnus viridis Servett. var. delavayi Lecte.,以莖皮、根皮、葉入藥。生境分布云南。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