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長蓋鐵線蕨

    拼音注音Chánɡ Gài Tiě Xiàn Jué英文名Fimbriate Maidenhair出處

    始載于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鐵線蕨科植物長蓋鐵線蕨的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diantum fimbriatum Christ[A.venustum Don var.smithianum C.Chr.;A.smithianum (C.Chr.Ching)]

    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凈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2500-4150m的林下巖石上或高山櫟林及針葉林下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植株高20-30cm。根莖長而橫生,密被紅棕色、有光澤的寬披針形鱗片。葉近生或遠生;葉柄長約15cm,紅棕色,基部疏生鱗片,向上光滑;葉片薄紙質(zhì),卵圓形,長15-20cm,寬8-14cm,基部寬約14cm,三回羽狀;羽片5-7對,互生,有柄,三角狀卵形至長圓形,先端漸尖,基部1對較大,長5-7cm,寬3-5cm,二回羽狀;一回小羽片5-6對,互生,長圓形或近倒三角形,長達3cm,寬約1cm,羽狀或三出;末回小羽片3-5對,闊扇形,長寬約1cm,或較小,上緣往往偏斜,有長而銳尖的鋸齒,齒端無芒刺,兩側(cè)邊楔形,全緣;葉脈多回二叉分枝,略明顯,伸達齒端。孢子囊群長形,有時為圓腎形,每末回小羽片有1-3個,橫生于上緣的凹缺內(nèi);囊群蓋棕色,膜質(zhì),全緣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膀胱;肝;肺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微苦;澀;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利尿;清肺祛痰;活血調(diào)經(jīng)。主小便澀痛;咳嗽痰多;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味微苦、澀,性涼。有利尿、祛痰,通經(jīng)的功能。用于尿路感染、支氣管炎及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等癥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郎花拼音注音Bái Lánɡ Huā出處《四川中藥志》來源為橡樹科植物峨眉椴的根皮。生境分布生于中山區(qū)之森林中。分布四川等地。原形態(tài)落葉喬木,高約10米。芽卵形,芽鱗銳形或較鈍。單葉互生;長方形或長方卵形,長9~11厘米,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酒草別名山地菊、假蓬、酒藥草、小白酒草來源菊科白酒草Conyza japonica (Thunb.) Less.,以根入藥。生境分布福建、臺灣、廣西、廣東、四川、云南、貴州。性味辛、微苦,平。功能主治消炎鎮(zhèn)痛,祛風化痰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Jīn Gǔ Lǎn別名百解薯、千金薯、竹葉薯、金銀帶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。出處《廣西中草藥》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三筒管的塊根。夏季采集,洗凈切片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深山林中。分布廣西、貴州等地。原形態(tài)三筒管,又名:青藤。多年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金果欖別名山總管、百解薯、銀袋、苦涼藤來源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百解馬兜鈴Aristolochia westlandii Hemsl.,以塊根入藥。夏秋采挖,洗凈切片,曬干。性味苦,寒。功能主治清熱解毒。用于腸炎腹瀉,菌......
  • 別名耿馬鉤藤、雙鉤藤、無柄果鉤藤、雙鉤來源茜草科白鉤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.,以帶鉤的藤入藥。生境分布廣東、廣西、云南。性味甘,微寒。功能主治清熱平肝,活血通經(jīng)。用于頭痛眩暈,感冒夾驚,驚癇抽搐,妊娠子癇;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