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長(zhǎng)筒馬先蒿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長(zhǎng)筒馬先蒿拼音注音Chánɡ Tǒnɡ Mǎ Xiān Hāo別名

    露茹色爾布(藏名)

    出處

    《西藏常用中草》

    來源

    為玄參科植物長(zhǎng)筒馬先蒿。5~10月采收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高山草甸及溪流兩旁。分布云南、四川、西藏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低矮草本,高10~20厘米。根束生,表皮深褐色。莖單生或叢生,直立,不分枝?;鋈~常成密叢,有長(zhǎng)柄;莖葉互生;葉片羽狀淺裂至深裂。披針形至狹長(zhǎng)圓形,裂片5~9對(duì),有重鋸齒,齒常有胼胝而反卷?;ň干?;萼管狀,齒2枚,掌狀分裂,裂片有鋸齒;花冠2唇形,黃色,在下唇近喉處有棕紅色的斑點(diǎn)2個(gè),花管細(xì)長(zhǎng),下唇3個(gè)裂片均有明顯的凹頭。蒴果披針形。種子狹卵圓形?;ㄆ?~10月。

    性味

    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:"性寒,味澀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①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:"利水,澀精。治水腫,遺精,耳鳴,口干舌燥,癰腫。"

    ②《陜甘寧青中草藥選》:"清熱除濕。治肝炎,膽囊炎,小便帶膿血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2~3錢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長(zhǎng)筒馬先蒿拼音注音Chánɡ Tǒnɡ Mǎ Xiān Hāo英文名flower of Punctatelip woodbetony出處

    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玄參科植物長(zhǎng)筒馬先蒿的全草或花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Pdeicularis longiflor Rudolph var.tubiformis (Dlot.) Tsoong

    采收和儲(chǔ)藏:全草5-10月采收,曬干。花夏季采收,除去雜質(zhì)、陰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高山、草甸及溪流兩旁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長(zhǎng)筒馬先蒿 一年生低矮草本,高7-15cm。根束生下端漸細(xì)成須狀。莖短,單位生下端漸細(xì)成須狀。莖短,單生或叢生,不分枝。葉基出或莖出常成密叢,有長(zhǎng)柄,柄在基葉中長(zhǎng)1-2cm,在莖葉中較短;葉片羽狀淺裂片常5-9對(duì),有重鋸齒,齒常反卷,兩面無毛?;ň干?,有短梗;萼管狀,長(zhǎng)1-1.5cm,前方形裂至;花冠黃色,二唇形,在下唇近喉處有2個(gè)棕紅色斑點(diǎn);花管細(xì)長(zhǎng),外面有毛,3裂,裂片先端均有明顯的凹頭;花絲均有密毛,花柱明顯伸出于喙端。蒴明披針形,長(zhǎng)2-2.3cm,基部有梗。種子狹卵圓形,有明顯的黑色種阜,具縱條紋,長(zhǎng)約2mm?;ㄆ?-9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全體少毛。根簇生,表面深褐色,莖短。完整葉片展平后呈披針形或狹長(zhǎng)圓形,弱狀深裂,淺裂,裂片5-9對(duì),有重鋸齒。花萼筒狀;花冠黃色。蒴果披針狀。氣微,味澀。

    花皺縮,黃色。萼管狀,前方裂約至2/5,齒2枚,裂片有少許鋸齒;花冠長(zhǎng)5-10cm,花冠及花冠管均被絨毛,上端稍膨,大部分的內(nèi)面著生雄蕊,先端為半環(huán)狀卷曲的細(xì)喙,喙端指向花喉,近喉處具2棕紅色斑點(diǎn)或無。氣微得,味淡,微苦。

    以色黃、氣微得、無雜質(zhì)者為佳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肝;腎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味甘;澀;性平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健脾利濕;澀精止遺。主小兒疳積;食積不化;脘腹脹滿;水腫;遺粉;耳鳴;口舌干燥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3-10g?;ㄑ心﹥?nèi)服,每次1-1.5g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:利水,澀精。治水腫,遺精,耳鳴,口干舌燥,癰腫。

    2.《陜甘寧青中草藥選》:清熱除濕。治肝炎,膽囊炎,小便帶膿血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國(guó)藥典》:北豆根拼音注音Běi Dòu Gēn別名黃條香、黃根、漢防己、防己藤、山地瓜秧英文名RHIZOMA MENISPERMI來源本品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 DC. 的干燥根莖。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ěi Fēnɡ Cǎo別名毛繡球防風(fēng)、銀針七、燈籠草、樓臺(tái)夏枯草、白風(fēng)輪菜、白花仔、白菜匙、糖雞草、野芝麻、貓 耳朵草、節(jié)節(jié)花、老虎花、白 骨九蘇、白花茶匙紅、白花塔仔草、金線薄荷、白花草、鼠尾癀來源藥材基源:為唇形科植物白絨草的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ěi Yú Huánɡ Cǎo別名鉆之靈、小瓠花英文名seed of Siberian Merremia出處始載于《中國(guó)植物志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雙子葉植物藥旋花科植物北魚黃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Merremia sibi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ěi Hè Shī英文名FRUCTUS CARPESII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.的干燥成熟果實(shí)。秋季果實(shí)成熟時(shí)采收,曬干,除去雜質(zhì)。性狀本品呈圓柱狀,細(xì)小,長(zhǎng)3~4mm,直徑不及1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àn Yuán Gài Yīn Shí Jué英文名Broadscale Humata出處始載于《中國(guó)植物志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骨碎補(bǔ)科半圓蓋陰石蕨的根莖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Humata platylepis (Bak.)Chi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