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大烏泡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大烏泡拼音注音Dà Wū Pào別名

    大紅黃袍、烏袍

    來源

    薔薇科懸鉤子屬植物大烏泡Rubus multibracteatus Levl. et Vant.以全株入藥。全年可采,曬干。

    性味

    苦,涼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利濕,止血接骨。用于感冒發(fā)熱、腸炎,痢疾,咯血,衄血,風濕骨痛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0.5~1兩。外用適量,搗爛敷患處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大烏泡拼音注音Dà Wū Pào別名

    倒生根、黃水泡、無刺烏泡、糖泡葉、馬莓葉(《貴州草藥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貴州草藥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薔薇科植物大烏泡。全年可采。洗凈、切片、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路旁灌木叢中。分布四川、云南、貴州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灌木,高2~3米。莖和葉柄以及葉下面均密被黃色絨毛和散生極短的彎皮刺。單葉互生,革質,近圓形,直徑4~12厘米,掌狀7~9裂,頂生裂片不明顯3裂,先端圓鈍戍銳尖,基部心形,邊緣有不整齊的重鋸齒,上面有短柔毛和密布小的凸起,基生5出脈,網脈顯明;葉柄長3~6厘米;托葉條裂。圓錐花序或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,密被黃色絨毛;苞片橢圓形,缺刻狀條裂;萼裂片卵形,先端常多裂,外面密生黃色絨毛。聚合果球形,徑1~1.5厘米,紅色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,祛風除濕;涼血,止血,接骨。治痢疾,腹瀉,風濕痹痛,咳血,婦女倒經,骨折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0.5~1兩。外用:搗敷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痢疾:鮮大烏泡根皮三兩,鮮龍芽草根二兩,鮮白金條根一兩。煎水服,每日三至四次,每次兩小酒杯。

    ②治咳嗽帶血,四肢無力:鮮大烏泡二兩,鮮苦刺頭一兩,葵花桿心五錢。加水煎成濃汁,每日服四次,每次一茶杯。

    ③治倒經:大烏泡根、倒觸傘根各一兩,茅草根、金銀花。藤各五錢。煎水兌紅糖服,一日三次。

    ④治骨折(未破皮者):大烏泡根、野葡萄根皮、百尾參各等量。共搗爛,加酒炒熱,先用手法將骨折復位,然后包上藥,再上夾板,一日一換。用量視患處面積而定。(選方出《貴州草藥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大烏泡拼音注音Dà Wū Pào別名

    老牛黃泡、烏泡、牛毛泡刺、六月泡、

    英文名Root of Multibract Raspberry出處

    出自《貴州草藥》;經訂正本品原植物為川莓,參見大烏泡根條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薔薇科植物大烏泡的根或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ubus multibracteatus Lévl.et Vant.

    采收和儲藏:根,秋、冬季采挖,洗凈,切片曬干。全株,全年可采。洗凈,切碎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700-2500m的山坡及溝谷陰處灌木林內或林緣及路邊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廣東、廣西、云南、貴州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大烏泡 灌木,高2-3m。莖粗壯,密被黃色絨毛和散生極短的彎刺。單葉互生,葉柄長3-6cm,密被黃柔毛;托葉條裂;葉片革質,近圓形,直徑5-16cm,掌狀7-9淺裂。裂片常2淺裂或又有缺刻,先端圓鈍或急尖,基部心形,邊緣有不整齊鋸齒,上面有短毛和密集的小凸起,下面密被黃色絨毛;主脈掌狀5-7出,網脈顯明。圓錐花序或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,密生黃色絨毛;苞片橢圓形,長1-1.5cm,邊緣撕裂狀;萼片卵形,先端常多裂,外面密生黃色絨毛;花瓣稍長于萼,近橢圓形,白色,有爪;雄蕊多數;心皮多數,著生于凸起花托上。聚合果球形,徑達1.5cm,上生多數紅色漿果狀小核果。花期4-6月,果期8-9月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果實含氨基酸(g/100g,干基):天冬氨酸(aspartic acid)0.012,蘇氨酸(threonine)0.316,絲氨酸(serine)0.328,谷氨酸(glutamic acid)0.775,甘氨酸(glycine)0.538,丙氨酸(alanine)0.379,胱氨酸(cystine)0.183,纈氨酸(valine)0.476,蛋氨酸(methionine)0.080,異亮氨酸(isoleucine)0.412,亮氨酸(leucine)0.601,酪氨酸(tyrosine)1.307,苯丙氨酸(phenylalanine)0.394,賴氨酸(lysine)0.426,組氨酸(histidine)0.322,精氨酸(arginine)0.668及脯氨酸(proline)0.378。

    鮮果實:含總糖2.69%,總酸1.77%,維生素C12.64mg/100g維生素(μg/g):維生素B1 0.69,維生素B2 0.95,維生素E74.76,維生素A痕量。

    果實含礦質元素含量(%)(干基):鉀0.6968,鈣0.5994,鎂0.4396,錳(μg/g):40.9201,鋅(μg/g):29.9520,鐵(μg/g):24.2567,硒(μg/g):0.0408。

    歸經

    脾;肝經

    性味

    苦、澀;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,止血,祛風濕。主感冒發(fā)熱,咳嗽咯血,鼻衄,月經不調,外傷出血,痢疾,腹瀉,脫肛,風濕痹痛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10-30g。外用:適量,搗敷或研末敷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àn Xià Qǔ出處《韓氏醫(yī)通》來源為半夏加面粉、姜汁等制成的曲劑。性狀本品成長方形塊狀,長約3.5厘米,寬約2厘米,厚約1厘米。質硬,色白。上面印有品名,底面平滑。性味《飲片新參》:“苦辛,平?!白⒁狻讹嬈聟ⅰ罚骸皟葻釤┛收?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半截葉拼音注音Bàn Jié Yè別名鍋鏟葉、金邊蓮(《云南中草藥選》),半節(jié)葉、半節(jié)觀音(《云南思茅中草藥選》),牙喃壩(傣名)。出處《云南中草藥》來源為西番蓮科植物鐮葉西番蓮的全草。全年可采。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坡、路邊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àn Bǎ Sǎn別名搜山虎、虎爪搜山虎、箐雞尾、野蕨菜來源蕨類水龍骨科扇蕨屬植物扇蕨Neocheiropteris palmatopedata (Baker)Christ,以根狀莖入藥。四季可采,去毛,曬干。性味甘、微苦、澀,涼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半拉子別名見風干來源榛科鵝耳櫪屬植物千金榆Carpinus cordata Blume.,以果穗入藥。秋季采,曬干。性味甘、淡,平。功能主治健胃消食。用于胸腹脹滿,食欲不振,消化不良。用法用量3~5錢。備注(1)華鵝耳櫪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àn Zhī Lián別名松葉牡丹(《植物學大辭典》),金絲杜鵑(《中國植物圖鑒》),佛甲草、打砍不死、萬年草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。出處《江西民間草藥》來源為馬齒莧科植物大花馬齒莧的全草。6~9月采取。生境分布各地均有栽培。原形態(tài)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