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大頭陳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大頭陳拼音注音Dà Tóu Chén別名

    地松茶、黑頭草、石辣

    來源

    為玄參科毛麝香屬植物球花毛麝香Adenosma indianum (Lour.) Merr.,以全草入藥。秋、冬采收。洗凈,曬干或鮮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干燥山坡、溪旁、荒地。分布于廣西、廣東、云南等省區(qū)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一年生草本,高可達(dá)1米,干時變黑色,有芳香氣,密被腺毛。莖粗壯,有分枝。葉對生,具短柄,葉片卵形至長橢圓形,長2~5厘米,寬5~12毫米,先端鈍,邊緣具鈍鋸齒,兩面有毛,下面密布腺點(diǎn)。秋季開花,花多數(shù)集為稠密頂生球形或矩圓形的頭狀花序,長1~3厘米;萼筒狀,5裂,下面裂片較上面4片稍寬;花冠二唇形,藍(lán)紫色;雄蕊4個,上面一對雄蕊的藥室一大一小,下面一對僅有一藥室。朔果長卵圓形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全草顯黃酮甙、酚類、氨基酸、有機(jī)酸、糖類的反應(yīng)。

    性味

    辛、微苦,微溫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疏風(fēng)解表,化濕消滯。用于感冒,發(fā)熱頭痛,消化不良,腸炎,腹痛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3~5錢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1、預(yù)防流行性感冒:大頭陳5錢。煎湯代茶飲。

    2、感冒、流行性感冒:大頭陳、崗梅根各5錢,黃荊3錢,水煎服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大頭陳拼音注音Dà Tóu Chén別名

    千捶草、烏頭風(fēng)、土夏枯草(《廣東中藥》),地松茶、石棘(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,假薄荷、黑頭草、神曲草(廣州空軍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嶺南采藥錄》

    來源

    為玄參種植物球花毛麝香帶花全草。開花時采收,洗凈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山坡、曠野、草叢中。分布我國南部。產(chǎn)廣東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一年生草本,高達(dá)1米內(nèi)外,被腺毛。莖直立,單生或分枝。葉對生,具短柄,卵形至矩圓形或披針形,長2.5~5匣米,先端鈍,邊緣有鈍鋸齒。穗狀花序頂生,呈球形或矩圓形,長1~3厘米;小苞片2,線形;花稠密;藍(lán)紫色,長約7毫米;萼齒5,最下面的萼齒較大,呈披針形,其他線形,較花冠略短;花冠管圓柱狀,上唇直立,下唇擴(kuò)展,3裂;雄蕊4,內(nèi)藏;雌蕊1。蒴果卵形,長約3毫米,棕褐色。花期10月。

    性狀

    干燥的帶花全草長30~40厘米,根多剪除?;蛴袣埓?。莖粗2-5毫米,外表鐵褐色至褐色,全體被灰色腺毛。質(zhì)硬而稍韌,斷面中心具髓,常成空洞;分枝具棱線,節(jié)明顯。葉皺縮,多脫落,質(zhì)脆,茶褐色,背面棕褐色,兩面有灰白色長毛。頂生球形或矩圓形的穗狀花序,花冠干縮,棕褐色,有香氣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全草含有機(jī)酸、糖類、黃酮甙、酚類、氨基酸。

    性味

    辛,涼。

    ①《廣東中藥》:"味香辛,性平微涼。"

    ②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辛微苦,涼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宣表和中。治感冒頭痛,腹痛泄瀉,皮炎。

    ①《嶺南采藥錄》:"發(fā)表驅(qū)風(fēng),治外感頭痛。"

    ②《廣東中藥》:"治外感傷風(fēng),傷寒,傷暑及皮膚熱毒,水土不服。"

    ③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芳香化濁。治消化不良,腹脹腹瀉。"

    ④廣州空軍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治胃痛,皮炎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(鮮者1~2兩)。外用:搗敷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感冒,咳嗽,發(fā)熱頭痛,消化不良,腹脹腹瀉:大頭陳五錢至一兩。水煎服。(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

    ②治皮炎:大頭陳,搗爛敷患處。(廣州空軍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大頭陳拼音注音Dà Tóu Chén別名

    千捶草、烏頭風(fēng)、土夏枯草、地松茶、石棘、假薄荷、黑頭草、神曲草、地松茶、石棘、山薄荷

    英文名Herb of Indian Adenosma出處

    出自《嶺南采藥錄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玄參科植物球花毛麝香的帶花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denosma indianum(Lour.) Merr.

    采收和儲藏:10月開花時采收,切段曬干或鮮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坡、曠野、草叢中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廣東、廣西、云南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一年生草本,高1m左右。全株被多細(xì)胞柔毛。莖直立,單生或分枝。葉對生;具短柄,半抱莖;葉片橢圓形,長3-5cm,先端,邊緣有細(xì)鋸齒、背面有小腺上噗、穗狀花序短而近頭狀,頂生或腋生;苞片披針形、向上漸小,下部的比花長;花無梗;小苞片2,絲狀;萼片5,分生,狹披針形,稍不等寬;花冠紫色或深藍(lán)紫色,長6-7mm,上唇直立,卵圓形,先端凹缺,下唇擴(kuò)展,3裂;雄蕊4,前面一對略長,花藥僅1室發(fā)育,后方的一對花藥1室發(fā)育,另一室小而中空。蒴果卵形,為宿存花萼所包,棕褐色?;?、果期10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根呈須狀,地上部分被毛。莖類方柱形,有分枝,長15-60cm,直徑0.1-0.3cm;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,具細(xì)縱紋,節(jié)稍膨大;質(zhì)稍韌,斷面黃白色,中空。葉對生,有柄;葉片多脫落或皺縮、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長卵圓齒。穗狀花主鄧頂生或腑生,呈球狀或長圓狀;花萼筒狀5裂;花冠多脫落。氣得,味氣濃者為佳。

    以葉多、帶花、香氣濃者為佳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全草含揮發(fā)油,主要有α和β-=蒎烯(pinene),檸檬烯(limonene),芳樟醇(linalool),對聚傘花素(p-cymene)和小茴香酮(fenchone)tffu[1]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本品含揮發(fā)油0.45,已鑒定的35個成分多半是抗菌、消炎的活性成分。例如,主要成分之一的對聚傘花素有明顯的祛作用;另一主要成分芳樟醇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痢疾桿菌和肺炎鏈球菌等有較強(qiáng)的抑制作用,對大鼠蛋清性關(guān)節(jié)炎有與氫化可的松相似的抗炎作用;小茴香酮也是油中主成分之一,是樟腦的異構(gòu)體,具有似樟腦的局部刺激作用[1]。

    性味

    味辛;微苦;性平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疏風(fēng)解表;化濕消滯。主感冒頭痛;發(fā)熱;腹痛泄瀉;消化不良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,鮮品倍量。外用:鮮品適量,搗敷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.《嶺南采藥錄》:發(fā)表驅(qū)風(fēng),治外感頭痛。2.《廣東中藥》:治外感傷風(fēng),傷寒,傷暑及皮膚熱毒,水土不服。3.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芳香化濁。治消化不良,腹脹腹瀉。4.廣州空軍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治胃痛,皮炎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壁錢拼音注音Bì Qián別名壁繭、壁蟢窩來源壁錢科動物壁錢蟲Uroctea compactilis Koch,以活個體或所結(jié)的卵囊入藥。四季可采,開水燙死,曬干或焙干即得。性味咸、苦,寒。功能主治清熱解毒,止血。用于咽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壁錢幕拼音注音Bì Qián Mù別名壁繭(《本草拾遺》),白蟢窠(《海上方》),壁錢窠幕、白蛛窠(《綱目》),壁蟢窠(《外科全生集》),喜兒窠(《溫?zé)峤?jīng)緯》),壁錢繭(《陸川本草》),壁蠶繭(《藥材學(xué)》)。出處《本草拾遺》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寶蓋草拼音注音Bǎo Gài Cǎo別名接骨草[昆明]、蠟燭扦草、蓮臺夏枯草、佛座草、燈籠草來源唇形科野芝麻屬植物寶蓋草Lamium amplexicaule L.的全草。春夏采收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性味辛、苦,平。功能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ēnɡ Chuānɡ Yào別名山暗冊、山崩砂、黃京木、山暗赤、黃金稍、白筋、白暗赤、白泡、山陰木、四大天王、山甜娘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野牡丹科植物柏拉木的根、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Blastus cochinchinensis 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巴東巖白菜別名巖白菜[湖北巴東]來源玄參科巴東巖白菜Triaenophora rupestris (Hemsl.) Solereder,以全草入藥。生境分布湖北、四川。功能主治明目補(bǔ)腎。用法用量全草燉肉服,用量3~5錢。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