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大紅菇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大紅菇別名

    蘑菇

    來源

    真菌類擔(dān)子菌綱傘菌目紅菇科大紅菇Russula alutacea (Pers.) Fr.,以子實(shí)體入藥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夏秋兩季雨后,生混交林及闊葉林內(nèi)地上,與某些闊葉樹種形成菌根。分布于河北、陜西、甘肅、江蘇、安徽、福建、云南。

    性味

    淡,溫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追風(fēng),散寒,舒筋,活絡(luò)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華本草》:大紅菇拼音注音Dà Hónɡ Gū別名

    紅菇、朱菇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紅菇科真菌大紅菇的子實(shí)體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Russula rubra (Krom.)Bres

    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、秋間雨后采摘,洗凈,曬干備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林下陰濕地上。夏、秋間常見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各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菌蓋寬6-16cm,扁半球形,后平展而下凹。深莧菜紅色,表面平滑,在潮濕氣候下有粘性,邊緣平滑或有不明顯的條紋。菌肉白色。菌柄近圓柱形,長3.5-13cm,粗1.5-3.5cm,白色,部分肉色,內(nèi)部松軟;菌褶黃色,少數(shù)在基部分叉,褶間有橫脈,褶之前部邊緣常呈紅色。孢子淡黃色,近球形,(8-11)μm×(7-9)μm,壁表有小刺;囊狀體透明,披針形,(85-105)μm×(13-19)μm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菌蓋扁半球形,或平扁而中央下凹,直徑4-10cm,紅色或暗紅色,邊緣粉紅色或帶白色,平滑或有微細(xì)絨毛,有不明顯條紋。菌肉類白色,表皮下粉紅色。菌褶密,基部分叉,白色或淺赭黃色,褶間有橫脈。菌柄類圓形,長3.5-8cm,直徑1-2.5cm,白色或帶粉紅色。氣微,味辛辣。

    性味

    甘;性微溫

    功能主治

    養(yǎng)血;逐瘀;祛風(fēng)。主血虛萎黃;產(chǎn)后惡露不盡;關(guān)節(jié)酸痛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0-20g;或同雞、豬肉燉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Fěn Dié別名白蝴蝶、粉蝶、菜白蝶英文名White butterfly出處始載于《中國藥用動(dòng)物志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粉蝶科動(dòng)物白粉蝶成蟲的全體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Pieris rapae (Linnaeus )采收和儲(chǔ)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粱米拼音注音Bái Liánɡ Mǐ出處《別錄》來源為植物白粱的種仁。原形態(tài)粱為禾本科植物粟的一種。植物形態(tài)詳“粟米“條。性味《別錄》:“甘,微寒,無毒?!肮δ苤髦魏椭?,益氣,除熱。治胃虛嘔吐,煩渴。①《別錄》:“除熱,益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Zǐ Cǎo別名黑陽參、狗舌草、牛舌頭菜來源紫草科長蕊斑種草屬植物長蕊斑種草Antiotrema dunnianum (Diels) Hand.-Mazz.,以根入藥。夏秋采集,切片曬干。性味苦、微甘,涼。功能主治清熱養(yǎng)陰,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Xiàn Shǔ別名紅藤、山烏龜、一滴血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防己科植物白線薯的塊根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Stephania brachyandra Diels.采收和儲(chǔ)藏:全年均可采挖,除去須根,洗凈,橫切或縱切成片,曬干。生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線蛇拼音注音Bái Xiàn Shé別名黃脊游蛇、白脊蛇、黃脊蛇、白蛇來源有鱗目游蛇科黃脊游蛇Coluber spinalis (Peters),以去內(nèi)臟全體入藥。生境分布東北。功能主治袪風(fēng)濕。主治風(fēng)濕關(guān)節(jié)疼痛,麻木不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