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獨(dú)腳柑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獨(dú)腳柑拼音注音Dú Jiǎo Gān別名

    干草(《廣州植物志》),細(xì)獨(dú)腳馬騮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,馬佬含菊(《廣西中藥志》),金鎖匙(《閩南民間草藥》),地蓮芝(《貴州植藥調(diào)查》),鹿草(《廣東中藥》Ⅱ),黃花甘(《廣東中藥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生草藥性備要》

    來源

    為玄參科植物獨(dú)腳金全草。夏、秋采集,洗凈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平原和丘陵的草地,常寄生其他植物的根上。分布廣東、廣西、貴州、福建等地。產(chǎn)廣東、廣西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一年生草本,高8~15厘米。莖直立,粗糙或被毛,單生或略分枝。上部葉互生,線形;下部葉對(duì)生,線形或披針形,葉長(zhǎng)約1厘米或更短,很少有齒缺,有時(shí)退化為鱗片。穗狀花序頂生,花黃色、紅色或白色,下部者疏離,上部者較靠近,無(wú)柄;苞片通常長(zhǎng)于萼;萼管狀,5裂,通常有棱10條;花冠管纖弱,長(zhǎng)約8毫米,近頂端彎曲,唇形,上唇2裂,下唇3裂,上唇較下唇為短;雄蕊4,內(nèi)藏,花藥1室;雌蕊1,花柱細(xì)長(zhǎng),頂端棒狀。蒴果近球形或長(zhǎng)橢圓形,室裂,種子多數(shù)?;ㄆ?月。果期8~9月。

    性狀

    干燥的全草,全體呈黃褐色或綠褐色,莖細(xì),被灰白色糙毛。葉線形或披針形,多數(shù)脫落。中部以上為稀疏的穗狀花序,除少數(shù)未結(jié)果的植株可見干枯的花冠外,其余大部都已脫落。萼管狀,蒴果黑褐色,內(nèi)藏于萼筒中,花柱殘存,種子細(xì)小,黃棕色。以植株完整、帶綠色、無(wú)泥砂雜質(zhì)者為佳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含氨基酸、有機(jī)酸、酚類。

    性味

    甘淡,平。

    ①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"味淡,性平。"

    ②《本草求原》:"甘淡,平。"

    ③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"甘平,微苦。"

    ④《泉州本草》:"味淡,有微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肝,健脾,消食,殺蟲。治小兒傷食,疳積,黃腫,夜盲。

    ①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"除小兒黃氣,蟲積。"

    ②《本草求原》:"消疳積黃腫。"

    ③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"退熱解渴,消食。治疳積煩渴。"

    ④《野生藥植圖說》:"治肝蛭病。"

    ⑤《泉州本草》:"殺蟲,解毒,清心火。"

    ⑥《福建中草藥》:"健脾消積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2~5錢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小兒疳積、夜盲:獨(dú)腳柑三、五錢。和豬肝煮熟服,日服一次。(《閩南民間草藥》)

    ②治小兒傷食:獨(dú)腳金干全草、截葉鐵掃帚各三至五錢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

    ③治夜盲:獨(dú)腳金干全草五錢至一兩。配家禽家畜肝臟煮服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

    備注

    廣西尚有一種同屬植物大獨(dú)腳金的全草,功用相同,與本品同等使用。參見"小白花蘇"條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獨(dú)腳柑拼音注音Dú Jiǎo Gān別名

    細(xì)獨(dú)腳馬騮、馬佬含菊、金鎖匙、地蓮芝、鹿草、疳積草、黃花甘、同肢草、犸騮草、地連枝、消米蟲、五疳草、黃花積藥草、串金黃

    英文名Herb of Asiatic Striga出處

    出自《生草藥性備要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玄參科植物獨(dú)腳金的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Striga asiatica (L)O. Kuntze.

    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凈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莊稼地和荒草地,寄生于寄主的根深蒂固上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臺(tái)灣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貴州、云南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獨(dú)腳金 一年生半寄生草本,高10-30cm。全株被剛毛。莖單1,少分枝。葉下部者對(duì)生,上部者互生,葉片線形或狹披針形,長(zhǎng)約1cm或更短,有時(shí)退化為鱗片。花單朵腋生,或在莖頂端形成穗狀花序,下部花疏,上部花緊密,無(wú)柄;苞片常長(zhǎng)于萼;萼管狀,5裂,裂片鉆形,具棱10條;花冠黃色、紅色或白色,長(zhǎng)1-1.5cm,花冠先端急劇彎曲,上唇短2裂,下唇3裂;雄蕊4,內(nèi)蒙,花室1室;花柱細(xì)長(zhǎng),先端棒狀。蒴果卵形,包于宿存的萼內(nèi)。種子多數(shù)?;ㄆ?月,果期8-9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干燥的全草,全體呈黃褐色或綠褐色,莖細(xì),被灰白色糙毛。葉線形或披針形,多數(shù)脫落。中部以上為稀疏的穗狀花序,除少數(shù)未結(jié)果的植株可見干枯的花冠外,其余大部都已脫??;萼管狀。蒴果黑褐色,藏于萼筒中,花柱殘存。種子細(xì)小,黃棕色。

    以植株完整、帶綠色、無(wú)泥砂雜質(zhì)者為佳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全草含木犀草素二甲醚(luteolin-3,4-dimethyl ether),木犀草素7,3,4-三甲醚(luteolin7,3,4-trimethyl ether),刺槐素-7-甲醚(acacetin-7-methyl ether),刺槐素(acacetin),金圣草素(chrysoeriol),和芹菜素(apigenin)[1]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獨(dú)腳柑煎劑在試管內(nèi)對(duì)金黃色葡萄球菌、炭癰桿菌和白喉有顯著抑制作用,對(duì)乙型鏈球菌、傷寒桿菌、綠膿桿菌和痢桿菌也有定程度的抑制作用[1]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歸肝;脾;胃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味甘;微苦;性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健脾消積;清熱殺蟲。主小兒傷食;疳積黃腫;夜盲;夏季熱;腹瀉;肝炎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0-15g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小兒疳積、夜盲:獨(dú)腳柑三、五錢。和豬肝煮熟服,日服一次。(《閩南民間草藥》)②治小兒傷食:獨(dú)腳金干全草、截葉鐵掃帚各三至五錢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③治夜盲:獨(dú)腳金干全草五錢至一兩。配家禽家畜肝臟煮服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除小兒黃氣,蟲積。

    2.《本草求原》:消疳積黃腫。

    3.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退熱解渴,消食。治疳積煩渴。

    4.《野生藥植圖說》:治肝蛭病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全國(guó)中草藥匯編》:飽飯花拼音注音Bǎo Fàn Huā別名小葉珍珠花、烏飯子、米飯花來源杜鵑花科飽飯花Vaccinium laetum Diels,以枝葉、果實(shí)入藥。生境分布四川。性味枝葉:苦,平。果:酸、甘,平。功能主治枝葉:主治偏頭痛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ǎo Fàn Huā Guǒ別名烏飯子來源藥材基源:為杜鵑花科植物西南越橘的果實(shí)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Vaccinium laetum Diels[V.mandarinorum Dielsvar.laetum(Diels)Metc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飽飯花枝葉拼音注音Bǎo Fàn Huā Zhī Yè出處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來源為杜鵑花科植物小葉珍珠花的枝葉。全年可采。性味苦,平。功能主治治偏頭痛。用法用量?jī)?nèi)服:煎湯,3~5錢。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飽飯花枝葉......
  • 《全國(guó)中草藥匯編》:駁骨丹拼音注音Bó Gǔ Dān別名小駁骨、細(xì)葉駁骨蘭、臭黃藤來源為爵床科裹籬樵屬植物裹籬樵Gendarussa vulgaris Nees [Justicia gendarussa L. F.]以全株入藥。全年可采,洗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駁骨草拼音注音Bó Gǔ Cǎo別名小功勞(《云南中草藥選》)出處《廣西藥植名錄》來源為茜草科植物花葉九節(jié)木的全株。全年可采。洗凈,切片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雜木林中陰濕處,及山坡下部。分布云南、廣西等地。原形態(tài)矮小常綠灌木,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