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《綱目》
為豆種植物大豆的種子所榨取之脂肪油。
豆油的脂肪酸中,飽和的一般在10%左右,余為不飽和脂肪酸。前者主要是硬脂酸和棕櫚酸,后者主要是亞油酸、油酸和亞麻酸。此外的成分(1.5~2.5%)中,主要為磷脂。
豆油的甾醇含量為0.38~0.53%,其中有β-谷甾醇、豆甾醇和菜油甾醇,另含β-胡蘿卜素0.04~0.2毫克%、維生素E90~110毫克%、環(huán)木波蘿烯醇和角鯊烯。
①《綱目》:"辛甘,熱,微毒。"
②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甘辛,溫。"
驅(qū)蟲,潤腸。治腸道梗阻,大便秘結(jié)不通。
①《綱目》:"涂瘡疥,解發(fā)脜。"
②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潤燥,解毒,殺蟲。"
內(nèi)服:燉溫飲,1~2兩。外用:涂患處或調(diào)藥。
治療腸梗阻:先以胃腸減壓管抽盡胃內(nèi)容物,然后將恒溫豆油經(jīng)胃管注入或口服。劑量:1~2歲60~80毫升,2~5歲80~100毫升,6~10歲100~150毫升,10歲以上150~200毫升。同時配合腹部熱敷,必要時輸液、糾正電解質(zhì)紊亂及控制感染。如經(jīng)4~6小時療效不顯著,可再給豆油1~2次。在用豆油后2~4小時各用高滲鹽水或肥皂水行低壓灌腸1次。一般使用1~2次后即顯效果,否則即使多次使用亦未必有效。在使用豆油后經(jīng)24~36小時尚無肯定療效或病情加重時,即應(yīng)考慮手術(shù)治療。采用上法治療急性腸梗阻(包括粘連性、蛔蟲性及絞窄性)共130例,痊愈者93例,其中1次即獲成功者84例,2次者11例,3次者3例;無效而采用手術(shù)治療者共32例。實踐中觀察到,豆油療法對于一般粘連性及蛔蟲性腸梗阻療效最好,成功的98例中有78例屬此類型;但對手絞窄性腸梗阻多屬無效,32例失敗病例中,有24例屬于此類。另有用豆油60毫升。加入藕粉適量調(diào)成糊狀,每日3次分服,治療蛔蟲性腸梗阻12例,服藥后8~12小時內(nèi)即有蛔蟲排出;24小時腹痛好轉(zhuǎn),腹部索狀腫塊亦漸消退;48小時腹痛消失,腹部索狀腫塊消失。服后除大便次數(shù)增加外,無其他不良反應(yīng)。
出自《本草綱目》。
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(L.) Merr.的種子所榨取之脂肪油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Glycine max(L.) Merr. [Phaseolus max L.]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全國廣泛栽培。
大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,高60-180cm。莖粗壯,密生褐色長硬毛。葉柄長,密生黃色長硬毛;托葉小,披針形;三出復(fù)葉,頂生小葉菱狀卵形,長7-13cm,寬3-6cm,先端漸尖,基部寬楔形或圓形,兩面均有白色長柔毛,側(cè)生小葉較小,斜卵形;葉軸及小葉柄密生黃色長硬毛??偁罨ㄐ蛞干话靶“樞?,有毛;花萼釧狀,萼齒5,披針形,下面1齒最長,均密被白色長柔毛;花冠小,白色或淡紫色,稍較萼長;旗瓣先端微凹,翼瓣具1耳,龍骨瓣鐮形;雄蕊10,二體;子房線形,被毛。莢果帶狀長圓形,略彎,下垂,黃綠色,密生黃色長硬毛。種子2-5顆,黃綠色或黑色,卵形至近球形,長約1cm?;ㄆ?-7月,果期8-10月。
性狀鑒別 為黃棕色或淡黃色半透明的液體,油滑膩。氣清香,加熱時更明顯。在純乙醇中微溶,與乙醚、氯仿、石油醚能任意混合。相對密度為0.918-0.930。折光率為1.473-1.478。碘價為130-138。皂化價為190-195。酸價不大于3。
豆油的脂肪酸中,飽和的一般在10%左右,余為不飽和脂肪酸。前者主要是硬脂酸(stearic acid)和棕櫚酸(palmitic acid),后者主要是亞油酸(linoleic acid)、油酸(oleic acid)和亞麻酸(linolenic acid)。此外的成分(1.5%-2.5%)中,主要為磷脂。豆油的甾醇含量為0.38-0.53%,其中有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豆甾醇(stigmasterol)和菜油甾醇(campesterol),另含β-胡蘿卜素(β-carotene)0.04-0.2mg%、維生素E(即生育酚,tocopherol)90-110mg%,環(huán)木波蘿烯醇(cycloartenol)和角鯊烯(squalene)。
大腸經(jīng)
辛;甘;溫
潤腸通便;驅(qū)蟲解毒。主腸蟲梗阻;大便秘結(jié);疥癬
內(nèi)服:燉溫,15-30g。外用:適量,涂搽;或調(diào)他藥敷。
1.《本草綱目》:涂瘡疥,解發(fā)ZHI。
2.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潤燥,解毒,殺蟲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《綱目》
來源為豆種植物大豆的種子所榨取之脂肪油。
化學(xué)成分豆油的脂肪酸中,飽和的一般在10%左右,余為不飽和脂肪酸。前者主要是硬脂酸和棕櫚酸,后者主要是亞油酸、油酸和亞麻酸。此外的成分(1.5~2.5%)中,主要為磷脂。
豆油的甾醇含量為0.38~0.53%,其中有β-谷甾醇、豆甾醇和菜油甾醇,另含β-胡蘿卜素0.04~0.2毫克%、維生素E90~110毫克%、環(huán)木波蘿烯醇和角鯊烯。
性味①《綱目》:"辛甘,熱,微毒。"
②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甘辛,溫。"
功能主治驅(qū)蟲,潤腸。治腸道梗阻,大便秘結(jié)不通。
①《綱目》:"涂瘡疥,解發(fā)脜。"
②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潤燥,解毒,殺蟲。"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燉溫飲,1~2兩。外用:涂患處或調(diào)藥。
臨床應(yīng)用治療腸梗阻:先以胃腸減壓管抽盡胃內(nèi)容物,然后將恒溫豆油經(jīng)胃管注入或口服。劑量:1~2歲60~80毫升,2~5歲80~100毫升,6~10歲100~150毫升,10歲以上150~200毫升。同時配合腹部熱敷,必要時輸液、糾正電解質(zhì)紊亂及控制感染。如經(jīng)4~6小時療效不顯著,可再給豆油1~2次。在用豆油后2~4小時各用高滲鹽水或肥皂水行低壓灌腸1次。一般使用1~2次后即顯效果,否則即使多次使用亦未必有效。在使用豆油后經(jīng)24~36小時尚無肯定療效或病情加重時,即應(yīng)考慮手術(shù)治療。采用上法治療急性腸梗阻(包括粘連性、蛔蟲性及絞窄性)共130例,痊愈者93例,其中1次即獲成功者84例,2次者11例,3次者3例;無效而采用手術(shù)治療者共32例。實踐中觀察到,豆油療法對于一般粘連性及蛔蟲性腸梗阻療效最好,成功的98例中有78例屬此類型;但對手絞窄性腸梗阻多屬無效,32例失敗病例中,有24例屬于此類。另有用豆油60毫升。加入藕粉適量調(diào)成糊狀,每日3次分服,治療蛔蟲性腸梗阻12例,服藥后8~12小時內(nèi)即有蛔蟲排出;24小時腹痛好轉(zhuǎn),腹部索狀腫塊亦漸消退;48小時腹痛消失,腹部索狀腫塊消失。服后除大便次數(shù)增加外,無其他不良反應(yīng)。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豆油拼音注音Dòu Yóu英文名Soya-bean Oil出處出自《本草綱目》。
來源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(L.) Merr.的種子所榨取之脂肪油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Glycine max(L.) Merr. [Phaseolus max L.]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全國廣泛栽培。
原形態(tài)大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,高60-180cm。莖粗壯,密生褐色長硬毛。葉柄長,密生黃色長硬毛;托葉小,披針形;三出復(fù)葉,頂生小葉菱狀卵形,長7-13cm,寬3-6cm,先端漸尖,基部寬楔形或圓形,兩面均有白色長柔毛,側(cè)生小葉較小,斜卵形;葉軸及小葉柄密生黃色長硬毛??偁罨ㄐ蛞干话靶“樞?,有毛;花萼釧狀,萼齒5,披針形,下面1齒最長,均密被白色長柔毛;花冠小,白色或淡紫色,稍較萼長;旗瓣先端微凹,翼瓣具1耳,龍骨瓣鐮形;雄蕊10,二體;子房線形,被毛。莢果帶狀長圓形,略彎,下垂,黃綠色,密生黃色長硬毛。種子2-5顆,黃綠色或黑色,卵形至近球形,長約1cm?;ㄆ?-7月,果期8-10月。
性狀性狀鑒別 為黃棕色或淡黃色半透明的液體,油滑膩。氣清香,加熱時更明顯。在純乙醇中微溶,與乙醚、氯仿、石油醚能任意混合。相對密度為0.918-0.930。折光率為1.473-1.478。碘價為130-138。皂化價為190-195。酸價不大于3。
化學(xué)成分豆油的脂肪酸中,飽和的一般在10%左右,余為不飽和脂肪酸。前者主要是硬脂酸(stearic acid)和棕櫚酸(palmitic acid),后者主要是亞油酸(linoleic acid)、油酸(oleic acid)和亞麻酸(linolenic acid)。此外的成分(1.5%-2.5%)中,主要為磷脂。豆油的甾醇含量為0.38-0.53%,其中有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豆甾醇(stigmasterol)和菜油甾醇(campesterol),另含β-胡蘿卜素(β-carotene)0.04-0.2mg%、維生素E(即生育酚,tocopherol)90-110mg%,環(huán)木波蘿烯醇(cycloartenol)和角鯊烯(squalene)。
歸經(jīng)大腸經(jīng)
性味辛;甘;溫
功能主治潤腸通便;驅(qū)蟲解毒。主腸蟲梗阻;大便秘結(jié);疥癬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燉溫,15-30g。外用:適量,涂搽;或調(diào)他藥敷。
各家論述1.《本草綱目》:涂瘡疥,解發(fā)ZHI。
2.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潤燥,解毒,殺蟲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