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孩兒草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孩兒草拼音注音Hái ér Cǎo別名

    藍色草(《廣州植物志》),明萼草(《種子植物名稱》),甴曱草、黃蜂草(《廣東中藥》Ⅱ),積藥草、土夏枯草(廣州空軍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嶺南采藥錄》

    來源

    為爵床科植物孩兒草全草。由夏至冬,均可采收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田邊、坡地,村邊之草地上。分布廣東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披散、多分枝草本。葉小,生于下部的卵形,長約2厘米,生于上部的狹披針形或倒披針形,長約4厘米;葉柄長3~4厘米。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,近無柄或具柄,長約2.5厘米,直徑約6毫米,花偏于一側;苞片2列或4列,2列的常無花,無花的苞片橢圓形,長約4毫米,直徑約2毫米,稍有邊;有花的苞片圓形,銳尖,有薄膜質的邊,背和邊均被毛;萼長約2毫米,5深裂,裂片披針形,被毛;花冠白色至藍色,稍長于萼,2唇形,上唇先端凹入,下唇3裂;雄蕊2,花藥2室;子房有胚珠4顆。蒴果卵形或矩圓形,長約3毫米?;ㄆ诙链杭?。

    性狀

    干燥全草高約30余厘米,莖細稍硬,徑約2~3毫米,暗綠褐色或黃白色,有縱皺紋,近基部數節(jié)著生細根,節(jié)部稍膨大。質脆易折斷,斷面髓部呈針孔狀,木部質輕,白色。葉對生,青綠色或灰綠色,常脫落。穗狀花序,花偏于一側,多數脫落;苞片綠色或黃綠色而有膜質邊緣。氣微,味淡。

    性味

    甘苦,涼。

    ①《廣東中藥》Ⅱ:"甘,平,微涼。"

    ②廣州空軍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淡微苦,涼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肝明目,消積止痢。治肝炎,急性結合膜炎,小兒食積,痢疾,頸淋巴結結核。

    ①《嶺南采藥錄》:"消小兒食積,清肝火,與白芍功用相同。"

    ②《廣東中藥》Ⅱ:"明目,止痢。"

    ③廣州空軍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平肝清熱,消積導滯。治小兒消化不良,食欲不振,肝炎,急性結合膜炎,感冒,喉痛,頸淋巴結結核,癤腫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3~5錢。

    復方

    治節(jié)腫,毒蛇咬傷:用孩兒草三至五錢,水煎服:并用鮮全草搗爛外敷,蛇傷敷傷口周圍。(《廣西本草選編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孩兒草拼音注音Hái ér Cǎo別名

    藍色草、由甲草、黃峰草、子哥利、紅鼻王、火炭草、四方梗、魚尾草、積藥草、土夏頂替草、疳積草

    英文名Herb of pectinate rungia出處

    出自《嶺南采藥錄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爵床科植物孩兒草的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ungia pectinata (L.) Nees [Justicia pectinata L.; Rungia paruiflora auct .non Nees ;Rungia parui-flora (Retz.) Nees var.pectinata (L.) C.B.Clarke]

    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、冬季采收,洗凈,鮮勝或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田邊、坡地、村邊之草叢中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臺灣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孩兒草 一年生細弱草本,高達50cm,全株被毛。莖上部多分枝,莖下部斜臥,節(jié)部稍膨大,帶紫紅色。葉對生;葉柄長3-4mm;葉片橢圓狀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,長1.5-5cm,先端尖,基部楔形,全緣。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,長1-2.5cm,粗約6mm,花偏生于一側;苞片2型,有花的苞片倒卵狀橢圓形,長約3mm,背面短柔毛,具寬膜質邊緣和睫毛,無花的苞片橢圓狀年歡喜形,作萞齒狀排列;小苞片2;花白色帶淡紫色;萼5裂,裂片狹披針形;花冠長約4.5mm,二唇形,上唇先端凹,下唇3淺裂;雄蕊2,花藥2室藥室不等高,較低的1室具小距;小房有胚珠4。蒴果卵形或長圓形,長約3mm,開裂時胎座自蒴底彈起。種子4顆,扁圓形,黑褐色?;ㄆ?1月-翌年春季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全草長20-40cm。莖細而稍硬,有分枝,青綠色,直徑約2mm,表面有縱向紋理,近基部的數節(jié)基上著生細須根,節(jié)稍膨大,質脆易折斷,斷面黃白色,骨部針孔狀。葉對生,青綠色,完整者展平后呈狹披針形,長3-5cm,寬1-2cm,全緣,具短葉柄。穗狀花序短,頂生或腋生,壓扁,形似蟑螂,青綠色。蒴果卵形或長圓形,長約3mm。每室有種子2顆。氣微、味淡。

    以葉多、帶花穗;青綠色者為佳。

    歸經

    肺;肝;脾經

    性味

    味微苦;辛;性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消積滯;瀉肝火;清濕熱。主小兒食積;目赤腫痛;濕熱瀉??;肝炎;瘰疬癰腫;毒蛇咬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9-15g。外用:鮮品適量,搗敷。

    復方

    治節(jié)腫,毒蛇咬傷:用孩兒草三至五錢,水煎服;并用鮮全草搗爛外敷,蛇傷敷傷口周圍。(《廣西本草選編》)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嶺南采藥錄》:消小兒食積,清肝火,與白芍功用相同。

    2.《廣東中藥》Ⅱ:明目,止痢。

    3.廣州空軍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平肝清熱,消積導滯。治小兒消化不良,食欲不振,肝炎,急性結合膜炎,感冒,喉痛,頸淋巴結結核,癤腫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Fù Jǐn Jī別名箐雞肉英文名Lady Amherst pheasant出處始載于《中國藥用動物志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雉科動物白腹錦雞的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hrvsolophus amherstiae (Leadu......
  • 《中國藥典》:白芍拼音注音Bái Sháo別名芍藥英文名RADIX PAEONIAE ALBA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. 的干燥根。夏、秋二季采挖,洗凈,除去頭尾及細根,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芥拼音注音Bái Jiè別名胡芥(《蜀本草》),蜀芥(《綱目》)。出處《唐本草》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嫩莖葉。生境分布全國各地多有栽培。原形態(tài)一年或二年生草本。莖較粗壯,高達1米,全體被稀疏粗毛。葉互生;莖基部的葉具長柄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芥子拼音注音Bái Jiè Zǐ別名辣菜子(《中藥志》)出處《唐本草》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種子。夏末、秋初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,曬干后,打下種子,除去雜質。生境分布主產安徽、河南、山東、四川、河北、陜西、山西等地。以安徽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Huā Dīnɡ Xiānɡ來源藥材基源:為木犀科植物白花歐丁香的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yringa vulgarisL.f.alba(Weston)Vass.[S.vulgaris L.var.alba Weston]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