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海韭菜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海韭菜拼音注音Hǎi Jiǔ Cài來源

    水麥冬科水麥冬屬植物海韭菜Triglochin maritimum L.,以全草入藥。6~7月采收,洗凈切段,曬干。

    性味

    甘,平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養(yǎng)陰,生津止渴。用于陰虛潮熱,胃熱煩渴,口干舌燥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2~4錢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海韭菜拼音注音Hǎi Jiǔ Cài別名

    那冷門(藏名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芝菜科植物圓果水麥冬全草、果實。6~7月采收全草,洗凈,切段,曬干。9~10月采收果實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河邊濕地、沼澤草甸和淺水中。分布于東北、華北、西北、西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圓果水麥冬,又名:三尖草。

    多年生草本,高20~30厘米。莖基膨大。葉基生,線形,上部稍扁平,下部半圓柱狀,基部增寬成鞘?;ㄇo高5~30厘米,上端為密集的穗形總狀花序;花小,黃綠色,具短柄;無苞片;花被片6,卵形,鱗片狀,排列成2輪;雄蕊6,與花被對生,幾無花絲;心皮6,花柱缺,柱頭羽狀。果實長圓形,具縱溝,成熟后6瓣裂?;ㄆ?~7月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幼果、花、成熟果、莖、葉均含氫氰酸,以及痕量的乙醛和乙醇.葉又含哌啶酸-2?;ㄖ蟹殖銎咸烟乔柽胺Q水麥冬甙,水解產(chǎn)生水麥冬酸,即2-丁烯-1,2,4-三羧酸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):"入肺、胃、腎三經(jīng)。"

    性味

    ①《青藏高原藥物圖鑒》:"果實:淡,溫。"

    ②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》:"全草:甘,平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①《青藏高原藥物圖鑒》:"果實:滋補,止瀉,鎮(zhèn)靜。治眼痛。"

    ②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》:"全草:清熱養(yǎng)陰,生津止渴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2~4錢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高熱傷陰(脫水),面赤,舌絳,煩躁,肢冷,自汗,脈微欲絕:海韭菜配玉竹、白薇、白芍、牡蠣,煎湯服。(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》)

    ②治脾虛泄瀉:海韭菜籽配黨參、香青、老鸛草,煎湯服。(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海韭菜拼音注音Hǎi Jiǔ Cài英文名all-grass of Shore Podgrass出處

    出自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水麥冬科植物圓果水麥冬的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Triglochin maritimum L.

    采收和儲藏:6-7月采收全草,切段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河邊濕地、沼澤草甸和淺水中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、華北、西北、西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圓果水麥冬,多年生沼生草本,高20-50cm。莖基部膨大,具須根。葉基生;葉片線狀披針形,長10-30cm,寬1.5-2mm,上部稍扁平,下部半圓柱狀,基部擴大成鞘狀,鞘的先端與長3-5mm的葉舌相連。花莖高5-30cm,上部為密集的穗狀總狀花序;花較小,黃綠色,具短柄;無苞片;花被片6;卵形,鱗片狀,排列成2輪;雄蕊6,與花被片對生,幾無花絲;心皮6,花柱缺,柱頭羽狀。果實長圓形,具縱溝,成熟后6瓣裂?;ㄆ?-7月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全草含豐富的鉀、低鈉、低鈣、大量糖及氨基酸:天冬酰胺(asparagine),丙氨酸(alanine),絲氨酸(serine),谷氨酸(glutamic acid),谷氨酰胺(glutamine),天冬氨酸(aspartic acid),纈氨酸(valine),蘇氨酸(thrionine)。實生苗(seeding)還含4-羥基扁桃腈(4-hydroxymandelonitrile),4-羥基笨乙腈(4-hydroxyphenylacetonitrile),β-葡萄糖甙酶(β-glucosidase),水麥冬甙(triglochinin)及紅豆杉氰甙(taxiphyllin),乙醇(ethyl alcohol),乙醛(acetaldehyde), 氫氰酸(HCN)。

    葉含哌啶酸(pipecolic acid)。

    花含水麥冬甙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肺;胃;腎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味甘;性平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生津;解毒利濕。主熱盛傷津;胃熱煩渴;小便淋痛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6-12g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高熱傷陰(脫水),面赤,舌絳,煩躁,肢冷,自汗,脈微欲絕:海韭菜配玉竹、白薇、白芍、牡蠣,煎湯服,(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》)②治脾虛泄瀉:海韭菜籽配黨參、香青、老鶴草,煎湯服。(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》)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青藏高原藥物圖鑒》:果實:滋補,止瀉,鎮(zhèn)靜。治眼病。

    2.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》:全草:清熱養(yǎng)陰,生津止渴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Jì Tún別名白旗、白鰭、白鰭豚、白江豬英文名suckling pig出處始載于《中國藥用動物志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淡水豚科白暨豚的脂肪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采收和儲藏:白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木拼音注音Bái Mù別名野黃皮、雞卵黃(《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》),小柑、小郎傘、搽散、野辣椒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。出處《陸川本草》來源為蕓香科植物大管的根或根皮。生境分布生于曠野,叢林。分布廣東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原形態(tài)小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Mù ěr別名白耳子(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)。出處《本草再新》來源為銀耳科植物銀耳的子實體。4~9月間采收。以5月與8月為盛產(chǎn)期。采時宜在早、晚或陰雨天,用竹刀將銀耳刮入竹籠中;淘凈,揀去雜質(zhì),曬干或烘干。宜冷藏或貯藏于陰涼干......
  • 《中國藥典》:白術拼音注音Bái Zhú別名于術、冬術、浙術、種術英文名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白術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.的干燥根莖。冬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Zhū Shā Lián別名朱砂蓮、一點血、躲蛇生、毒蛇藥、避蛇生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馬兜鈴科植物背蛇生的塊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ristolochia tuberosa C.F.Liang et S.M.Hwang采收和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