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紅毛蛇

    《全國(guó)中草藥匯編》:紅毛蛇別名

    平臥陰石蕨

    來源

    蕨類骨碎補(bǔ)科陰石蕨屬植物陰石蕨Humata ropens (L. f.) Diels,以根狀莖入藥。全年可采,除去葉和須根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

    性味

    甘、淡,平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活血散瘀,清熱利濕。用于風(fēng)濕痹痛,腰肌勞損,白帶,吐血,便血,尿路感染,肺膿瘍;外用治跌打損傷,癰瘡腫毒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1~2兩,水煎服。外用鮮品適量,搗爛外敷。

    摘錄《全國(guó)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華本草》:紅毛蛇拼音注音Hónɡ Máo Shé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骨碎補(bǔ)科植物陰石蕨的根莖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Humata repens(L.f.)Diels[Adiantum repens L.f.]

    采收和儲(chǔ)藏:全年均可采挖,洗凈,去附葉和須根,鮮用或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500-1900m的山谷溪邊樹上或石上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華南、西南及福建、臺(tái)灣、云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植株高5-20cm。根莖長(zhǎng)而橫生,被密伏紅棕色、披針形鱗片,盾狀著生。葉遠(yuǎn)生;葉柄長(zhǎng)5-10cm,紅棕色,疏被鱗片,老則幾光滑;葉片革質(zhì),卵狀三角形,長(zhǎng)5-10cm,基部寬3.5-5cm,向先端漸尖,兩面光滑,半二回羽狀分裂;羽片6-10對(duì),基部1對(duì)最大,近三角形或三角狀披針形,圓鈍頭,基部不等寬,短楔形而下延,常向上彎弓,上方常為鈍齒牙狀;下方深裂,一回小羽片3-5片,基部下側(cè)1片最長(zhǎng),約1-1.5cm,長(zhǎng)圓形,圓鈍頭,略斜向下,全緣或有淺裂;從第2對(duì)羽片向上漸短,長(zhǎng)圓披針形,先端有鋸齒,邊緣淺裂;葉脈背面明顯,羽狀分叉。孢子囊群沿葉緣著生,羽片先端有3-5對(duì);囊群蓋半圓形,棕色,略有光澤。

    性味

    甘;淡;平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活血止血;清熱利濕;續(xù)筋接骨。主風(fēng)濕痹痛;腰肌勞損;跌打損傷;牙痛;吐血;便血;尿路感染;白帶;癰瘡腫痛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30-60g,水煎服。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駁骨草拼音注音Bó Gǔ Cǎo別名小功勞(《云南中草藥選》)出處《廣西藥植名錄》來源為茜草科植物花葉九節(jié)木的全株。全年可采。洗凈,切片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雜木林中陰濕處,及山坡下部。分布云南、廣西等地。原形態(tài)矮小常綠灌木,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鲃魚拼音注音Bà Yú出處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來源為鯉科動(dòng)物鋸倒刺鲃的肉。生境分布生活于江河的上游,棲息于亂石間隙和深水石洞處。食物主要為腐敗的植物碎片和絲狀藻類。產(chǎn)卵期約在4月間。分布云南元江流域、西江上游及海南。原形態(tài)鋸倒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鱉卵拼音注音Biē Luǎn出處《本草蒙筌》來源為鱉科動(dòng)物中華鱉的卵。性味《醫(yī)林纂要》:“咸,寒?!肮δ苤髦微佟侗静菝审堋罚骸胞}淹煮吞,補(bǔ)陰虛亦驗(yàn)。“②《綱目》:“鹽藏煨食,止小兒下痢?!阿邸夺t(yī)林纂要》:“治久瀉久痢。“摘錄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鱉頭拼音注音Biē Tóu別名鱉首(《中藥志》)出處《唐本草》來源為鱉科動(dòng)物中華鱉的頭。加工鱉甲時(shí),割下鱉頭,洗凈曬干。生境分布全國(guó)大部地區(qū)均產(chǎn)。性狀干燥的鱉頭,略呈長(zhǎng)圓柱形,吻端尖,頸部向上彎曲,約成90度角。外表呈灰棕色......
  • 《中國(guó)藥典》:鱉甲拼音注音Biē Jiǎ別名團(tuán)魚蓋、腳魚殼、上甲、甲魚英文名CARAPAX TRIONYCIS來源本品為鱉科動(dòng)物鱉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的背甲。全年均可捕捉,以秋、冬二季為多,捕捉后殺死,置沸水中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