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胡豆草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胡豆草拼音注音Hú Dòu Cǎo出處

    《四川中藥志》

    來源

    為唇形科植物無柄黃芩全草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直立草本。莖四方形,紫色,高25~35厘米。葉對(duì)生;三角狀卵形,基生葉腎形,長0.7~2.3厘米,寬0.8~1.6厘米,先端鈍,基部心臟形,邊緣具波狀鋸齒,兩面均光滑無毛,上面深綠色,下面灰綠色;幾無柄?;ㄉ谌~腋;花萼鐘狀,2唇形,唇短而闊,全緣,花后封閉,上唇的背部有擴(kuò)大的鱗片,果時(shí)脫落;花冠管長而突出,白色,近萼處紫色;雄蕊4,花藥有毛;雌蕊1,子房4深裂,花柱基底著生。小堅(jiān)果近球形,平壓狀,略被毛。花期7月。

    性味

    性涼,味苦澀,無毒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治風(fēng)熱目霧,感冒頭昏,肝熱耳鳴;消癰腫毒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0.6~1兩。外用:搗敷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胡豆草拼音注音Hú Dòu Cǎo別名

    石蜈蚣草、吊魚桿

    英文名Herb of Sessile Skullcap出處

    出自《四川中藥志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唇形科植物無柄黃芩全草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Scutellaria sessilifolia Hemsl.

    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季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800-2000m的亞熱帶溝谷林下、灌叢中或潮濕的石山上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草本。根狀莖橫走,密生須根,節(jié)上生匍枝;莖高約50cm,纖維,微具翅。葉幾無柄;葉片卵形,長1.9-3.5cm,近全緣或具3-4個(gè)不明顯的淺圓齒,上面略被具節(jié)糙伏毛?;ㄐ蚩偁?,3-7花,頂生或腋生,長為葉長之二倍,均偏于一側(cè)而下垂;苞片小,卵狀鉆形;花萼長約2mm,盾片高約1.5mm,果時(shí)均增大;花冠基部白色,上部淡紫至紫紅,長約18mm,花冠筒部前方有長達(dá)2mm向下延伸的囊距,下唇中裂片三角狀卵圓形;雄蕊4,二強(qiáng);花盤前方隆起;花柱絲狀,先端微裂,子房4裂,后對(duì)裂片較大。花期6-8月,果期8-9月。

    性味

    味苦;辛;性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疏風(fēng)解表;清肝明目。主感冒頭痛;風(fēng)熱目昏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8-30g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ì Chǐ Hāo別名惡臭蒿、粘蒿、籽蒿英文名Pectinate Neopallasia herb出處始載于《內(nèi)蒙古中草藥》來源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櫛葉蒿的地上部分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Neopallasia pectinata 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èi Huā Chuānɡ別名獨(dú)色草、四季青、大石芥、銅錢草、石莧菜、阿飛虻來源藥材基源:為蕁麻科植物盾葉冷水花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Pilea peltata Hance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季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ì Xínɡ Cǎo來源藥材基源:為禾臂本科植物毛臂形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Brachiaria villosa(Lam.)A.Camus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、秋季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田野和山坡草地。資源分布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ā Máo別名竿青、竿芒。出處本品《綱目》始載之,在“白茅”條下云:“芭茅叢生,葉大如蒲,長六七尺,有二種,即芒也?!庇衷疲骸拔逶鲁槎糖o,開花如芒也。”所述乃本種,即芒草中具有短穗的一種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禾本科植物芭茅的莖。拉丁植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ā Máo Guǒ別名牛草果、苦蘆骨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禾本科植物芭茅根莖部葉鞘內(nèi)的蟲癭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Miscanthus floridulus (Labill.)Warb.采收和儲(chǔ)藏:全年均可采收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