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《綱目》
為鮠科動物黃顙魚的頰骨。
《普濟(jì)方》:"治喉痹,黃顙魚頰骨燒灰出火毒,以茶清調(diào)下三錢匕。"
出自《本草綱目》
藥材基源:為鮠科動物黃顙魚的頰骨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seudobagrus fulvidraco(Richardson)[Pelteobagrus fulvidraco (Richardson)]
采收和儲藏:常年均可捕撈。捕后,剝?nèi)∑漕a骨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為生活于江河、湖泊常見的1種底層魚類。喜棲于有腐敗物質(zhì)的靜水或緩流的淺灘處。食性廣,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長江、黃河、珠江及黑龍江等流域。
黃顙魚,體長約20cm,腹面平直,體后半部側(cè)扁,尾柄較細(xì)長。頭大且扁平,吻短,圓鈍,上、下頜略等長,口大,下位,兩顏及腭骨上有絨毛狀齒帶。眼小,側(cè)位。須4對,鼻須末端可伸至眼后,上頜須1對,最長,頤須2對,較上頜須短。體裸露無鱗,側(cè)線完全。背鰭1,6-7;不分枝鰭條成為硬棘,棘后緣有鋸齒。胸鰭I,7,硬棘前后緣均有鋸齒,前緣為36-47個,后緣為11-16個。臀鰭21-25。脂鰭末端游離,較臀鰭短。體呈黃色,背部黑褐色,腹部為淡黃色,尾鰭分叉,上、下葉各有黑色的縱紋。
肺經(jīng)
甘;咸;平
解毒開痹。主喉痹
內(nèi)服:燒存研末,每次3g。
《普濟(jì)方》:治喉痹,黃顙魚頰骨燒灰出火毒,以茶清調(diào)下三錢匕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《綱目》
來源為鮠科動物黃顙魚的頰骨。
功能主治《普濟(jì)方》:"治喉痹,黃顙魚頰骨燒灰出火毒,以茶清調(diào)下三錢匕。"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黃顙魚頰骨拼音注音Huánɡ Sǎnɡ Yú Jiá Gǔ英文名cheek-bone of Yellow catfish出處出自《本草綱目》
來源藥材基源:為鮠科動物黃顙魚的頰骨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seudobagrus fulvidraco(Richardson)[Pelteobagrus fulvidraco (Richardson)]
采收和儲藏:常年均可捕撈。捕后,剝?nèi)∑漕a骨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為生活于江河、湖泊常見的1種底層魚類。喜棲于有腐敗物質(zhì)的靜水或緩流的淺灘處。食性廣,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長江、黃河、珠江及黑龍江等流域。
原形態(tài)黃顙魚,體長約20cm,腹面平直,體后半部側(cè)扁,尾柄較細(xì)長。頭大且扁平,吻短,圓鈍,上、下頜略等長,口大,下位,兩顏及腭骨上有絨毛狀齒帶。眼小,側(cè)位。須4對,鼻須末端可伸至眼后,上頜須1對,最長,頤須2對,較上頜須短。體裸露無鱗,側(cè)線完全。背鰭1,6-7;不分枝鰭條成為硬棘,棘后緣有鋸齒。胸鰭I,7,硬棘前后緣均有鋸齒,前緣為36-47個,后緣為11-16個。臀鰭21-25。脂鰭末端游離,較臀鰭短。體呈黃色,背部黑褐色,腹部為淡黃色,尾鰭分叉,上、下葉各有黑色的縱紋。
歸經(jīng)肺經(jīng)
性味甘;咸;平
功能主治解毒開痹。主喉痹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燒存研末,每次3g。
各家論述《普濟(jì)方》:治喉痹,黃顙魚頰骨燒灰出火毒,以茶清調(diào)下三錢匕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