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卷毛耳草

    別名

    紅花耳草、野甘草

    來源

    茜草科卷毛耳草Hedyotis mellii Tutch.[Oldenlandia mellii (Tutch.) Chun],以全草及根入藥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。

    性味

    甘,平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祛風,清熱,消食,止血,解毒。

    刀傷出血:全草搗爛外敷。

    毒蛇咬傷:全草研末,酒調(diào)涂擦傷口周圍,藥干再涂。另用全草5錢,水煎服;重癥每日2次。

    乳腺炎:全草1兩,水酒各半煎服,藥渣搗爛外敷。

    痢疾:全草5~7錢,水煎服。

    小兒傷食發(fā)熱:全草3~4錢,水煎服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莧拼音注音Bái Xiàn別名糠莧,細莧(《別錄》),野莧、豬莧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,假莧菜(《廣州植物志》),綠莧(《拉漢種子植物名稱》)。出處《別錄》來源為莧科植物皺果莧的全草或根。春、夏采收。生境分布生田野間。分布我國南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Sū別名野蘇麻、白蘇子、玉蘇子、蘇梗來源為唇形科紫蘇屬植物白蘇Perilla frutescens (L.) Britt.,以葉、嫩枝、主莖(蘇梗)和果實(白蘇子或玉蘇子)入藥。夏季采葉或嫩枝,7~8月間果實成熟時割取全草或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蘇葉拼音注音Bái Sū Yè別名荏葉(《別錄》)。出處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來源唇形科植物白蘇的葉片,夏、秋采葉,置通風處陰干?;蜻B嫩莖采取,切成小段,曬干。化學成分葉含揮發(fā)油,主為紫蘇酮。歸經(jīng)《本草匯言》:“入手、足太陰經(jīng)。“性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蘇子拼音注音Bái Sū Zǐ別名荏子(《別錄》),玉蘇子(《中藥志》)。出處《飲片新參》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白蘇的果實。生境分布野生于路旁,亦有栽培者。自河北至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均有分布。產(chǎn)江蘇、河北、山東、湖北、四川、貴州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Sū Zǐ Yóu來源藥材基源:為唇形科植物白蘇子果實壓榨出的脂肪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erilla frutescens(L.)Britt.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全國多有栽培,少有逸為野生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至長江流域以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