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出隧、蘧蔬(《爾雅》),綠節(jié)(《西京雜記》),菰菜、茭首(孟詵),菰首(《本草拾遺》),菰筍、菰手、茭筍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,茭粑(《綱目》),茭瓜、茭耳菜(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)。
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
為禾本科植物菰的花莖經(jīng)茭白黑粉的刺激而形成的紡錘形肥大的菌癭。
生長于湖沼水內(nèi)。分布我國南北各地。
菰(《別錄》)又名:蔣草(《說文》),菰蔣草、茭草(陶弘景)。
多年生草本。具根莖,須根粗壯;稈直立,高90~180厘米,基部節(jié)上具不定根。葉鞘肥厚,長于節(jié)間,基部者常具橫脈紋;葉舌膜質(zhì),略呈三角形,長達(dá)15毫米;葉片扁平,線狀披針形,長30~100厘米,寬10~30毫米,下面光滑,上面粗糙。圓錐花序長30~60厘米,分枝多數(shù)簇生,上升或基部者開展;雄性小穗通常生于花序下部,具短柄,常呈紫色,長10~15毫米,外稃具5脈,頂端漸尖或具短芒,內(nèi)稃具3脈,雄蕊6,花藥長6~9毫米;雌性小穗多位于花序上部,長15~25毫米,外稃具5條粗糙的脈,芒長15~30毫米,內(nèi)稃具3脈。穎果圓柱形,長約10毫米。花期秋季。
①《本草再新》:"入肝、脾二經(jīng)。"
②《本草撮要》:"入手、足太陰經(jīng)。"
①孟詵:"寒。"
②《本草拾遺》:"味甘,無毒。"
①孟詵:"滑中,不可多食。"性滑,發(fā)冷氣,令人下焦寒,傷陽道;禁蜜食,發(fā)痼疾;服巴豆人不可食。"
②《本草匯言》:"脾胃虛冷、作瀉者勿食。"
③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精滑便瀉者勿食。"
解熱毒,除煩渴,利二便。治煩熱,消渴,黃疸,痢疾,目赤,風(fēng)瘡。
①孟詵:"利五臟邪氣,酒皺面亦,白癩,疬瘍,目赤,熱毒風(fēng)氣,卒心痛,可鹽、醋煮食之。"
②《本草拾遺》:"去煩熱,止渴,除目黃,利大小便,止熱痢,解酒毒。"
內(nèi)服,煎湯,1~2兩。
①催乳:茭白五錢至一兩,通草三錢。豬腳煮食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②治小兒風(fēng)瘡久不瘥:燒菰蔣節(jié),末以敷上。(《子母秘錄》)
出隧、綠節(jié)、菰菜、茭首、菰首、菰筍、菰蔣子、菰手、茭筍、茭粑、茭瓜、茭耳菜
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。
1.《本草綱目拾遺》:菰菜,生江東池澤。菰葑上如菌葑,是菰根歲久浮上水者。菰首,生菰蔣草心,至秋如小兒臂,故云菰首。更有一種小者,擘肉如墨,名烏郁,人亦食之。
2.《蜀本草》:《圖經(jīng)》云,菰,生水中。葉似蔗獲,久,根盤厚,夏月生菌,細(xì),堪啖,名菰菜,三年以上,心中生臺如藕,白軟,中有黑脈,堪啖,名菰首也。
3.《日華子本草》:菰葉,利五臟。
藥材基源:為禾本科植物菰的嫩莖稈被菰黑粉刺激而形成的紡錘形肥大的部分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Zizania caduciflora (Turcz.ex Trin.) Hand.- Mazz.
采收和儲藏:秋季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為湖沼水塘內(nèi)的栽培作物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我國南北各地。
菰,多年生草本,常有根莖。稈直立,高90-180cm。葉鞘肥厚,長于節(jié)間,基部者常有橫脈紋;葉舌膜質(zhì),略成三角形,長達(dá)15mm;葉片扁平而寬廣,表面粗糙,背面較光滑,長30-100cm,寬10-20mm。圓錐花序大型,長30-60cm,分枝多簇生,開花時(shí)上舉,結(jié)果時(shí)開展;雄小穗長0-15mm兩側(cè)多少壓扁,常帶紫色,常著生于花序下部開展或上繁榮昌盛的分枝上,脫節(jié)于小穗柄上,惟其柄較細(xì)弱;穎退化不見;外稃先端漸尖或有短尖頭,并有5脈,厚紙質(zhì);花藥6-9mm;雌小穗長15-25mm,外稃有芒長15-30mm,內(nèi)稃與外稃同質(zhì),常均有3脈,為外稃所緊抱;雄花中有6枚發(fā)育雄蕊。穎果圓柱形,長約10mm。花、果期秋季。
生物學(xué)特性,適應(yīng)性強(qiáng),溫暖、寒冷的氣候均能生長。宜選擇土層深厚、肥活的水田栽種。
栽培技術(shù),繁殖方法:用分株繁殖。春季,將老株挖起,分成數(shù)叢,每叢有苗2-3株,按行株距50cm×40cm栽種。
田間管理,栽徨每年中耕除草2-3次,追肥1-2次。
肝;脾;肺經(jīng)
味甘;性寒
脾虛泄瀉者慎服。
解熱毒;除煩渴;利二便。主煩熱;消渴;二便不通;黃疸;痢疾;熱淋;目赤;乳汗不下;瘡瘍
內(nèi)服:煎湯,30-60g。
①催乳:茭白五錢至一兩,通草三錢,豬腳煮食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②治小兒風(fēng)瘡久不瘥:燒菰蔣節(jié),末以敷上,(《子母秘錄》)
1. 孟詵:利五臟邪氣,酒皶面赤,白癩,疬瘍,目赤,熱毒風(fēng)氣,卒心痛,可鹽、醋煮食之。
2.《本草拾遺》:去煩熱,止渴,除目黃,利大小便,止熱痢,解酒毒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出隧、蘧蔬(《爾雅》),綠節(jié)(《西京雜記》),菰菜、茭首(孟詵),菰首(《本草拾遺》),菰筍、菰手、茭筍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,茭粑(《綱目》),茭瓜、茭耳菜(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)。
出處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
來源為禾本科植物菰的花莖經(jīng)茭白黑粉的刺激而形成的紡錘形肥大的菌癭。
生境分布生長于湖沼水內(nèi)。分布我國南北各地。
原形態(tài)菰(《別錄》)又名:蔣草(《說文》),菰蔣草、茭草(陶弘景)。
多年生草本。具根莖,須根粗壯;稈直立,高90~180厘米,基部節(jié)上具不定根。葉鞘肥厚,長于節(jié)間,基部者常具橫脈紋;葉舌膜質(zhì),略呈三角形,長達(dá)15毫米;葉片扁平,線狀披針形,長30~100厘米,寬10~30毫米,下面光滑,上面粗糙。圓錐花序長30~60厘米,分枝多數(shù)簇生,上升或基部者開展;雄性小穗通常生于花序下部,具短柄,常呈紫色,長10~15毫米,外稃具5脈,頂端漸尖或具短芒,內(nèi)稃具3脈,雄蕊6,花藥長6~9毫米;雌性小穗多位于花序上部,長15~25毫米,外稃具5條粗糙的脈,芒長15~30毫米,內(nèi)稃具3脈。穎果圓柱形,長約10毫米。花期秋季。
歸經(jīng)①《本草再新》:"入肝、脾二經(jīng)。"
②《本草撮要》:"入手、足太陰經(jīng)。"
性味①孟詵:"寒。"
②《本草拾遺》:"味甘,無毒。"
注意①孟詵:"滑中,不可多食。"性滑,發(fā)冷氣,令人下焦寒,傷陽道;禁蜜食,發(fā)痼疾;服巴豆人不可食。"
②《本草匯言》:"脾胃虛冷、作瀉者勿食。"
③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精滑便瀉者勿食。"
功能主治解熱毒,除煩渴,利二便。治煩熱,消渴,黃疸,痢疾,目赤,風(fēng)瘡。
①孟詵:"利五臟邪氣,酒皺面亦,白癩,疬瘍,目赤,熱毒風(fēng)氣,卒心痛,可鹽、醋煮食之。"
②《本草拾遺》:"去煩熱,止渴,除目黃,利大小便,止熱痢,解酒毒。"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,煎湯,1~2兩。
復(fù)方①催乳:茭白五錢至一兩,通草三錢。豬腳煮食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②治小兒風(fēng)瘡久不瘥:燒菰蔣節(jié),末以敷上。(《子母秘錄》)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茭白拼音注音Jiāo Bái別名出隧、綠節(jié)、菰菜、茭首、菰首、菰筍、菰蔣子、菰手、茭筍、茭粑、茭瓜、茭耳菜
英文名Wildrice stem出處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。
1.《本草綱目拾遺》:菰菜,生江東池澤。菰葑上如菌葑,是菰根歲久浮上水者。菰首,生菰蔣草心,至秋如小兒臂,故云菰首。更有一種小者,擘肉如墨,名烏郁,人亦食之。
2.《蜀本草》:《圖經(jīng)》云,菰,生水中。葉似蔗獲,久,根盤厚,夏月生菌,細(xì),堪啖,名菰菜,三年以上,心中生臺如藕,白軟,中有黑脈,堪啖,名菰首也。
3.《日華子本草》:菰葉,利五臟。
來源藥材基源:為禾本科植物菰的嫩莖稈被菰黑粉刺激而形成的紡錘形肥大的部分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Zizania caduciflora (Turcz.ex Trin.) Hand.- Mazz.
采收和儲藏:秋季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為湖沼水塘內(nèi)的栽培作物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我國南北各地。
原形態(tài)菰,多年生草本,常有根莖。稈直立,高90-180cm。葉鞘肥厚,長于節(jié)間,基部者常有橫脈紋;葉舌膜質(zhì),略成三角形,長達(dá)15mm;葉片扁平而寬廣,表面粗糙,背面較光滑,長30-100cm,寬10-20mm。圓錐花序大型,長30-60cm,分枝多簇生,開花時(shí)上舉,結(jié)果時(shí)開展;雄小穗長0-15mm兩側(cè)多少壓扁,常帶紫色,常著生于花序下部開展或上繁榮昌盛的分枝上,脫節(jié)于小穗柄上,惟其柄較細(xì)弱;穎退化不見;外稃先端漸尖或有短尖頭,并有5脈,厚紙質(zhì);花藥6-9mm;雌小穗長15-25mm,外稃有芒長15-30mm,內(nèi)稃與外稃同質(zhì),常均有3脈,為外稃所緊抱;雄花中有6枚發(fā)育雄蕊。穎果圓柱形,長約10mm。花、果期秋季。
栽培生物學(xué)特性,適應(yīng)性強(qiáng),溫暖、寒冷的氣候均能生長。宜選擇土層深厚、肥活的水田栽種。
栽培技術(shù),繁殖方法:用分株繁殖。春季,將老株挖起,分成數(shù)叢,每叢有苗2-3株,按行株距50cm×40cm栽種。
田間管理,栽徨每年中耕除草2-3次,追肥1-2次。
歸經(jīng)肝;脾;肺經(jīng)
性味味甘;性寒
注意脾虛泄瀉者慎服。
功能主治解熱毒;除煩渴;利二便。主煩熱;消渴;二便不通;黃疸;痢疾;熱淋;目赤;乳汗不下;瘡瘍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30-60g。
復(fù)方①催乳:茭白五錢至一兩,通草三錢,豬腳煮食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②治小兒風(fēng)瘡久不瘥:燒菰蔣節(jié),末以敷上,(《子母秘錄》)
各家論述1. 孟詵:利五臟邪氣,酒皶面赤,白癩,疬瘍,目赤,熱毒風(fēng)氣,卒心痛,可鹽、醋煮食之。
2.《本草拾遺》:去煩熱,止渴,除目黃,利大小便,止熱痢,解酒毒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