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銀絲杜仲(《云南思茅中草藥選》),嘿當(dāng)杜(傣名)。
《云南思茅中草藥選》
為夾竹桃科植物長節(jié)珠的莖或莖皮。全年可采。
生于密林箐邊陰濕處。分布云南等地。
常綠攀援狀灌木。莖黃褐色,有白色乳汁,干后有彈性。葉對生,稀3枚輪生,卵圓形,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,上面亮綠色,光滑無毛?;ㄐ?,為疏散、頂生的闊圓錐花序;萼小,5裂,里面有腺體;花冠近鐘狀,喉寬而禿裸,裂片斜倒卵形。雄蕊著生于花冠的基部,花藥箭頭形,粘合而圍繞著柱頭,藥室基部有距。蓇葖果長而纖弱,近念珠狀,種子頂端有束毛。
苦甘,平。
止血消炎,壯暖補(bǔ)腎。
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;或泡酒。外用:搗敷或研粉撒。
①治外傷出血,骨折:金絲藤仲搗爛外敷或研粉敷。
②治腎下垂,腎炎:金絲藤仲五錢至一兩。水煎服。
③治風(fēng)濕骨痛,跌打損傷:金絲藤仲一兩至一兩五錢。泡酒服。
銀絲杜仲、銀光杜仲
出自《云南思茅中草藥選》。
藥材基源:為夾竹桃科植物長節(jié)珠的莖皮或根皮。
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Parameria lagvigata(Juss)Moldenke[Aegiphila laevigata Juss.;P.barbata(Bl.)K.Schum.]
采收和儲(chǔ)藏:全年均可采,剝?nèi)∏o皮和根皮,洗凈,切片,曬干或鮮用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800-1500m的山地疏林中或密林山谷潮濕處,攀援大樹上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南部。
木質(zhì)攀援藤本,長達(dá)10m。莖皮灰白色;全株具乳汁;枝條幼時(shí)被微毛,老時(shí)脫落。葉對生,薄紙質(zhì),葉柄長約3mm;葉片橢圓形或卵形,稀長圓狀橢圓形,長5-13cm,寬2-5cm,無毛,先端鈍或漸尖,莖部闊楔形或圓形,有透明腺點(diǎn);葉柄間及葉腋內(nèi)具小腺體;側(cè)脈每邊5-6條,疏離。闊圓錐狀聚傘花序頂生和腋生,長5-14cm,寬5-16cm,被微毛;苞片小,披針形;花萼5裂,內(nèi)面基部有腺體,外面被微毛;花冠淡紅色,后變白色,花冠筒外面被微毛,內(nèi)面有5條肋,花冠裂片5,寬卵形或近圓形,向左覆蓋,無毛;雄蕊著生于花冠筒基部,花絲短,花藥箭頭狀;基部具耳;花盤由5枚鱗片組成;子房具心皮2,離生,花柱絲狀,柱頭圓錐狀,先端2裂。蓇葖雙生,長節(jié)鏈珠狀,下垂,無毛,長30-45cm。種子長圓形,種皮被微毛,先端具白黃色絹質(zhì)種毛,種毛長約3cm?;ㄆ?-10月,果期10月至翌年春季。
肝;腎經(jīng)
苦;微甘;性平
補(bǔ)腎壯腰;散瘀止痛。主腎虛腰痛;筋骨疼痛;跌打損傷;蛇咬傷
內(nèi)服:煎湯,10~15g;或浸酒。外用:適量,搗敷或研末撤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(hào):魯ICP備19034508號(hào)-2
銀絲杜仲(《云南思茅中草藥選》),嘿當(dāng)杜(傣名)。
出處《云南思茅中草藥選》
來源為夾竹桃科植物長節(jié)珠的莖或莖皮。全年可采。
生境分布生于密林箐邊陰濕處。分布云南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常綠攀援狀灌木。莖黃褐色,有白色乳汁,干后有彈性。葉對生,稀3枚輪生,卵圓形,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,上面亮綠色,光滑無毛?;ㄐ?,為疏散、頂生的闊圓錐花序;萼小,5裂,里面有腺體;花冠近鐘狀,喉寬而禿裸,裂片斜倒卵形。雄蕊著生于花冠的基部,花藥箭頭形,粘合而圍繞著柱頭,藥室基部有距。蓇葖果長而纖弱,近念珠狀,種子頂端有束毛。
性味苦甘,平。
功能主治止血消炎,壯暖補(bǔ)腎。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;或泡酒。外用:搗敷或研粉撒。
復(fù)方①治外傷出血,骨折:金絲藤仲搗爛外敷或研粉敷。
②治腎下垂,腎炎:金絲藤仲五錢至一兩。水煎服。
③治風(fēng)濕骨痛,跌打損傷:金絲藤仲一兩至一兩五錢。泡酒服。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金絲藤仲拼音注音Jīn Sī Ténɡ Zhònɡ別名銀絲杜仲、銀光杜仲
出處出自《云南思茅中草藥選》。
來源藥材基源:為夾竹桃科植物長節(jié)珠的莖皮或根皮。
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Parameria lagvigata(Juss)Moldenke[Aegiphila laevigata Juss.;P.barbata(Bl.)K.Schum.]
采收和儲(chǔ)藏:全年均可采,剝?nèi)∏o皮和根皮,洗凈,切片,曬干或鮮用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800-1500m的山地疏林中或密林山谷潮濕處,攀援大樹上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南部。
原形態(tài)木質(zhì)攀援藤本,長達(dá)10m。莖皮灰白色;全株具乳汁;枝條幼時(shí)被微毛,老時(shí)脫落。葉對生,薄紙質(zhì),葉柄長約3mm;葉片橢圓形或卵形,稀長圓狀橢圓形,長5-13cm,寬2-5cm,無毛,先端鈍或漸尖,莖部闊楔形或圓形,有透明腺點(diǎn);葉柄間及葉腋內(nèi)具小腺體;側(cè)脈每邊5-6條,疏離。闊圓錐狀聚傘花序頂生和腋生,長5-14cm,寬5-16cm,被微毛;苞片小,披針形;花萼5裂,內(nèi)面基部有腺體,外面被微毛;花冠淡紅色,后變白色,花冠筒外面被微毛,內(nèi)面有5條肋,花冠裂片5,寬卵形或近圓形,向左覆蓋,無毛;雄蕊著生于花冠筒基部,花絲短,花藥箭頭狀;基部具耳;花盤由5枚鱗片組成;子房具心皮2,離生,花柱絲狀,柱頭圓錐狀,先端2裂。蓇葖雙生,長節(jié)鏈珠狀,下垂,無毛,長30-45cm。種子長圓形,種皮被微毛,先端具白黃色絹質(zhì)種毛,種毛長約3cm?;ㄆ?-10月,果期10月至翌年春季。
歸經(jīng)肝;腎經(jīng)
性味苦;微甘;性平
功能主治補(bǔ)腎壯腰;散瘀止痛。主腎虛腰痛;筋骨疼痛;跌打損傷;蛇咬傷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10~15g;或浸酒。外用:適量,搗敷或研末撤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