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金剛散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金剛散拼音注音Jīn Gānɡ Sàn別名

    紅十字創(chuàng)粉(《云南中醫(yī)驗方》),大接骨丹(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),見腫消(《陜西中草藥》),紅赤葛、紅內消、赤葛(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云南中草藥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葡萄科植物三裂葉蛇葡萄根皮。秋、冬采,曬干。鮮用全年可采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低山、丘陵地區(qū)的路旁、林邊、河邊,或為栽培。分布云南、貴州、四川、陜西等地。產云南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三裂葉蛇葡萄,又名:玉葡萄、楓藤、山葡萄、綠葡萄、耳墜果、飛蜈蚣藤、野葡萄。

    藤本。莖粗0.7~1厘米,光滑,具細條墳與圓形皮孔,嫩枝被柔毛。卷須與葉對生。葉互生,多數3全裂。中間小葉長橢圓形至寬卵形,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或圓形,有短柄或無柄,側生小葉極偏斜,斜卵形;少數成單葉3裂,寬卵形,長寬5~12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心形,上面深綠色光滑,下面灰綠色,脈上被銹毛。聚傘花序與葉對生;花小,綠色;花瓣5;雄蕊5,花絲很短;花盤杯狀,與子房離生,花柱細長。漿果暗藍色,圓形至扁圓形;種子2枚?;ㄆ?月。果期8~9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根圓柱形,數條至數十條著生于短小的根莖上,長12~30厘米,粗約0.5~1.5厘米。栓皮菲薄,易脫落,外面暗褐色,內面紅褐色,多縱皺。皮部與本部常分離脫裂,皮部半徑約為木部的1倍。易折斷,斷的有粉塵,斷面的皮部呈顆粒性,木部纖維性。氣微,味腥而澀,久嚙有銹味。

    炮制

    采后洗凈曬干,切片?;虿珊笙磧舫槿ツ拘模举|部),曬干,磨為細末。

    性味

    辛,平。

    ①《陜西中草藥》:"味辛,性平。"

    ②《云南中草藥》:"辛澀,溫。"

    ③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:"性溫,味苦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祛風活絡,消腫解毒,止血生肌。治風濕痹痛,跌打損傷,骨折,癰腫疔瘡。

    ①《陜西中草藥》:"消腫解毒,止血止痛,排膿生肌,祛風濕。治跌打損傷,骨折,風濕性關節(jié)炎,風濕性腰腿痛,便血,崩漏,白帶。"

    ②治水火燙傷,創(chuàng)傷,嘔葉腹瀉,慢性潰瘍及糜爛性毒氣所致的皮膚傷害。(《藥學通報》8(2):63,1960)

    ③《云南中醫(yī)驗方》:"止血,止痛,防腐,消炎,拔膿生肌。治骨斷破皮,瘡疹疼痛,水火燙傷。"

    ④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:"治跌打損傷,金創(chuàng),刀傷,癰疽惡瘡腫毒,風毒游丹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3~5錢,或作酒劑。外用:鮮品搗敷或干粉調敷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槍傷,水火燙傷:綠葡萄根研細,加入雞蛋清調勻外敷。(《云南中草藥》)

    ②治外傷腫痛,風濕性腰腿痛,胃痛,痢疾,腸炎:綠葡萄根三至五錢,煎服。或用二兩加酒一斤,浸泡五至七天后備用。每服10毫升,一日服三次。

    ③治外傷出血:綠葡萄根皮干粉撒敷傷口。

    ④治癰腫:綠葡萄干粉調敷患部,或用鮮品搗爛外敷。(②方以下出《云南中草藥選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金剛散拼音注音Jīn Gānɡ Sàn別名

    赤木通、野蒲桃根、五爪金、野葡萄根、玉葡萄根、槍花藥、五爪龍、破石珠、紅母豬藤、大接骨丹、飛蜈蚣藤、見腫消、紅赤葛、紅內消、赤葛、烏血藤、三葉藤、紅狗楊。

    英文名root of Delavay Ampelopsis出處

    出自《云南中草藥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葡萄科植物三裂葉蛇葡萄的根或莖藤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mpelopsis delavayana (Franch.)Planch.[Vitis delavayana Franch.]

    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莖藤,秋季采挖根部,洗凈,分別切片,曬干或烘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300-1300m的山地灌叢中或林緣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中南、西南及陜西、甘肅、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三裂蛇葡萄 木質攀援藤本。枝紅褐色,幼時被紅褐色短柔毛或近無毛。卷須與葉對生,二叉狀分枝。葉互生;葉柄與葉等長;葉片掌狀3全裂,中央小葉長橢圓形或寬卵形,稀菱形,長5-10cm,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或圓形,有短柄或無柄;側生小葉極偏斜,呈斜卵形;少數成單葉3淺裂而呈寬卵形,長寬各5-12cm,先端漸尖,基部心形,邊緣有帶凸尖的圓齒,上面無毛,或在主脈、側脈上有毛,下面有微毛?;▋尚裕蹅慊ㄐ蚨鐮?;與葉對生;總花梗長約5cm;花小,淡綠色;花萼盤狀,5淺裂;花瓣5,鑷合狀排列,外有粉狀毛;雄蕊5,與花瓣對生;花盤淺林狀。漿果球形或扁球形,熟時藍紫色,直徑6-8mm?;ㄆ?-7月,果期7-9月。

    栽培

   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,植株在氣溫25-30℃時生長較快,當氣溫低于10℃時停滯生長。適宜在深厚、肥沃的夾砂土栽培。

   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或壓條繁殖。種子繁殖:8-9月采收成熟果實,搓去果皮,將種子晾干,于春季3月播種育苗。開溝條播,溝距30cm,將種子均勻地播人溝內,蓋細土1cm,最后蓋草,至發(fā)芽時揭去。當幼苗高25cm左右時移栽,按行株距各60cm開穴,每穴種1-2株。壓條繁殖:在春季發(fā)芽前,選取2-3年生的藤蔓,在基部用刀割斷一半,把藤蔓埋在溝里,蓋細土7-10cm,待節(jié)上長出新藤和新根后,即可剪成單株移栽。

    田間管理 苗高3-5cm時間苗,淺耕,追肥1次,以后在5、7、10月各中耕除草1次,并在5、10月各追肥1次。在藤蔓長至35cm左右時,設立支架,讓藤蔓纏繞架上生長。

    病蟲害防治 蚜蟲、毛蟲、粘蟲等為害葉片,可用速滅殺丁2000-3000倍液噴殺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根呈圓柱形,略彎曲,長13-30cm,直徑0.5-1.5cm。表面暗褐色,有縱皺紋。質硬而脆,易折斷。斷面皮部較厚,紅褐色,粉性,木部色較淡,纖維性,皮部與木部易脫離。氣微,味澀。莖藤圓柱形,表面紅褐,具縱皺紋,可見互生的三出復葉,兩側小葉基部不對稱。有的殘存與葉對生的莖卷須。氣微,味澀。以條粗、皮厚者為佳。

   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:暗棕色。①淀粉粒多為單粒,呈腎形、新月形、卵圓形或圓形,直徑3-12-36μm,臍點點狀或裂縫狀,有層紋。②草酸鈣針晶長48-130μm,成束或散在;并可見草酸鈣簇晶,直徑18-35μm。③梯紋或網紋導管直徑32-130μm。④韌皮纖維壁厚,木化;木纖維有明顯的斜孔紋。⑤木栓細胞多角形,含黃棕色物。

    炮制

    采后洗凈曬干,切片?;虿珊笙磧舫槿ツ拘模举|部),曬干,磨為細末。

    鑒別

    理化鑒別 取粗粉2g,加30%乙醇mml,浸漬30min,浸漬30min過濾。取濾液3ml,分置3支試管中,一管加醋酸鉛試液2滴,發(fā)生灰白色沉淀;一管加氯化鈉明膠試液1-2滴,發(fā)生白色沉淀;另一管加三氯化鐵試液2滴,顯藍黑色。(檢查鞣質)

    歸經

    心;肝經

    性味

    辛;淡;澀;平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利濕;活血通絡;止血生?。唤舛鞠[。主淋證;白濁;疝氣;偏墜;風濕痹痛;跌打瘀腫;創(chuàng)傷出血;燙傷;瘡癰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10-15g;或浸酒。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或干粉調敷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陜西中草藥》:消腫解毒,止血止痛,排膿生肌,祛風濕。治跌打損傷,骨折,風濕性關節(jié)炎,風濕性腰腿痛,便血,崩漏,白帶。

    2.《藥學通報》:治水火燙傷,創(chuàng)傷,嘔吐腹瀉,慢性潰瘍及糜爛性毒氣所致的皮膚傷害。(1960,8(2):63)。

    3.《云南中醫(yī)驗方》:止血,止痛,防腐,消炎,拔膿生肌。治骨斷破皮,瘡疹疼痛,水火燙傷。

    4.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:治跌打損傷,金創(chuàng),刀傷,癰疽惡瘡腫毒,風毒游丹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橙子核拼音注音Chénɡ Zi Hé出處《本草圖經》來源為蕓香種植物香橙的種子?;瘜W成分種子含脂肪油、蛋白質,以及苦味成分黃柏內酯和鬧米林。功能主治治疝氣,淋病,腰痛。①《綱目》:“面鼾粉刺,濕研,夜上涂之?!阿凇侗静萸笤?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橙子皮拼音注音Chénɡ Zi Pí出處《開寶本草》來源為蕓香科植物香橙的果皮?;瘜W成分果皮含橙皮甙、揮發(fā)油、果膠、胡蘿卜素等。揮發(fā)油中主要為牻牛兒醛、檸檬烯等;還分離到大牻牛兒烯B、大牻牛兒烯D和雙環(huán)大牻牛兒烯。性味苫辛,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橙皮拼音注音Chénɡ Pí別名黃果皮、理陳皮(《滇南本草》)。出處《嶺南采藥錄》來源為蕓香科植物甜橙的果皮。冬季或春初,收集剝下的果皮,曬干或烘干。性狀完整果皮呈瓣狀,略似陳皮,但較厚實,厚者可達2~3毫米。外表金黃色,粗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énɡ ěr別名黃木耳來源藥材基源:為銀耳科真菌橙耳的子實體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Tremella cinnabarina(Mont.)Pat.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,洗凈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闊葉樹倒木的樹皮上。資源分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énɡ Huánɡ Yù Fènɡ Huā別名飛花羊、雞母蟲藥英文名all-grass of Redclawed Habenaria出處始載于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來源藥材基源:為蘭科植物橙黃玉鳳花的塊莖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Ha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