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金爪兒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金爪兒拼音注音Jīn Zhuǎ ér別名

    五星黃、爬地黃、雷公須、路邊黃、小苦藤菜、紅苦藤菜、槍傷藥

    來源

    報(bào)春花科金爪兒Lysimachia grammica Hance,以全草入藥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江蘇、浙江、湖北、四川、貴州。

    性味

    酸、苦,涼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止血解熱,理氣活血,拔毒消腫,定驚止搐。主治跌打損傷,無名腫毒,刀斧傷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金爪兒拼音注音Jīn Zhuǎ ér別名

    小茄(《浙江中藥資源名錄》),五星黃、爬地黃、路邊黃、小苦藤菜、槍傷藥、小救駕、雷公須、紅苦藤菜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浙江中藥資源名錄》

    來源

    為報(bào)春花科植物金爪兒的全草。5~6月采收。鮮用或曬干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山野陰濕之地。分布江蘇、浙江、湖北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叢生草本。莖柔弱傾斜,全株具多細(xì)胞的柔毛;莖、葉、萼、花冠均具有顯著的黑紫色條狀線紋,葉下部對生,近三角狀卵形,長約3厘米,寬約2厘米;上部互生,較狹小,成菱狀卵形,以至菱狀披針形;葉柄短于葉片,兩邊具狹翅。花單一,腋生,花柄細(xì)長;萼5裂,裂片卵狀披針形,漸尖,長約7毫米,邊緣具柔毛;花冠黃色,裂片5,卵狀橢圓形,先端鈍,與萼等長;雄蕊5,長約為花冠之半,花絲基部連合成短筒狀;花柱稍長于雄蕊,基部有多細(xì)胞毛。蒴果球形,徑約4毫米,稍有5棱溝,具多細(xì)胞毛?;ㄆ?月。果熟期10月。

    性味

    《貴州民間藥物》:"性涼,味酸苦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①《浙江中藥資源名錄》:"治蛇咬傷。"

    ②《貴州民間藥物》:"止血解熱,理氣活血,拔毒消腫,定驚止搐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;或搗汁服。外用:搗敷或塞鼻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小兒盤腸氣臍硬痛:五星黃一兩,搗爛,裝杯內(nèi),蓋臍上。如硬部縮小,再換小杯,如上法療之。

    ②治小兒急驚:五星黃、五爪金龍各五錢。搗爛加少許水,取汁服,每小時(shí)服半湯勺。

    ③治鼻腫痛:五星黃葉少許,搓絨塞鼻。

    ④治寸耳癀:五星黃加田螺一個(gè),搗敷,隨干隨換?;蛴梦逍屈S、小血藤、地黃瓜等量,搗敷,并用蔥頭三個(gè)搗爛服。

    ⑤治跌打損傷:五星黃一至二兩。搓絨和酒揉患處。

    ⑥治刀斧傷:五星黃搗絨敷傷處。(選方出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金爪兒拼音注音Jīn Zhǎo ér別名

    小茄、紅苦藤菜、路邊黃、雪公須、五星黃、爬地黃、小救駕、小苦藤菜、槍傷藥

    出處

    出自《浙江中藥資源名錄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報(bào)春花科植物金爪兒的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Lysimachia grammica Hance

    采收和儲(chǔ)藏:5-6月采收。鮮用或曬干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腳路旁、疏林下等陰濕處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陜西南部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草本。莖簇生,柔弱傾斜,高13-35cm。圓柱形,基部直徑約1mm,向上稍增粗,密被多細(xì)胞淡黃色多節(jié)柔毛,有黑色腺條,通常多分枝。葉在莖下部對生,在上部互生;葉柄長4-15mm;葉片卵形至三角狀卵形,長1.3-3.5cm,寬8-2.5cm。驟然收縮下延,兩面均被多細(xì)胞柔毛,密布長短不等的黑色腺條?;▋尚裕瑔紊谇o上部葉腋;花梗纖細(xì),絲狀,通常超過葉長,密被柔毛,花后下彎;花萼長約7mm,5分裂近達(dá)基部,裂片卵狀披針形,先端長漸尖,邊緣具緣毛,背面疏被柔毛和紫黑色腺條;花冠黃色,長6-9mm,5裂,基部合生部分長0.5-1mm,裂片卵形或菱狀卵圓形,寬3-5mm,先端稍鈍;雄蕊5,花絲下部合生成高約0.5mm的環(huán),分離部分長1.5-2.5mm,內(nèi)面有毛,花藥長約2mm,長圓形;子房上位,具淡褐色毛,心皮5,1室,花柱長約4.5mm,柱頭頭狀。蒴果近球形,淡褐色,直徑約4mm,稍具5棱,表面具多細(xì)胞毛,具宿萼。花期4-5月,果期5-9月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心;肝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辛;苦;性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理氣活血;利尿;拔毒。主小兒盤腸氣痛;癰腫瘡毒;毒蛇咬傷;跌打創(chuàng)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5~30g;或搗汁。外用:適量,鮮品揭敷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浙江中藥資源名錄》:治蛇咬傷。

    2.《貴州民間藥物》:止血解熱,理氣活血,拔毒消腫,定驚止搐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皮拼音注音Bái Pí?jiǎng)e名牛千斤來源衛(wèi)矛科白皮Euonymus tengyuehensis W. W. Smith,以皮入藥。生境分布貴州。性味淡,平。功能主治止血,生肌。主治刀傷。用法用量適量水磨濃汁搽患處?;蜓心┤?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皮柯拼音注音Bái Pí Kē別名滇白櫟、野檳榔來源殼斗科白皮柯Lithocarpus dealbatus Rehd.,以花序入藥。生境分布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。性味微苦、澀,溫。功能主治順氣消食,健胃殺蟲。主治食積腹脹,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石榴根拼音注音Bái Shí Liu Gēn出處《福建中草藥》來源為石榴科植物白石榴或重瓣白石榴的根。性味《福建中草藥》:“苦澀,微溫。“功能主治祛風(fēng)濕,殺蟲。治風(fēng)濕痹痛,蛔蟲、寸白蟲、姜片蟲病。《福建中草藥》:“殺蟲收澀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石榴花拼音注音Bái Shí Liu Huā出處《四川中藥志》來源為石榴科植物白石榴或重瓣白石榴的花瓣。5~6月花盛開時(shí),摘下曬干。生境分布產(chǎn)四川。原形態(tài)①白石榴落葉灌木或小喬木,高約6米。小枝圓形或有微棱,枝端呈刺狀,光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石脂拼音注音Bái Shí Zhī來源礦物硅酸鹽的白陶土(Kaolin),與赤石脂類同,惟色白或帶淡紅、淡黃色。成分在比例上稍與赤石脂相異。一般認(rèn)為以色白細(xì)膩粘舌無泥土、砂石等雜質(zhì)為佳。性味甘、酸,平。功能主治為澀腸止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