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雞(土從)

    拼音注音Jī ( Tǔ Cónɡ )別名

    雞(土從)蕈、雞菌、蟻奪、蟻(土從)、雞(土從)菜、雞腳蘑菇、三壇蘑、雞肉絲菇、斗雞菇、白蟻菰、桐菰、雞肉絲菰、雞腳菰、傘把菇

    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綱目》。

    1.《廣菌譜》:雞樅蕈,出云南,生沙地間,下蕈也。高腳傘頭,土人采烘寄遠,以充方物。氣味似香蕈,而不及其風韻。

    2.《廣群芳譜》:雞樅菌,按《通雅》作雞樅?!对颇现尽分^之雞樅,雞以言形,樅者花白斂足之貌,說本楊慎?;蜃飨仒?,以其產(chǎn)處下皆蟻穴?!顿F州志》曰,下有蟻若蜂狀,又名蟻奪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白蘑科植物雞(土從)的子實體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Termitomyces albuminosus (Berk.)Herm[Collybia alluminosa (Berk.)Petch]

    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節(jié)采收后除去泥沙,曬干,備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坡、田野及林緣,其假根與地下白蟻窩相連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江蘇、福建、臺灣、廣東、廣西、貴州、云南、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菌蓋寬3-23.5cm。幼時圓錐形至鐘形,漸伸展,頂部顯著凸起呈斗笠狀,淺土黃色或灰褐色至黑褐色,老后輻射狀開裂,有時邊緣翻起。菌褶白色至乳白色,老后帶黃色,彎生或近離生,稠密,窄,不等長,邊緣波狀。菌肉白色,較厚。菌柄較粗壯,長3-15cm,粗0.7-2.4cm,白色或同蓋色,中實,基部膨大,具有褐色至黑褐色的細長假根,長可達40cm.孢子印奶油色或帶粉紅色。孢子橢圓形,光滑,無色,(7.5-8.5)μm×(4.5-5.5)μm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菌蓋圓錐形,或伸展,中央隆起呈斗笠形,直徑可達23.5cm,深褐色、灰褐色或淺土黃色,表面呈放射開裂,邊緣有時翻起。菌肉厚,類白色。菌褶稠密,不等長,白色或帶黃色。菌柄長3-15cm,直徑1-2.5cm,白色或灰白色,基部稍膨大并延伸成褐色假根,長可達40cm。氣濃香,味淡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含麥角甾醇(ergosterol)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脾;胃;大腸經(jīng)。

    性味

    甘;性平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健脾和胃;療痔。。主脘腹脹滿,消化不良,精神疲乏,痔瘡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6-9g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本草綱目》:益胃,清神,治痔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Cì Méi Guǒ別名刺莓果、刺木果英文名Dahurian Rose Fruit, Fruit of Dahurian Rose出處出自《黑龍江中藥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、光葉山刺玫的果實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os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刺玫花拼音注音Cì Méi Huā出處《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》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的花。功能主治治月經(jīng)過多。用法用量刺玫花3~6朵,煎水服。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刺玫花拼音注音Cì Méi Huā英文名Flower......
  • 別名乳蠶、小刺瓜、野苦瓜來源蘿藦科牛皮消屬植物刺瓜Cynan chum corymbosum Wight [Cyathella corymbosa (Wight) Tsiang et Zhang],以全草入藥。全年可采,曬干。性味甘、淡,平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刺瓜米草拼音注音Cì Guā Mǐ Cǎo別名刺梭羅出處《貴州草藥》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刺瓜米草的根。全年可采。生境分布生于陰山巖縫。分布云南、貴州等地。原形態(tài)灌木,莖枝均具針刺。葉互生,硬革質(zhì),有柄,葉片長橢圓形,長1.2~2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Gài Cǎo別名大刺蓋出處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來源為菊科植物羅平薊的根。秋季采根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路旁草叢中向陽處。分布四川等地。原形態(tài)多年生草本,高達1.5米。根粗壯,須根白色。莖直立,具明顯縱棱槽,疏生卷曲的細柔毛。葉互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