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麂肉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麂肉拼音注音Jǐ Ròu出處

    《本草拾遺》

    來源

    為鹿科動物小麂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分布長江流域及珠江流域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小麂,又名:黃麂,黃猄。

    形小,肩高約40厘米,體長70~80厘米,尾長可達12厘米,臉部較短而寬,鼻端裸露。雄獸有角,角又短小,角尖向內(nèi)向下彎曲??粝孪匍L,呈彎月形的裂縫,四肢細長,蹄狹尖。毛色通常為淡栗紅色,雜有灰黃色斑點,頸背中央有一條黑線。吻至角的基部暗棕色,從眶下腺直至角的分叉處各有一黑色寬紋。體背和四肢上部近于暗栗,四肢下部為黑棕色,蹄的附近毛色暗黑色,胸、腹部、后肢內(nèi)側(cè)、臀部邊緣及尾的腹面白色。尾背及臀部邊緣均有一鮮艷的橙栗色窄線。冬毛常較夏毛稍黑。

    棲息于小丘陵、小山的低谷或森林邊緣的雜草叢中。性怯懦,營單獨生活,少合群。聽覺敏銳,行動靈活。以青草、樹葉、樹芽等為食。

    性味

    甘,平。

    ①《本草拾遺》:"味辛。"

    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"涼,有毒。"

    ③《開寶本草》:"味甘,平,無毒。"

    注意

    ①《日華子本草》:"能墮胎及發(fā)瘡癤疥。"

    ②《開寶本草》:"多食能動人痢疾。"

    ③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痞氣滿滯者勿食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①《本草拾遺》:"主野雞病,煠出作生,以姜酢進食之。"

    ②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補氣,暖胃,耐饑。化濕祛風,能瘳五痔。"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麂肉拼音注音Jǐ Ròu別名

    小麂 、黃麂

    英文名Muntjac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;1.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麂,出東南山谷,今有山林處皆有,而均、房、湘、漢間尤多,實獐類也。

    2.《本草衍義》:麂,獐之屬,又小于獐,但口兩邊有長牙;好斗,則用其牙。四方皆有,山深處則頗多,其聲如擊破鈸。

    3.《綱目》:麂,居大山中,似獐而小,牡者有短角。黧色豹腳,腳矮而力勁,善跳越。其行草莽,但循一徑。皮極細膩,靴襪珍之?!斗鹬尽酚秀y麂,白色。今施州山中出一種紅麂,紅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鹿科動物小麂的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Muntiacus reevesi Ogilby

    采收和儲藏:四季均可捕捉,宰殺后,除去皮毛,取肉鮮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活于丘陵林灌地帶及村寨附近的灌草叢中。活動范圍較小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陜西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小麂,屬麂類中最小一種,體長70-80cm,重一般不超過15kg。臉較短而寬。雄麂具角、角叉短小,角尖向下彎曲。頸背中央有黑線一條。體色一般為淡栗紅色,混有灰褐色斑點。體背毛基、毛干淺灰色,近毛尖小部分深褐色,毛尖棕黃色,因而體背毛顯麻褐色,故謂之“麻猄”。其前頜骨不與鼻骨相聯(lián),亦為特征之一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鹿科動物黑麂、赤麂、小麂的肉含蛋白質(zhì)(protein),肽類(pepeide),氨基酸(amino acid),脂類(lipids),甾類(steroids)。骨含骨膠原(ossein),糖蛋白(glycoprotein),肽類,脂類,大量磷酸鈣(calcium phosphate)及碳酸鈣(calcium carbonate)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脾;胃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味甘;性平

    注意

    痞滿氣滯者慎服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補氣;祛風;暖胃。主虛勞不足;腰腿酸痛;胃痛;痔瘡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煮食,100-200g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本草拾遺》:主野雞病,蝶出作生,以姜進食之。

    2.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補氣,暖胃,耐饑,化濕祛風,能廖五痔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ō Luó Gēn Yè來源藥材基源:為鳳梨科植物鳳梨的根或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nanas comosus(L.)Merr.[Bromeliaco-mosa L.;A.sativus Schult.et Schult.f]采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ō Luó Pí別名波羅、番婁子、露兜子、地菠蘿、草菠蘿出處本品始載于《植物名實圖考》,以露兜子為名。云:“露兜子產(chǎn)廣東,一名波羅,生山野間,實如蘿卜,上生葉一簇,尖長深齒,味、色、香具佳……又名番婁子,形如蘭,葉密長大,抽莖結(jié)子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萆薢拼音注音Bì Xiè別名百枝(《吳普本草》),竹木(《雷公炮炙論》),赤節(jié)(《別錄》),白菝葜(《日華子本草》),粉萆薢(《本草從新》),金剛、硬飯團(《植物名實圖考長編》),山田薯、土薯蕷(《泉州本草》),麻甲頭(《廣......
  • 《中國藥典》:萹蓄拼音注音Biǎn Xù別名扁蓄、大萹蓄、鳥蓼、扁竹、竹節(jié)草、豬牙草、道生草英文名HERBA POLYGONI AVICULARIS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 L. 的干燥地上部分。夏季葉茂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ì Má別名紅蓖麻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 L.的種子(見“蓖麻子”)、根及葉入藥。夏秋采根及葉,分別曬干或鮮用。性味葉:甘、辛,平。有小毒。根:淡、微辛,平。功能主治葉:消腫拔毒,止癢。治瘡瘍腫毒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