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老熊泡(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),牛毛大王、空洞泡、紅毛巾(《貴州藥植目錄》)。
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
為薔薇科植物紅毛懸鉤子的根和葉。全年可采,曬干。
生于山坡、溝邊。分布四川、湖北、云南、貴州、臺灣。
紅毛懸鉤子又名:川黔懸鉤子。
落葉蔓生小灌木,長達3米。莖較粗壯,紅褐色,有棱,密生紅褐色剛毛和疏生皮刺。3出復葉;小葉寬卵形、倒卵形或橢圓形,長3~8厘米,寬2.5~6厘米,頂生小葉長達13厘米,先端突尖,基部圓形,邊緣有不整齊的鋸齒,正面紫綠色,無毛,下面散生柔毛,沿葉脈疏生皮刺和柔毛;葉柄長1.5~2.5厘米,和葉軸密生剛毛和少數皮刺;托葉絲狀,下部與葉柄愈合,上部呈線狀,先端尖?;▎紊虺删蹅慊ㄐ蛞干蛡壬?;花梗短;花白色,直徑約1.5厘米,花萼基部聯(lián)合成淺盤狀,5裂,裂片卵狀披針形,先端尾尖;花瓣5,白色,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,先端有齒牙,兩面均有稀疏白色柔毛;雄蕊多數;雌蕊多數,離生,基部有白色柔毛。聚合果近球形,直徑約5毫米,紅色。
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:"酸咸,平。"
①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:"祛風,除濕,散瘰疬。根:治風濕關節(jié)痛,刀傷,吐血,九子爛瘍,目中流淚。葉:治黃水瘡及狗咬傷。"
②《貴州藥植目錄》:"補腎,解毒,和血。治月經不調,黃水瘡,腎虛陽萎,血尿。"
內服;煎湯,0.5~1兩;或浸酒。外用:搗敷。
出自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
藥材基源:為薔薇科植物紅毛懸鉤子的根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ubus pinfaensis Lévl.et Vant.
采收和儲藏:秋季挖 根,洗凈曬干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500-2200m的山坡灌叢、雜木林內或林緣,也見于山谷或山溝邊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湖南、湖北、臺灣、廣西、云南、四川、貴州。
紅毛懸鉤子 落葉蔓生小灌木,長達3m。小枝較粗壯,有棱,密被紅褐色刺毛,并具柔毛和稀疏皮刺。小葉3枚;寬卵形、倒卵形,長3-8cm,寬2.5-6cm,頂生小葉長達13cm,先端尾尖或急尖,基部圓形,邊緣有不規(guī)則細銳鋸齒,上面紫紅色,無毛,下面散生柔毛,沿葉脈疏生刺毛和皮刺;葉柄長2-4.5cm,頂生小葉柄長1.5-3cm,側生小葉近無柄,和葉軸均被紅褐色刺毛和少數皮刺;托葉絲狀。花數朵在葉腋團聚成束,稀單生;花梗短;花白色,直徑約1-1.3cm,花萼5裂;花瓣5,長倒卵形,基部具爪,長于萼片;雄蕊多數;雌蕊多數,基部有白色柔毛。聚合果近球形,直徑約5-8mm,熟時金黃色或紅黃色?;ㄆ?-4月,果期5-6月。
根含2a,3β,23a-三乙酰氧基-19a-羥基-12-烏蘇烯-28β酸-甲酯(methyl-2a,3β,23a-triacetoxy-19a-hydroxyure-12-en-28β-oate)。
肝;腎經
酸咸;涼
涼血止血,祛風除濕,解毒療瘡。主血熱吐血,尿血,便血,崩漏,風濕關節(jié)痛,瘰疬,濕疹,帶下
內服:煎湯,15-30g;或浸酒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1.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:祛風,除濕,散瘰疬。根:治風濕關節(jié)痛,刀傷,吐血,九子爛瘍,目中流淚。葉:治黃水瘡及狗咬傷。
2.《貴州藥植目錄》:補腎,解毒,和血。治月經不調,黃水瘡,腎虛陽萎,血尿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
網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老熊泡(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),牛毛大王、空洞泡、紅毛巾(《貴州藥植目錄》)。
出處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
來源為薔薇科植物紅毛懸鉤子的根和葉。全年可采,曬干。
生境分布生于山坡、溝邊。分布四川、湖北、云南、貴州、臺灣。
原形態(tài)紅毛懸鉤子又名:川黔懸鉤子。
落葉蔓生小灌木,長達3米。莖較粗壯,紅褐色,有棱,密生紅褐色剛毛和疏生皮刺。3出復葉;小葉寬卵形、倒卵形或橢圓形,長3~8厘米,寬2.5~6厘米,頂生小葉長達13厘米,先端突尖,基部圓形,邊緣有不整齊的鋸齒,正面紫綠色,無毛,下面散生柔毛,沿葉脈疏生皮刺和柔毛;葉柄長1.5~2.5厘米,和葉軸密生剛毛和少數皮刺;托葉絲狀,下部與葉柄愈合,上部呈線狀,先端尖?;▎紊虺删蹅慊ㄐ蛞干蛡壬?;花梗短;花白色,直徑約1.5厘米,花萼基部聯(lián)合成淺盤狀,5裂,裂片卵狀披針形,先端尾尖;花瓣5,白色,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,先端有齒牙,兩面均有稀疏白色柔毛;雄蕊多數;雌蕊多數,離生,基部有白色柔毛。聚合果近球形,直徑約5毫米,紅色。
性味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:"酸咸,平。"
功能主治①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:"祛風,除濕,散瘰疬。根:治風濕關節(jié)痛,刀傷,吐血,九子爛瘍,目中流淚。葉:治黃水瘡及狗咬傷。"
②《貴州藥植目錄》:"補腎,解毒,和血。治月經不調,黃水瘡,腎虛陽萎,血尿。"
用法用量內服;煎湯,0.5~1兩;或浸酒。外用:搗敷。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老虎泡拼音注音Láo Hǔ Pào英文名Root or leaf of Pinfa Raspberry出處出自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
來源藥材基源:為薔薇科植物紅毛懸鉤子的根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ubus pinfaensis Lévl.et Vant.
采收和儲藏:秋季挖 根,洗凈曬干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500-2200m的山坡灌叢、雜木林內或林緣,也見于山谷或山溝邊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湖南、湖北、臺灣、廣西、云南、四川、貴州。
原形態(tài)紅毛懸鉤子 落葉蔓生小灌木,長達3m。小枝較粗壯,有棱,密被紅褐色刺毛,并具柔毛和稀疏皮刺。小葉3枚;寬卵形、倒卵形,長3-8cm,寬2.5-6cm,頂生小葉長達13cm,先端尾尖或急尖,基部圓形,邊緣有不規(guī)則細銳鋸齒,上面紫紅色,無毛,下面散生柔毛,沿葉脈疏生刺毛和皮刺;葉柄長2-4.5cm,頂生小葉柄長1.5-3cm,側生小葉近無柄,和葉軸均被紅褐色刺毛和少數皮刺;托葉絲狀。花數朵在葉腋團聚成束,稀單生;花梗短;花白色,直徑約1-1.3cm,花萼5裂;花瓣5,長倒卵形,基部具爪,長于萼片;雄蕊多數;雌蕊多數,基部有白色柔毛。聚合果近球形,直徑約5-8mm,熟時金黃色或紅黃色?;ㄆ?-4月,果期5-6月。
化學成分根含2a,3β,23a-三乙酰氧基-19a-羥基-12-烏蘇烯-28β酸-甲酯(methyl-2a,3β,23a-triacetoxy-19a-hydroxyure-12-en-28β-oate)。
歸經肝;腎經
性味酸咸;涼
功能主治涼血止血,祛風除濕,解毒療瘡。主血熱吐血,尿血,便血,崩漏,風濕關節(jié)痛,瘰疬,濕疹,帶下
用法用量內服:煎湯,15-30g;或浸酒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各家論述1.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:祛風,除濕,散瘰疬。根:治風濕關節(jié)痛,刀傷,吐血,九子爛瘍,目中流淚。葉:治黃水瘡及狗咬傷。
2.《貴州藥植目錄》:補腎,解毒,和血。治月經不調,黃水瘡,腎虛陽萎,血尿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