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里白

    拼音注音Lǐ Bái英文名Glaucous Diplopterygium出處

    始載于《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里白科植物里白的根莖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Diplopterygium glaucum(Thunb.ex Houtt.) Nakai[Polypodium glaucum Thunb.ex Houtt.;Hicriopteris glauca(Thunb.)Ching]

    采收和儲藏:秋、冬季采收,洗凈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常綠闊葉林下、杉木林間或溝邊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長江以南各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大型陸生蕨類植物,植株高1-3m。根狀莖橫走,被寬披針形鱗片。葉遠生;葉柄長50-100cm,腹面扁平;頂芽密被棕色披針形鱗片;羽片堅紙質(zhì),背面粉白色,幼時背面及邊緣有星狀毛,后脫落;對生,近平展,橢圓形,長60-90cm,寬20-30cm,二回羽狀深裂,具有1對羽裂的葉狀苞片;二回羽片30-40對,近對生,線狀披針形,羽狀深裂,中部的較然而。長10-17cm,寬1.5-2.5cm,裂片25-35對,互生,狹長圓形或線狀披針形,長1-1.4cm,寬2-3mm,第1對裂片有時具有1小裂片。側(cè)脈單一或二叉分枝。孢子囊群圓形,由3-4個孢子囊組成,生于羽片背面?zhèn)让}的中部,在主脈兩側(cè)各排成1行。

    性狀

    1.性狀鑒別 根狀莖彎曲,直徑4-6mm;表面褐色,被鱗片,并有彎曲的須根。質(zhì)堅硬,易折斷,斷面外層為棕色皮層,中央為淡黃色中柱。氣微,味淡后微辛。

    2.顯微鑒別 根狀莖橫切面:表皮細胞1列,壁微木化。皮層寬廣,細胞類圓形,壁木化,近內(nèi)皮層的4-6列,細胞壁強烈加厚,幾無胞腔;內(nèi)皮層可見凱氏點。原生中柱維管束周韌型,木質(zhì)部由胞腔較大的管胞和稍小的薄壁細胞組成。薄壁細胞含有淀粉粒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含里白醇(diplopterol)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肝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苦;澀;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行氣止血;化瘀接骨。主胃脘痛;鼻衄;跌打損傷;骨折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。外用:適量,研末,塞鼻;或調(diào)敷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根莖及髓部:味微苦、澀、性涼。有行氣止血,接骨的功能。用于胃痛、鼻衄,骨折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Lè Yuǎn別名白茨葉(《分類草藥性》),白竻花葉(《福建中草藥》)。出處《生草藥性備要》來源為五加科植物白竻的嫩枝葉。全年可采。原形態(tài)植物形態(tài)詳“刺三甲“條。性味《本草求原》:“苦辛,微寒?!肮δ苤髦沃伟b腫,療瘡,疥癩,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Lè Zhī Yè別名白茨葉、白勒遠英文名Acanthopanox trifoliatus (L.)Merr.來源藥材基源:為五加科植物白簕的嫩枝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(L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Fěn Jué別名小蕨萁來源蕨類中國蕨科華北粉背蕨Aleuritopteris kuhnii (Milde)Ching,以全草入藥。生境分布東北、內(nèi)蒙古、河北、山東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河南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。性味苦,寒。功能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Fěn Ténɡ別名獨腳烏桕、夜牽牛、白面水雞、青龍跌打、山葫蘆、山雞蛋、飛龍接骨來源為葡萄科白粉藤屬植物白粉藤Cissus modecoides Planch. var. subintegra Gagnep.,以根、藤、葉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Fěn Dié別名白蝴蝶、粉蝶、菜白蝶英文名White butterfly出處始載于《中國藥用動物志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粉蝶科動物白粉蝶成蟲的全體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ieris rapae (Linnaeus )采收和儲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