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龍舌草

    《全國(guó)中草藥匯編》:龍舌草拼音注音Lónɡ Shé Cǎo別名

    塘底菜、水白菜、水芥菜、水萵苣、龍爪草、海菜

    來(lái)源

    水鱉科水車前屬植物水車前Ottelia alismoides (L.)Pers.,以全草入藥。春夏采全草,洗凈曬干。

    性味

    甘、淡,涼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化痰,解毒利尿。用于肺熱咳嗽,肺結(jié)核,咳血,哮喘,水腫,小便不利;外用治癰腫,燒燙傷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0.5~1兩。外用適量,鮮品搗爛敷患處。

    摘錄《全國(guó)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龍舌草拼音注音Lónɡ Shé Cǎo別名

    海菜、龍爪菜(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),水白菜、水萵苣、龍爪草(《貴州民間方藥榘》),瓢羹菜、山窩雞(《貴州草藥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綱目》

    來(lái)源

    為水鱉科植物水車前全草。夏、秋采收,曬干或鮮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淡水邊及油沼中。全國(guó)各地均有分布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一年生沉水草本。根纖維狀。葉叢生,具長(zhǎng)柄,紫褐綠色,葉變化較大,卵狀橢圓形或廣披針形,長(zhǎng)約5~18厘米,寬2~12厘米,先端圓鈍至尖頭,基部楔形、圓鈍至心形,全緣?;ㄐ虮L(zhǎng);佛焰苞卵狀矩圓形,長(zhǎng)約4厘米,先端2淺裂,有波狀翅5~6條;花兩性,萼片3,矩圓狀披針形;花瓣3,白色、淡紫色或藍(lán)白色,廣倒卵形,長(zhǎng)約2.5厘米,基部具小形附屬物:雄蕊6;雌蕊3,子房下位。果實(shí)長(zhǎng)圓形,長(zhǎng)3~5毫米,先端冠以萎縮的花被,有薄翅5~6條?;ㄆ谙摹⑶锛?。

    性味

    甘淡,微寒。

    ①《綱目》:"甘咸,寒,無(wú)毒。"

    ②《貴陽(yáng)民間藥草》:"甘淡,微寒,無(wú)毒。"

    ③《貴州草藥》:"性涼,味辛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止咳,化痰,清熱,利尿。治哮喘,咳嗽,水腫,湯火傷,癰腫。

    ①《綱目》:"治癰疽,湯火灼傷,搗涂之。"

    ②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:"解熱利尿。治水腫。"

    ③《貴陽(yáng)民間藥草》:"除濕化痰,止咳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鮮者1~2兩。外用:搗敷或研末調(diào)敷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哮喘:龍舌草、水高梁、倒觸傘各五錢。煎水服。(《貴陽(yáng)民間藥草》)

    ②治肺結(jié)核:龍舌草一兩,子母蓮五錢。燉肉吃。(《貴陽(yáng)民間藥草》)

    ③治咳血:瓢羹菜一兩,煨水服。(《貴州草藥》)

    ④治熱咳浮腫:龍舌草五錢,百部四錢。煎水服。(《貴陽(yáng)民間藥草》)

    ⑤治便秘:瓢羹菜五錢,五皮風(fēng),木通各三錢。煨水服。(《貴州草藥》)

    ⑥治水腫:龍舌草、石菖蒲、通花根各五錢。煎水服。(《貴陽(yáng)民間藥草》)

    ⑦治子宮脫出:瓢羹菜搗絨,調(diào)菜油敷患處。(《貴州草藥》)

    ⑧治肝炎:水車前一兩二錢,雞蛋一個(gè)。水煎服。(江西《草藥手冊(cè)》)

    ⑨治湯火傷:龍舌草三錢,冰片一錢。研末,加麻油調(diào)和,外搽傷處。(《貴陽(yáng)民間藥草》)

    ⑩治乳癰腫毒:龍舌草、忍冬藤,研爛,蜜和敷之。(《多能鄙事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龍舌草拼音注音Lónɡ Shé Cǎo別名

    龍舌、水白菜、水萵苣、龍爪草、瓢羹菜、山窩雞

    英文名Herb of Waterplantain Ottelia出處

    出自《綱目》:龍舌生南方池澤湖泊中。葉如大葉松菜及不苡狀,根生水底,抽莖出水,開(kāi)白花,根似胡蘿卜根而香,杵汁能軟鵝鴨卵。方家用煮丹砂,煅白礬,制三黃。

    來(lái)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水鱉科植物水車前全草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Ottelia alismoides (L.) Pers.[Statiotes alismoides L.]

    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、秋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淺水邊及池沼中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及河北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(tái)灣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龍舌草,沉水草本。莖極短,具須根。葉基生,膜質(zhì);葉柄長(zhǎng)短隨水體有深淺而異多變化于2-40cm之間;葉卵狀橢圓形、披針形或心形,長(zhǎng)8-25cm,寬2-18cm,先端圓鈍至急尖,基部楔形、圓鈍至心形,多全緣?;ㄐ虮L(zhǎng);佛焰苞橢圓形至卵形,長(zhǎng)2.5-4cm,寬1.5-2.5cm,先端2-3淺裂,3-6條縱翅;花兩性,無(wú)柄,單生;萼片3,長(zhǎng)圓狀披針形;花瓣3,白色、淡紫色或淺藍(lán)色,廣倒卵形,長(zhǎng)約2.5cm,基部有小形附屬物;雄蕊3-9(-10)。果長(zhǎng)圓形,長(zhǎng)2-5cm,寬8-15mm。種子多數(shù),紡錘形,細(xì)小。花期4-10月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龍舌草的水煎浸膏對(duì)人體病灶分離培養(yǎng)的結(jié)核桿菌有較強(qiáng)的抑制或殺滅作用。抑殺作用的強(qiáng)弱與藥物濃度成正比,在含藥量為1:10至1:10000之間都有效。臨床外用龍舌草浸膏治療兩例頸淋巴結(jié)結(jié)核,均在3個(gè)月內(nèi)痊愈。

    性味

    味甘;淡;性微寒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化痰;解毒利尿。主肺熱咳喘;咯痰黃稠;水腫;小便不利;癰腫;湯火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鮮者15-30g。外用:適量,搗敷;或研末,調(diào)敷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綱目》:治癰疽,湯火灼傷,搗涂之。

    2.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:解熱利尿。治水腫。

    3.《貴陽(yáng)民間藥草》:除濕化痰,止咳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巴豆殼拼音注音Bā Dòu Ké別名巴豆皮(《宣明論》)。出處《綱目》來(lái)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種皮。植物形態(tài)詳“巴豆“條。功能主治①《綱目》:“消積滯,止瀉痢。“②《本草再新》:“殺蟲(chóng),敗毒。破瘰疬痰核。“復(fù)方治瀉?。喊投蛊?、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巴豆樹(shù)根拼音注音Bā Dòu Shù Gēn別名大葉雙眼龍根、擋蛇劍、獨(dú)行千里(《嶺南草藥志》)。出處《綱目》來(lái)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根莖,植物形態(tài)詳“巴豆“條。全年可采。洗凈,切片,曬干。性味廣州部隊(duì)《常用中草藥手冊(cè)》:“辛,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巴豆油拼音注音Bā Dòu Yóu出處《綱目》來(lái)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種仁中的脂肪油。植物形態(tài)詳“巴豆“條。性狀為黃色或黃褐色液體,有粘稠性,透明,微具螢光。有辛灼的香氣。性味辛,熱,有毒。功能主治①《綱目》:“治中風(fēng)痰厥,氣厥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ā Dòu Shuānɡ英文名SEMEN CROTONIS PULVERATUM來(lái)源本品為巴豆的炮制加工品。性狀本品為粒度均勻、疏松的淡黃色粉末,顯油性。貯藏置陰涼干燥處。炮制取凈巴豆仁,照制霜法(附錄Ⅱ D)制霜,或取仁碾細(xì)后,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布朗耳蕨拼音注音Bù Lǎnɡ ěr Jué別名睬甲哈烏(藏名)出處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(cè)》來(lái)源為鱗毛蕨種植物布朗耳蕨的全草。8~9月采挖,切段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高寒林下陰濕地及巖石縫中。分布陜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原形態(tài)多年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