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木藍(lán)

    《全國(guó)中草藥匯編》:木藍(lán)拼音注音Mù Lán別名

    藍(lán)靛、槐藍(lán)、小青[福建]、野槐樹

    來源

    為豆科木藍(lán)屬植物木藍(lán)Indigofera tinctoria L.,以全株入藥。夏季采葉制成青黛用。夏、秋采收全株,切碎曬干備用。

    性味

    微苦,寒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。用于防治流行性乙型腦炎,腮腺炎;外用治癰癤腫毒,丹毒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0.5~1兩;外用適量,鮮葉搗爛絞汁涂患處。

    摘錄《全國(guó)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木藍(lán)拼音注音Mù Lán別名

    槐藍(lán)(《本草拾遺》),大藍(lán)、大藍(lán)青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,水藍(lán)(《嶺南采藥錄》),小青、印度藍(lán)(《中國(guó)樹木分類學(xué)》),青仔草、野青靛(《福建中草藥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豆科植物木藍(lán)。夏、秋采收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野生或栽培。分布于山東、江蘇、福建、臺(tái)灣、廣東、廣西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直立灌木,高40~60厘米。小枝被銀白色短毛。單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,互生,長(zhǎng)3~5厘米;小葉通常9~13片。對(duì)生,卵。枚矩圃形或長(zhǎng)橢圓形,長(zhǎng)1.5~1.8厘米,全緣,披有丁字形毛,葉干時(shí)帶藍(lán)黑色??偁罨ㄐ颍杷?,近無(wú)梗,長(zhǎng)1.6~3.5厘米;萼小,斜形,銀白色,上部5齒裂,齒牙與萼筒等長(zhǎng);花冠蝶形,紅黃色,旗瓣圓形至矩形,翼瓣卵圓形,微與龍骨瓣相連,龍骨瓣匙形,爪上有一距;雄蕊10,2束;子房無(wú)柄,花柱短,內(nèi)彎,柱頭頭狀。莢果長(zhǎng)約2.5厘米,無(wú)毛。種子8~12枚,不為念珠狀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全草含靛甙,水解后生成3-羥基吲哚,此成分氧化生成靛敗。種子含多糖。

    性味

    苦,寒。

    ①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"味淡,性寒。"

    ②《福建中草藥》:"微苦,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,去瘀止血。治乙型腦炎,腮腺炎,目赤,瘡腫,吐血。

    ①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"消瘡腫,去瘀生新。""葉治眼熱膜,吐血。"

    ②《福建中草藥》:"清熱解毒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.外用:煎水洗或搗敷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預(yù)防乙型腦炎:木藍(lán)鮮枝葉五錢至一兩,水煎服。每三天一次,連服數(shù)次。

    ②治乙型腦炎:木藍(lán)鮮全草二至三兩,水煎服。

    ③治腮腺炎:木藍(lán)鮮全草一兩,水煎服;另用木藍(lán)鮮葉和醋搗爛絞汁,涂抹患處。(選方出《福建中草藥》)

    備注

    本植物的根(大靛根)以及葉的加工制成品(青黛、藍(lán)靛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木藍(lán)拼音注音Mù Lán別名

    槐藍(lán)、大藍(lán)、大青藍(lán)、水藍(lán)、小青、印度藍(lán)、青仔草、野青靛。

    英文名Leaf and stem of True Indigo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木藍(lán)的莖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Indigofera tinctoria L.

    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、秋季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野生于山坡草叢中,南部各省時(shí)有栽培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華東及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木藍(lán) 小灌木,高50-80cm,罕更高。莖直立,小枝被銀白色丁字毛。葉互生;葉柄長(zhǎng)1.3-2.5cm;托葉小,錐形;奇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,長(zhǎng)2.5-5cm,小葉對(duì)生,小葉9-13片,葉片卵狀長(zhǎng)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,長(zhǎng)1.5-3cm,寬0.5-1.5cm,先端鈍圓,有小尖,基部楔形,全緣,兩面被丁字毛,葉平時(shí)常帶藍(lán)色。總狀花序長(zhǎng)2.5-5cm,通常腋生,無(wú)較葉為短,花疏生,有花約20朵;萼鐘形,斜形,被銀白色丁字毛,5齒裂;花冠蝶形,紅黃色,長(zhǎng)約04mm,旗瓣寬卵形至長(zhǎng)圓形,外面有毛,翼瓣卵圓形,微與龍骨瓣相連,龍骨瓣匙形,爪上有距;雄蕊10,二體;子房無(wú)柄,花柱短,內(nèi)彎,柱頭頭狀。莢果線狀圓柱形,直或稍彎,長(zhǎng)約2.5-3cm,種子間有縊縮,外形似串珠,有毛或無(wú)毛。有種子5-10顆。種子圓形,長(zhǎng)約1.5mm?;ㄆ?-10月,果期6-11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枝條圓柱形,有縱棱,被白色丁字毛。羽狀復(fù)葉互生,小葉9-13,常脫落,小葉倒卵狀距圓形或倒卵形,長(zhǎng)1-2cm,寬0.5-1.5cm,先端鈍,有短尖,基部近圓形,兩面被丁字毛,葉柄、葉軸與小葉柄均被白色丁字毛。氣微,味微苦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全草含靛甙[indican(glucoside)],魚藤素(deguelin),去氫魚藤素(dehydrodeguelin),魚藤醇(rotenol),魚藤酮(rotenone),在葉素(tephrosin),蘇門答臘酚(sumatrol),組胺(histamine)。葉子含 有香豆精成分,黃酮類成分,藍(lán)色染料(bluedye)。種子含多糖(holoside),半乳糖甘露聚糖(galactomannan)。莖、葉、果中含黃酮類化合物芹菜素(apigenin),山奈酚(kaempferol),木犀草素(luteolin)和槲皮素(quercetin)。

    性味

    苦;寒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;涼血止血。主乙型腦炎;腮腺炎;急性咽喉炎;淋巴結(jié)炎;目赤;口瘡;癰腫瘡癤;丹毒;疥癬;蟲蛇咬傷;吐血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,或搗敷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消瘡腫,去瘀生新。葉治眼熱膜,吐血。

    2.《福建中草藥》:清熱解毒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稗根苗拼音注音Bài Gēn Miáo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稗的根和苗葉。生境分布生長(zhǎng)于沼澤處,為水稻田中雜草之一。分布遍及全國(guó)溫暖地區(qū)。原形態(tài)稗(《左傳》)。一年生草本,高50~130厘米。稈直立或廣展。葉片扁平,線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ài Mǐ別名稗子來源藥材基源:為禾本科植物稗的種子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Echinochloa crusgalli (L.) Beauv.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、秋季果實(shí)成熟時(shí)采收,舂去殼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沼澤地、溝邊及水稻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ǐ Zǎi Cǎo別名竹篙草(《嶺南科學(xué)雜志》),黃毛草(《廣州植物志》),墻頭竹、貓仔草、牛尾草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,金絲茅《中國(guó)主要植物圖說·禾本科》),筆毛草、猴毛草、眉毛草、金黃草、胡毛草(《閩東本草》),貓毛草(《廣東中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筆筒草拼音注音Bí Tǒnɡ Cǎo別名通氣草(《草木便方》),眉毛草、土木賊(《分類草藥性》),節(jié)節(jié)菜、接骨草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,鎖眉草(《四川中藥志》),節(jié)骨草(《湖南藥物志》),銼刀草、木賊草、土麻黃、筆頭草、野麻黃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ǐ Guǎn Rónɡ別名筆管樹、漆娘舅、鳥榕、雀榕來源桑科筆管榕Ficus wightiana Wall.,以根、葉入藥。生境分布福建、臺(tái)灣、廣東、廣西、云南。性味甘、微苦、平。功能主治清熱解毒。主治漆瘡,鵝兒瘡、乳腺炎。用法用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