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毛蓼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毛蓼拼音注音Máo Liǎo別名

    四季青(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),水辣蓼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本草拾遺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蓼科植物毛蓼全草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水旁、田邊、路邊濕地及林下。分布江蘇,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臺灣、廣西、廣東、湖北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一年生草本,高40~100厘米。莖直立,被稀疏短柔毛或近禿凈。葉披針形,長8~15厘米,寬1.5~3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狹窄,兩面疏生短柔毛,尤以邊緣和中脈上為甚;托葉鞘筒狀,長1.5~2厘米,膜質(zhì),密生長柔毛,先端有粗壯的長睫毛,睫毛長過托葉鞘或等長;葉柄長約1畫米,密生柔毛。穗狀花序,長3~10厘米,頂生或腋生,稍分枝;總花梗疏生短柔毛或近于無毛;苞片鞘狀,膜質(zhì);花被5深裂,白色或淡紅色;雄蕊5~8。瘦果卵形,有3棱,黑色,有光澤?;ㄆ谇锛?。

    性味

    《綱目》:"辛,溫,有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①《本草拾遺》:"主癰腫疽瘺瘰疬,杵碎納瘡中,引膿血,生肌。亦作湯洗瘡,兼濯足治腳氣。"

    ②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:"取根敷傷。"

    ③《廣西藥植名錄》:"消腫,散毒,治皮膚病。"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毛蓼拼音注音Máo Liǎo別名

    小蓼子草、蓼子草、紅蓼子、竹葉菜、小毛草、柳辣子、紅梗草、細(xì)刺毛蓼、香草

    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蓼科植物毛蓼的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olygonum barbatum L.[ P.BarbatumL·var·gracuile(Dans·)Steward]

    采收和儲藏:初花期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山地路旁、溝邊及林蔭下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華東、中南及西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一年生草本,高40-100cm。莖直立,無毛或被疏短柔毛。葉互生;葉柄長約1cm,密被柔毛;托葉鞘筒狀,長1.5-2cm,膜質(zhì),密生長柔毛,先端有粗壯的長睫毛。葉片披針形,長8-15cm,寬1.5-3cm,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,兩面疏破短柔毛,葉緣有緣毛;葉脈明顯,沿中脈密生柔毛。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,總花梗疏生短柔毛或近于無毛;苞片膜質(zhì),具緣毛;花被5深裂,淡紅色或白色,無腺點(diǎn);雄蕊5-8;花柱3,柱頭頭狀。瘦果三棱形,黑褐色,有光澤,包于宿存的花被內(nèi)。花期4-8月,果期6-10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莖技圓柱形,粗壯,黃褐色,密被伏毛,斷面中空,節(jié)部略膨大。葉卷曲,易破碎,展平后呈披針形,或狹披針形,長8-15cm,寬l-2cm,先端長漸尖,基部楔形,并下延至葉柄,兩面被短伏毛,褐色,草質(zhì);托葉鞘長筒狀,長1.5-2cm,密被粗伏毛,膜質(zhì),先端有粗壯的長睫毛??偁罨ㄐ蝽斏耙干L可達(dá)10cm;花被淡紅色或黃白色。瘦果卵形,有3棱,長約2mm,黑色,有光澤,具宿存花被。氣微,味微澀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全草有抗菌作用:根有收斂作用,可治腸炎;種子為芳香劑,量大有催吐、瀉下作用。

    性味

    辛;性溫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;排膿生?。换钛煌刚?。主外感發(fā)熱;喉蛾;久瘧;痢疾;泄瀉;癰腫;疽;瘺;瘰疬潰破不斂,蛇蟲咬傷;跌打損傷;風(fēng)濕痹痛;麻疹不誘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。外用:適量,搗敷或煎水洗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本草拾遺》:主癰腫疽痿瘰疬,杵碎納瘡中,引膿血,生肌。亦作湯洗瘡;兼濯足治腳氣。

    2.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:取根敷傷。

    3.《廣西藥植名錄》:消腫,散毒,治皮膚病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刺梨拼音注音Cì Lí別名茨梨(《分類草藥性》),文先果(《四川中藥志》),團(tuán)糖二(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)。出處《綱目拾遺》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刺梨的果實(shí)。生境分布生長于中山及低山地區(qū)的溝旁、路邊或灌木林旁。分布江蘇、湖北、四川、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刺梨葉拼音注音Cì Lí Yè出處《草木便方》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刺梨的葉片。功能主治①《草木便方》:“療疥,癰,金瘡?!阿凇顿F陽民間藥草》:“治小兒熱瘡,搗敷;外痔,焙干,研末,麻油調(diào)敷。亦可煎服。“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Lí Zǐ別名文光果、刺檳榔果、木梨子、繅絲花來源薔薇科薔薇屬植物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.,以根及果入藥。夏季采果,秋季挖根,曬干或鮮用。性味酸、澀,平。功能主治根:消食健脾,收斂止瀉。用于食積腹脹,痢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刺梨根拼音注音Cì Lí Gēn別名茨藜子根(《天寶本草》),茨藜根(《貴陽民間藥草》)。出處《草木便方》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刺梨的根。7~8月采?;瘜W(xué)成分根、莖均含鞣質(zhì)。四川產(chǎn)的根皮含鞣質(zhì)。又含維生素B-2.4%,維生素P-2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Lí Huā出處《草木便方》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刺梨的花。性味甘,平。功能主治止泄痢。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。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