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牡蠣肉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牡蠣肉拼音注音Mǔ Lì Ròu別名

    蠣黃(《綱目》)

    出處

    《本草拾遺》

    來源

    為牡蠣科動物近江牡蠣等的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近江牡蠣與大連灣牡蠣肉含糖元63.55%,?;撬?.3%,10種必需氨酸1.3%,無機鹽(銅、鋅、錳、鋇、磷、鈣)17.6%,谷胱甘肽,維生素A、B1、B2、D及F(即亞麻酸和亞油酸)。含碘1~11.53ppm(干重)。脂類中含一種糖脂,其糖由二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巖藻糖構(gòu)成。另有一種鞘類磷脂,含糖(葡萄糖、阿拉伯糖、巖藻糖)22.0%,氨基己糖7.26%,甲基戊糖10.45%,磷0.47%。另報道長牡蠣的脂類物質(zhì)中含甾醇,它的氫化產(chǎn)物似為菜子甾醇。

    性味

    甘咸,平。

    ①《綱目》:"甘,溫,無毒。"

    ②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甘咸,微寒。"

    ③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甘,平。"

    注意

    ①《七卷食經(jīng)》:"有癩瘡不可食。"

    ②《本草求原》:"脾虛精滑忌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滋陰養(yǎng)血。治煩熱失眠,心神不安,丹毒。

    ①崔禹錫《食經(jīng)》:"治夜不眠,志意不定。"

    ②《本草拾遺》:"煮食,主虛損,婦人血氣,調(diào)中,解丹毒。于姜醋中生食之,主丹毒,酒后煩熱,止渴。"

    ③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清肺補心,滋陰養(yǎng)血。"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牡蠣肉拼音注音Mǔ Lì Ròu別名

    蠣黃

    英文名Oyster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牡蠣科動物近江牡蠣、長牡蠣、大連灣牡蠣、密鱗牡蠣等的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Ostrea riuularis Gould2.O.gigas Thunberg3.O.talienwhanensis Grosse4.O.denselamellosa Lischke

    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,去殼,取肉,鮮用或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生活于低潮線附近至水深7m左右的江河入海近處,適鹽度為10%-25%。雜食性,以細(xì)小浮游生物為食。繁殖季節(jié)5-9月。

    2.棲息于從潮間帶至低潮線以下10多米深的泥灘及泥沙質(zhì)海底,通常在正常海水中生活的個體??;在鹽度較低海水中生活的個體大。我國沿海均有分布,為河口及內(nèi)灣養(yǎng)殖的優(yōu)良品種。

    3.棲息于潮間帶的蓄水入及低潮線以下20m左右的巖礁上,適鹽度高,繁殖期6-8月。

    4.棲息于低潮線以下水深15-30m左右的巖礁上,或泥沙質(zhì)海底,有時在低潮線下數(shù)米處也能見到。適鹽度27%-34%,繁殖季節(jié)5-9月,當(dāng)水溫在17-19℃時即開始產(chǎn)卵。

    資源分布:1.我國沿海均有分布,山東、福建、廣東沿海已人工養(yǎng)殖。

    2.我國沿海均有分布,為河口及內(nèi)灣養(yǎng)殖的優(yōu)良品種。

    3.我國分布于北方沿海。

    4.我國分布于沿海,但以北方沿海為多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1.近江牡蠣,貝殼呈圓形、卵圓形、三角形或略長,殼堅厚,較大者殼長100-242mm,高70-150mm,左殼較大而厚,背部為附著面,形狀不規(guī)則。右殼略扁平,表面環(huán)生薄而平直的鱗片,黃褐色或暗紫色,1-2年生的個體,鱗片平薄而脆,有時邊緣呈游離狀;2年至數(shù)年的個體,鱗片平坦,有時后緣起伏略呈水波狀;多年生者鱗片層層相疊,甚為堅厚。殼內(nèi)面白色或灰白色,邊緣常呈灰紫色,凹凸不平,鉸合部不具齒,韌帶槽長而寬,如牛角形,韌帶紫黑色。閉殼肌痕甚大,位于中部背側(cè),淡黃色,形狀不規(guī),常隨殼形變化而異大多為卵圓形或腎臟形。

    2.長牡蠣,貝殼呈長條形,堅厚,一般殼長140-330mm,高57-115mm,長比高約大3倍,已知最大的長達(dá)722mm。左殼稍凹,殼頂附著面小,右殼較平如蓋,背腹緣幾乎平行,殼表面淡紫色、灰白色或黃褐色。自殼頂向后緣環(huán)生排列稀 疏的鱗片,略呈波狀,層次甚少,沒有明顯放射肋。殼內(nèi)面瓷白色,韌帶槽長而寬大,閉殼肌痕大,位于殼的后部背側(cè),呈棕黃色馬蹄形。

    3.大連灣牡蠣,貝殼略呈三角形,殼堅厚,一般殼長55-63mm,寬95-130mm,殼頂尖,至后緣漸加寬。右殼較扁平,如蓋狀,殼頂部鱗片趨向愈合,較厚;漸后腹緣鱗片漸疏松,且起伏呈波狀,無顯著放射肋。殼表面淡黃色,雜以紫褐色斑紋,左殼突起,自頂部開始有數(shù)條粗壯放射肋,邊緣肋上的鱗片堅厚翹起。殼內(nèi)而凹陷如合狀,白色,鉸合部小,韌帶槽長而深呈長三角形。閉殼肌痕白色或帶紫色,位于背后方。

    4.密鱗牡蠣,貝殼呈圓形或卵圓形,殼堅厚,一般長46-122mm,高58-138mm。左殼較大而凹氏陷,殼頂為附著面,形狀常不規(guī)則。右殼頂部鱗片愈合,較光滑,漸向腹緣鱗片環(huán)生漸密,薄、脆呈片狀,以覆瓦狀緊密排列,有放射肋多條,使腹緣略呈波狀,殼表面灰青色混雜紫褐色。殼內(nèi)面白色,稍帶珍珠樣光澤。鉸合部兩側(cè)常有小齒1列,約5-8個。韌帶槽較短,呈三角形。閉殼肌痕較大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近江牡蠣與大連灣牡蠣肉含糖元63.5%,?;撬?Taurine)1.3%,10種必需氨酸1.3%,無機鹽(銅、鋅、錳、鋇、磷、鈣)17.6%,谷胱甘肽(Glutathione),維生素A、B1、B2、D及F(即亞麻酸和亞油酸)。含碘1-11.53ppm(干重)。脂類中含一種糖脂,其糖由二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巖藻糖構(gòu)成。另有一種鞘類磷脂(Sphingo-lipid),含糖(葡萄糖、阿拉伯糖、巖藻糖)22.O%,氨基己糖(Hexosamine)7.26%,甲基戊糖(Methylpentose)10.45%,磷0.47%。另報道長牡蠣的脂類物質(zhì)中含甾醇,它的氫化產(chǎn)物似為菜子甾醇(Brassicasterol)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心;肝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味甘;咸;性平

    注意

    1.《七卷食經(jīng)》:有癩瘡不可食。

    2.《本草求原》:脾虛精滑忌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養(yǎng)血安神;軟堅消腫。主煩熱失眠;憫神不安;瘰疬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煮食,30-60g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崔禹錫《食經(jīng)》:治夜不眠,志意不定。

    2.《本草拾遺》:煮食,主虛損,婦人血氣,調(diào)中,解丹毒。于姜醋中生食之,主丹毒,酒后煩熱,止渴。

    3.《醫(yī)林纂要》:清肺補心,滋陰養(yǎng)血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āo Tóu Xiàn別名野莧菜、光莧菜來源莧科莧屬植物凹頭莧Amaranthus ascendens Loisel.,以全草和種子入藥。性味甘、淡,涼。功能主治清熱利濕。用于腸炎,痢疾,咽炎,乳腺炎,痔瘡腫痛出血,毒蛇咬傷。用法用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凹樸皮拼音注音āo Pǔ Pí出處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來源為木蘭科植物鵝掌楸的樹皮。生境分布野生于山谷林內(nèi)或陰坡水溝邊;或栽培作觀賞。分布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四川等地。原形態(tài)鵝掌楸,又名:馬褂樹、雙飄樹。落葉喬木,高達(dá)1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āo Wǎ Wéi別名藏瓦韋來源藥材基源:為水龍骨科植物棕鱗瓦韋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Lepisorus scolopendrius(Ham.ex D.Don)Mehra et Bir[L.excavatus Bory var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āo Liè Máo Shè Xiānɡ別名毛麝香、山薄荷來源藥材基源:為玄參科植物凹裂毛麝香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denosma re-tusilobum Tsoong et Chin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切段曬干或鮮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埃蕾拼音注音āi Lěi出處《中國沙漠地區(qū)藥用植物》來源為龍膽科植物百金花的帶花全草。開花時采集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沙漠地區(qū)的湖盆,濕潤和鹽漬化的沙地。分布內(nèi)蒙古、新疆、河北、山東、山西、陜西等地。原形態(tài)一年生草本,高20~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