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南方莢蒾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南方莢蒾別名

    火柴樹、火齋、滿山紅、蒼伴木

    來源

    忍冬科南方莢蒾Viburnum fordiae Hance,以根、莖入藥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臺灣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貴州。

    性味

    苦,涼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祛風清熱,散瘀活血。

    感冒,發(fā)熱,月經不調:根3~5錢,水煎服。

    肥大性脊椎炎,風濕痹痛,跌打骨折:用根浸酒外搽。

    濕疹:用根、莖1~2兩,水煎外洗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華本草》:南方莢蒾拼音注音Nán Fānɡ Jiá Mí英文名all-grass of Southern Viburnum出處

    始載于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忍冬科植物南方莢蒾的根、莖、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Viburnum fordiae Hance.

    采收和儲藏:根全年均可采,洗凈,切段或切曬干。莖葉夏、秋季采收,鮮用或切段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200-1300m的山谷溪澗旁疏林、山坡灌叢中或平原曠野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貴州及云南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南方莢蒾 灌木或小喬木,高3-5m。幼枝、芽、葉柄、花序、萼和花冠外面均被由暗黃色或黃褐色的簇狀毛。葉對生;葉柄長5-12mm;葉膜狀堅紙質至膜狀,葉片寬卵形或鞭狀卵形,長4-7cm,寬2.5-5cm,先端尖至漸尖,基部鈍或圓形,邊緣基部以上疏生淺波狀小尖齒,上面綠色,有時沿脈散生有柄的紅褐色小腺點,下面淡綠色,沿各級脈上具簇狀絨毛,側脈每邊5-7條,伸達齒端,與中脈在葉上面凹陷,在下面突起。復傘形式降傘花序頂生葉生于具1對葉的側生小枝之頂,直徑3-8cm;總梗長1-3.5cm,第1級輻射枝5條;花著生于第3-4級輻射枝上;花萼外被簇狀毛,萼筒長約1mm,萼齒5,三角形,長約0.3mm;花冠白色,輻狀,直徑4-5mm,裂片卵形,長約1.5mm;雄蕊5,近等長或超出花冠。核果卵狀球形,長6-7mm,紅色;核扁,長約6mm,直徑約4mm,有2條腹溝和1條背溝?;ㄆ?-5月,果期10-11月。

    性味

    味苦;澀;性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疏風解表;活血散冷凍;清熱解毒。主感冒;發(fā)熱;月經不調;風濕痹痛;跌打損傷;淋巴結炎;瘡癤;濕疹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6-15g;或泡酒。外用:適量,搗敷;或煎水洗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用于感冒、發(fā)熱、月經不調、肥大性脊椎炎、風濕痹痛、跌打骨折、濕疹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Cì Huánɡ Qín別名十大功勞、老鼠刺、刺黃連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小檗科植物大葉刺黃柏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MahoniafargesiiTakeda采收和儲藏:四季均可采收,洗凈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路旁或叢林中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刺黃連拼音注音Cì Huánɡ Lián出處《陜西中草藥》來源為小檗科植物假豪豬刺的根及莖皮。夏、秋采收。生境分布生于溝旁、河岸或山坡。分布陜西、甘肅、湖北、四川。原形態(tài)常綠灌木,高0.5~1.5米,莖直立,灰黃色,具棱;刺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Chǐ Fènɡ Wěi Jué別名半邊雙、半邊旗英文名all-grass of Disparate Brake出處始載于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鳳尾蕨科植物刺齒鳳尾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teris d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Lónɡ Yá別名刺老牙、鵲不踏、刺老鴉、虎陽刺來源藥材基源:為五加科植物遼東楤木的根皮和樹皮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ralia elata(Miq.)Seem.[Dimor-phanthus elatus Miq.;Aral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í Yè Wǔ Jiā來源藥材基源:為五加科植物匙葉五加的莖皮或根皮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canthopanax rehderinus Harms采收和儲藏:莖皮全年均可采,秋季挖根,洗凈,趁鮮剝取根皮,切段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