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楠材

    拼音注音Nán Cái出處

    楠木一名,最早見于《肘后方》,梁《別錄》稱楠材,唐《本草拾遺》稱"楠木枝葉"。明《綱目》曰:"楠木生南方,而黔、蜀諸山尤多。其樹直上,童童若幢蓋之狀,枝葉不相礙,茂似豫章,而大如牛耳,一頭尖,經(jīng)歲不調(diào),新陳相換。其花赤黃色,實(shí)似丁香,色青,不可食。干甚端偉,高者十余丈,巨者數(shù)十圍,氣甚芬芳,為梁棟器物皆佳,蓋良材也。"所述乃是本種。云南地區(qū)則以滇楠 Phoebe nanum(Oliv.) Gam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樟科植物楠木的木材及枝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hoebe zhennan S.Lee et F.N.Wei[P.nanmu auct.non(Oliv.)Gamble]

    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收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闊葉林中。也有栽培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陜西、湖北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楠木大喬木,高達(dá)30m以上。芽鱗被灰黃色貼伏長毛;小枝通常較細(xì),有棱或近于圓柱形,被灰黃色或灰褐色長柔毛或短柔毛。葉革質(zhì);葉柄細(xì),長1-2.2cm,被毛;葉片橢圓形,少為披針形或倒披針形,長7-11cm,寬2.5-4cm,先端漸尖,或呈鐮狀,基部楔形,上面光亮無毛或沿中脈下半部有柔毛,下面密被短柔毛,脈上被長柔毛。聚傘圓錐花序十分開展,被毛;花兩性;花被裂片6,近等大,長3-3.5cm,寬2-2.5cm;能育雄蕊9,長約2mm,被柔毛;退化雄蕊三角形,具柄,被毛;子房球形,無毛或僅上半部與花柱被疏柔毛,柱頭盤狀。果橢圓形,長1.1-1.4cm,直徑6-7mm;宿存花被片卵形,革質(zhì),緊貼,兩面被短柔毛或外面被微柔毛?;ㄆ?-5月,果期9-10月。

    栽培

    1.生物學(xué)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。幼苗和幼樹耐陰,成樹喜光。根部有較強(qiáng)的萌生力,能耐間隙性的短期水浸。宜在山谷、山洼、陰坡下部及河邊臺地,土層深厚疏松,排水良好,中性或微酸性的壤土上栽培。

    2.栽培技術(shù) 用種子繁殖。采種育苗,選生長20年以上的優(yōu)良母樹,種子成熟期在11月下旬,果皮由青轉(zhuǎn)為藍(lán)黑色,即可采摘,果實(shí)要及時(shí)脫出果皮,用清水漂洗干凈,置室內(nèi)陰干,再立即用濕沙貯藏,至2月上旬種子開始大量萌動時(shí)播種。條播,行距15-20cm,條幅6-10cm。幼苗喜蔭濕,需經(jīng)常保持濕潤,夏天需適當(dāng)蔭蔽。苗高30-40cm時(shí),可移栽造林。造林季節(jié)從頭年12月下旬至次年2月中旬,但早栽的成活率比晚栽的高,初期種植密度以每1hm2 2505-3000株為宜。

    3.田間管理 造林后3-5年內(nèi),每年撫育2次。第1次在4-5月,第2次在7-8月,撫育時(shí)不得損傷樹皮。在樹冠完全郁閉后,應(yīng)進(jìn)行間伐。

    4.病蟲害防治 柱鞘象鼻蟲,在3月份成蟲產(chǎn)卵期及5月中下旬用621煙劑熏殺成蟲,在4月上旬用相應(yīng)的化學(xué)藥劑噴灑新梢,可殺死幼蟲?;颐鸹ㄏx,3月~6月份均有成蟲出現(xiàn),4月中下旬為盛發(fā)期,用621煙劑熏殺成蟲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枝圓柱形,長短不一,直徑0.3-2.5cm。表面灰棕色或灰白色,幼枝色較淺,具突起的稀疏點(diǎn)狀皮孔。質(zhì)脆,易折斷,斷面不平坦,淡黃色,髓部小。葉卷曲皺縮,展平后為矩圓形或倒披針形,長6-11cm,寬1.5-4cm,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,全緣,兩面綠色;上表面微顯光澤,下表面被柔毛,以主脈為多;葉柄長0.7-1.3cm,被柔毛。氣香,味淡,微澀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脾;胃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辛;微溫

    注意

    孕婦慎服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和中降逆;止吐止瀉;利水消腫。主暑濕霍亂;腹痛;吐瀉轉(zhuǎn)筋;水腫;聤耳出膿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5-15g。外用:適量,煎湯洗足;或燒研粉,棉裹塞耳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ǐnɡ Guǒ Hú Jì Shēnɡ別名有柄槲寄生、桂花寄生、油桐寄生、寄生茶、刀葉槲寄生出處始載于《海南植物志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桑寄生科植物柄果槲寄生的帶葉莖枝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Viscum multinerve (Ha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ǐnɡ Mǎ Bó來源藥材基源:為軸灰包科真菌軸灰包的子實(shí)體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odaxis pistillaris (L.ex Pers.) Fr.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去泥砂雜質(zhì)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砂土地表。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ǎi Lè ér Chá來源為豆科柏勒樹屬植物柏勒樹Dichirostachys glomerata (Forsk) Chiov. 的枝的水煎浸膏。生境分布生于熱帶灌叢、熱帶稀樹干草原和過渡森林里。分布于廣州。原形態(tài)有刺灌木或小喬......
  • 《中國藥典》:柏子仁拼音注音Bǎi Zǐ Rén英文名SEMAN PLATYCLADI來源本品為柏科植物側(cè)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(L.) Franco的干燥成熟種仁。秋、冬二季采收成熟種子,曬干,除去種皮,收集種仁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柏枝節(jié)拼音注音Bǎi Zhī Jié出處《唐本草》來源為柏科植物側(cè)柏的樹枝?;瘜W(xué)成分木材含揮發(fā)油,其中大部分是倍半萜醇,約占50%,中有雪松醇,韋得醇,α-,β-及γ-叩巴萜醇,α-異叩巴萜醇,α-及β-側(cè)柏萜醇,β-異側(cè)柏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