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佩蘭

    《中國藥典》:佩蘭拼音注音Pèi Lán別名

    蘭草、澤蘭、圓梗澤蘭、省頭草

    英文名HERBA EUPATORII來源

    本品為菊科植物佩蘭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.的干燥地上部分。夏、秋二季分兩次采割,除去雜質(zhì),曬干。

    性狀

    本品莖呈圓柱形,長30~100cm,直徑0.2~0.5cm;表面黃棕色或黃綠色,有的帶紫色,有明顯的節(jié)及縱棱線;質(zhì)脆,斷面髓部白色或中空。葉對生,有柄,葉片多皺縮、破碎,綠褐色;完整葉片3裂或不分裂,分裂者中間裂片較大,展平后呈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,基部狹窄,邊緣有鋸齒;不分裂者展平后呈卵圓形、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。氣芳香,味微苦。

    貯藏

    置陰涼干燥處。

    炮制

    除去雜質(zhì),洗凈,稍潤,切段,曬干。

    鑒別

    取本品粉末1g,加石油醚(30~60℃)15ml,超聲處理10分鐘,濾過,濾液揮干,殘渣加石油醚(30~60℃)1ml使溶解,作為供試品溶液。另取佩蘭對照藥材1g,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。照薄層色譜法(附錄Ⅵ B)試驗,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,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,以石油醚(30~60℃)-醋酸乙酯(19:1)為展開劑,展開,取出,晾干,噴以香草醛硫酸試液,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。供試品色譜中,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(yīng)的位置上,顯相同顏色的斑點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歸脾、胃、肺經(jīng)。

    性味

    辛,平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芳香化濕,醒脾開胃,發(fā)表解暑。用于濕濁中阻,脘痞嘔惡,口中甜膩,口臭,多涎,暑濕表癥,頭脹胸悶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3~9g。

    備注

    (1)治療濕溫病癥要藥,常與藿香、黃芩、苡仁等藥配合應(yīng)用。此外,又適用于濕熱內(nèi)阻、口中甜膩多涎、口氣腐臭之癥。用于內(nèi)蘊、畏寒、發(fā)熱、頭脹、胸悶、胃呆等癥,常配合藿香、厚樸、荷葉同用。

    摘錄《中國藥典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佩蘭拼音注音Pèi Lán別名

    茴(《詩經(jīng)》),蘭(《毛詩傳》),蘭草、水香(《本經(jīng)》),都梁香(李當(dāng)之《藥錄》),大澤蘭(《雷公炮炙論》),燕尾香、香水蘭(《開寶本草》),孩兒菊、千金草(《續(xù)古今考》),省頭草(《唐瑤經(jīng)驗方》),女蘭、香草(《綱目》),醒頭草(《得配本草》),石瓣、針尾鳳(《廣東中藥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本草再新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菊科植物蘭草莖葉。夏季當(dāng)莖葉茂盛而花尚未開放時,割取地上部分,除凈泥沙,曬干或陰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溪邊或原野濕地,野生或栽培。分布河北,山東、江蘇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等地。主產(chǎn)江蘇、浙江、河北、山東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草本。根莖橫走,稍長。莖直立,高70~120厘米,下部光滑無毛。葉對生;在下部的葉??菔V;中部的葉有短柄,通常3深裂,裂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,長5~9厘米,寬1~2厘米,先端漸尖,邊緣有鋸齒,上面綠色,下面淡綠色,無腺點,沿脈疏被柔毛,揉之有香氣;上部葉較小,通常不分裂。頭狀花序排列呈聚傘花序狀;總苞長6~8毫米,總苞片10枚左右,2~3列,外列的甚短,內(nèi)列者較住,膜質(zhì),長圓形至倒披針形,常帶紫紅色;每個頭狀花序具花4~6朵;花兩性,全部為管狀花;花有冠毛,冠毛均比花冠為短;花冠白色,長5~6毫米,先端5齒裂,裂片長不及1毫米;雄蕊5,豪藥,不露于管外;子房下位,柱頭2裂,伸出花冠外。瘦果圓柱形,長約3毫米,有5棱,熟時黑褐色?;ㄆ?~11月。果期9~12月。

    性狀

    干燥的全草,莖多子直,少分枝,呈圓柱形或扁壓狀,直徑1.5~4毫米。表面黃棕色或黃綠色,有縱紋及明顯的節(jié),節(jié)不膨大。質(zhì)脆,易折斷,折斷面類白色,可見韌皮部纖維伸出,木質(zhì)部有蔬松的孔,中央有髓;有時中空。葉片多皺縮,破碎,完整者多呈3裂,中央裂片較大,邊緣有粗鋸齒,兩面均無毛,色暗綠或微帶黃,質(zhì)薄而脆,易破碎。氣微香,味微苦。以干燥、葉多、色綠、莖少。未開花、香氣濃者為佳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蘭草全草含揮發(fā)油1.5~2%,油中含:對-聚傘花素乙酸橙花醇酯和5-甲基麝香草醚,前兩者對流感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。葉含香豆精,鄰-香豆酸及麝香草氫醌。

    大麻葉澤蘭的葉,花中都含澤蘭苦素和一倍半萜內(nèi)酯,葉中又含澤蘭甙。

    上述兩種植物的根中都含有蘭草素。

    炮制

    揀凈雜質(zhì),用水洗凈,撈出,稍潤后,除去殘根,切段,曬干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入脾、胃經(jīng)。

    ①《綱目》:"足太陰、厥陰經(jīng)。"

    ②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"入肺經(jīng)。"

    ③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入手太陰、足陽明經(jīng)。"

    性味

    辛,平。

    ①《本經(jīng)》:"味辛,平。"

    ②李杲:"味甘,性寒。"

    ③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苦辛甘,寒。"

    ④《本草再新》:"味苦辛,性微涼,無毒。"

    注意

    陰虛、氣虛者忌服。

    《得配本草》:"胃氣虛者禁用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暑,辟穢,化濕,調(diào)經(jīng)。治感受暑濕,寒熱頭痛,濕邪內(nèi)蘊,脘痞不饑,口甘苔膩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。

    ①《本經(jīng)》:"主利水道,殺蠱毒。"

    ②《翟公炮炙論》:"生血,調(diào)氣與榮。"

    ③《別錄》:"除胸中痰癖。"

    ④《開寶本草》:"煮水以浴,療風(fēng)。"

    ⑤李杲:"生津止渴,潤肌肉。治消渴膽(’膽’字疑為’脾’字)癉。"

    ⑥《綱目》:"消癰腫,調(diào)月經(jīng)。"

    ⑦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:"為芳香性健胃、發(fā)汗、利尿藥。用于冒寒性頭痛,鼻塞,神經(jīng)性頭痛,傳染性熱病,腹痛,腰腎痛,結(jié)石等。"

    ⑧中藥志,:"發(fā)表祛濕,和中化濁。治傷暑頭痛,無汗發(fā)熱,胸悶腹?jié)M,口中甜膩,口臭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.5~3錢(鮮者3~5錢)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脾癉口甘:蘭草(煎湯服)。(《素問》)

    ②治五月霉?jié)?,并治穢濁之氣:藿香葉一錢,佩蘭葉一錢,陳廣皮一錢五分,制半夏一錢五分,大腹皮一錢(酒洗),厚樸八分(姜汁炒),加鮮荷葉三錢為引。煎湯服。(《時病論》芳香化濁法)

    ③治秋后伏暑,因新癥觸發(fā):藿香葉一錢五分,佩蘭葉二錢,薄荷葉-錢,冬桑葉二錢,大青葉三錢,鮮竹葉三十片。先用青箬葉一兩,活水蘆筍二兩,煎湯代水。(《增補評注溫病條辨》七葉蘆根湯)

    ④治溫暑初起,身大熱,背微惡寒,繼則但熱無寒,口大渴,汗大出,面垢齒燥,心煩懊憹:藿香葉-錢,薄荷葉一錢,佩蘭葉一錢,荷葉一錢。先用枇杷葉一兩,水蘆根一兩,鮮冬瓜二兩,煎湯代水。(《重訂廣溫?zé)嵴摗肺迦~蘆根湯)

    各家論述

    ①《綱目》:"按《素問》云,五味入口,藏于脾胃,以行其精氣,津液在脾,令人口甘,此肥美所發(fā)也,其氣上溢,轉(zhuǎn)為消渴,治之以蘭,除陳氣也。王冰注云,辛能發(fā)散故也。李東垣治消渴生漳飲用蘭葉,蓋本于此。""蘭草,澤蘭,氣香而溫,味辛而散,陰中之陽,足太陰、厥陰經(jīng)藥也。脾喜芳香,肝宜辛散,脾氣舒,則三焦通利而正氣和;肝郁散,則營衛(wèi)流行而病邪解。蘭草走氣道,故能利水道,除痰癖,殺蠱辟惡,而為消渴良藥;澤蘭走血分…雖是一類,而功用稍殊,正如赤白茯苓、芍藥,補瀉皆不同也。雷敦言雌者調(diào)氣生血,雄者破血通積,正合二蘭主治。大澤蘭之為蘭草,尤可憑據(jù)。血生于氣,故曰調(diào)氣生血也。"

    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肺主氣,肺氣郁結(jié),則上竅閉而下竅不通,胃主納水谷,胃氣郁滯,則水谷不以時化而為痰癬,蘭草辛平能散結(jié)滯,芬芳能除穢惡,則上來諸證自廖,大都開胃除惡,清肺消痰,散郁結(jié)之圣藥也。"

    ③《要藥分劑》:"蘭草,為消痰除惡、散郁解結(jié)之品,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消渴治之以蘭,除陳氣也。蓋消渴由邪熱郁結(jié)于胃,蘭能除陳氣??芍m草固以蕩滌為功,肅清腸胃者也。"

    ④《本草便讀》:"佩蘭,功用相似澤蘭,而辛香之氣過之,故能解郁散結(jié),殺蠱毒,除陳腐,濯垢膩,辟邪氣。至于行水消痰之效,二物亦相仿耳,但澤蘭治水之性為優(yōu),佩蘭理氣之功為勝,又為異也。"

    備注

    本植物的花(千金花)亦供藥用,另詳專條。

    西藏地區(qū)使用的佩蘭,為菊科植物大麻葉澤蘭的全草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佩蘭拼音注音Pèi Lán別名

    蕳、蘭、蘭草、水香、都梁香、大澤蘭、蘭澤、燕尾香、香水蘭、孩兒菊、千金草、省頭草、女蘭、香草、醒頭草、石瓣、針尾鳳

    英文名Fortune Eupatorium Herb, Herb of Fortune Eupatorium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再新》。

    1.李當(dāng)之《藥錄》:蘭草是今人所種都梁香草也,澤蘭亦名都梁香。

    2.陸璣《詩疏》:蕳,即蘭,香草也。其莖葉似藥草澤蘭,但廣而長節(jié),節(jié)中赤,高四、五尺。藏衣著書中辟白魚也。

    3.《本草拾遺》:蘭草,生澤畔。葉光潤,根小紫,五月、六月采,陰干。婦人和油澤頭,故云蘭澤,李云都梁是也。蘇(敬)注蘭草云,八月花白,人多種于庭池,此即澤蘭,非蘭草也。澤蘭葉尖,微有毛,不光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佩蘭的地上部分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.[Eupatorium chinense L. var. tripartitum Miq.; E. japonicum Thunb. Var. fortunei (Turcz.) Pamp.]

    采收和儲藏:每年可收割地上部分2-3次,在7、9月各收割1次,有些地區(qū)秋后還可收割1次。連續(xù)收割3-4年。選晴天中午收割,此時植株內(nèi)含揮發(fā)油量最高,收回后立即攤曬至半干,扎成束,放回潮,再曬至全干。赤可曬12h后,切成10cm長小段,曬至全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路邊灌叢或溪邊。野生或栽培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、陜西、山東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云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佩蘭 多年生草本,高40-100cm。根莖橫走。莖直立,綠色或紅紫色,下部光滑無毛。葉對生,在下部的葉常枯萎:中部的葉有短柄。葉對生,在下部的葉??菸?;中部的葉有短柄,葉片較大,通常3全裂或3深裂,中裂片較大,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,長5-10cm,寬1.5-2.5cm;上部的葉較小,常不分裂,或全部莖葉不分裂,先端漸尖,邊緣有粗齒或不規(guī)則細(xì)齒,兩面光涌或沿脈疏被柔毛,無腺點。頭狀花序多數(shù)在莖頂及枝端排成復(fù)伸房花序,花序徑3-6cm;總苞鐘狀,長6-7mm;總苞片2-3層,覆瓦狀排列,外層短,卵狀披針形,中、內(nèi)層苞片漸長,全部苞片紫紅色,外面無毛無遙點,先端鈍;每個關(guān)狀花序具花4-6朵,花白色或帶微紅以,全部為管狀花,兩性,花冠外面無腺點,先端5齒裂;雄蕊5,聚藥;雌蕊1,子房下位,柱頭2裂,伸出花冠外。瘦果圓柱形,熟時黑褐色,5棱,長3-4mm,無毛無腺點;冠毛白色,長約5mm。花、果期7-11月。

    栽培

    生物學(xué)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,耐寒、怕旱、怕澇。氣溫低于19℃生長緩慢,高溫高濕季節(jié)則生長迅速。對土壤要求不嚴(yán),以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砂質(zhì)壤土栽培為宜。

    栽培技術(shù) 用根莖繁殖。11月至翌年3月,挖掘根莖,選取白色、無病蟲害、肥大、節(jié)密均勻的粗壯新鮮根莖用種。按行距30cm開條溝,溝深3-6cm,栽種兩排,首尾相隔3cm,覆土,稍鎮(zhèn)壓,約經(jīng)15d左右出苗。

    田間管理 幼苗高9cm時,選陰天進(jìn)行間苗、宰苗,并結(jié)合松土除草,追施人糞尿。封行前及第1次收割后再進(jìn)行1次中耕除草,重施人糞尿。封行前及第1次收割后再進(jìn)行1次中耕除草,重施人畜糞肥或硫酸銨,增施過磷酸鈣等。雨季應(yīng)及時排除積水;遇冒進(jìn)澆水,經(jīng)常保持土壤濕潤。

    病早害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,用5%石灰水澆注意根部;早害有紅蜘蛛,菜青蟲,葉跳蟲等為害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莖圓柱形,長20-100cm,直徑2-5mm。表面黃棕以或黃綠色,有明顯的節(jié)及縱棱線,節(jié)間長3-7cm;質(zhì)脆,斷面髓部白色或中空。地對生,多皺縮破碎,完整葉展一后,通常3裂,裂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,邊緣有鋸齒,表面綠褐色或暗綠色。氣芳香,味微苦。

    以后嫩、葉多、色綠、香氣濃郁者為佳。

    顯微鑒別 葉表面觀:上表皮細(xì)胞垂周壁略彎曲,偶見多細(xì)胞非腺毛,葉脈上非腺毛較長,由7-8個細(xì)胞組成,長120-160μm,基產(chǎn)直徑16-20μm,氣孔不定式。下表皮細(xì)胞垂周壁波狀彎曲,非遙毛比上表皮多,常由3-6個細(xì)胞組成,長60-105μm,基部直徑14-16μm,部分細(xì)胞內(nèi)常含淡棕色物質(zhì);氣孔多,不定式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1.佩蘭 全草含揮發(fā)汕1.5%-2.0%,其中主成分為:對-聚傘花素(p-cymene),乙酸橙醇酯(neryl acetate),百里香酚甲醚(methyl thymyl ether)[1,2]。

    花及葉中含蒲公英甾醇(taraxasterol),蒲公英甾醇乙酸酯(taraxasteryl acetate),蒲公英甾醇棕櫚酸酯(taraxasteryl palmi-tate)[3],β-香樹脂醇乙醇(β-香樹脂醇棕櫚酸酯(β-amyrin palmitate),豆甾醇(stigmasterol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二十八醇(octacosanol),棕櫚酸(palmitic acid)[4]。

    莖、葉含延胡索酸(fumaric acid),琥珀酸(succinic acid),甘露醇(mannitol)[3]。地上部分含寧德洛菲堿(lindelofine)[5]。

    根含寧德絡(luò)菲堿,仰臥天芥菜堿(lindelofin)[5].2.臺灣佩蘭 含倍半萜類成分:澤蘭內(nèi)酯(eupatolide),臺灣澤蘭內(nèi)酯(eupaformonin)[6,7],4-羥基-2-羥甲基-2-丁烯酰臺灣澤蘭內(nèi)酯(eupaformosanin)[8].

    藥理作用

    1.佩蘭揮發(fā)油對流行性感冒病毒有抑制作用。

    2.佩蘭能引起牛羊慢性中毒,侵害腎、肝而生糖尿病。

    3.鮮葉或干葉的醇浸出物含有一種有毒成分,具有急性毒性,家兔給藥后,能使其麻醉,甚至抑制呼吸,使心率減慢,體溫下降,血糖過多及引起糖尿諸癥。

    4.口服佩蘭能引起小鼠動情周斯暫停,排卵受到抑制。

    佩蘭100%水煎劑,用試管稀釋法,對白喉桿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八疊球菌、變形桿菌、傷寒桿菌等有抑制作用。其揮發(fā)油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。

    炮制

    揀凈雜質(zhì),用水洗凈,撈出,稍潤后,除去殘根,切段,曬干。

    鑒別

    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:取本品粗粉100g,置揮發(fā)油測定器中進(jìn)行蒸餾,得粗揮發(fā)油,再用乙醚提取,無水硫酸鈉脫水后,回收乙醚,取所得押發(fā)油0.1ml深于石油醚1ml中,作供試品。另取對-聚傘花素為對照品。分別點樣于硅膠G-CMC板上,以已烷展開,晾干。在紫外光燈(365nm)下,斑點均顯玫瑰色。用10%磷鉬酸乙醇深液噴霧,斑點均顯藍(lán)色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歸脾;胃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味辛;性平

    注意

    陰虛、氣虛者忌服。《得配本草》:胃氣虛者禁用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解暑化濕;辟穢和中。主感受暑濕;寒熱頭痛;濕潤內(nèi)蘊;脘痞不饑;惡心嘔吐;口中甜膩;消洵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6-10g;鮮品可用15-20g.

    復(fù)方

    七葉蘆根湯《增補評注溫病條辨》;五葉蘆根湯《重訂廣溫?zé)嵴摗罚?/p>各家論述

    1.《本草綱目》:按《素問》云,五味入口,藏于脾胃;以行其精氣,津液在脾,令人口甘,此肥美所發(fā)也,其氣上溢,轉(zhuǎn)為消渴,治之以蘭,除陳氣也。王冰注云,辛能發(fā)散故也,李東垣治消渴生津飲用蘭葉,蓋本于此。蘭草、澤蘭,氣香而溫,味辛而散,陰中之陽,足太陰、厥陰經(jīng)藥也。脾喜芳香,肝宜辛散,脾氣舒,則三焦通利而正氣和;肝郁散,則營衛(wèi)流行而病邪解。蘭草走氣道,故能利水道,除痰癖,殺蠱辟惡,而為消渴良藥;澤蘭走血分雖是一類,而功用稍殊,正如赤白茯苓、芍藥,補瀉皆不同也。雷敩言雌者調(diào)氣生血,雄者破血通積,正合二蘭主治。大澤蘭之為蘭草,尤可憑據(jù)。血生于氣,故曰調(diào)氣生血也。2.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肺主氣,肺氣郁結(jié),則上竅閉而下竅不通,胃主納水谷,胃氣郁滯,則水谷不以時化而為痰癖,蘭草辛平能散結(jié)滯,芬芳能除穢惡,則上來諸證自瘳,大都開胃除惡,清肺消痰,散郁結(jié)之圣藥也。

    3.《要藥分劑》:蘭草,為消痰除惡、散郁解結(jié)之品,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消渴治之以蘭,除陳氣也。蓋消渴由邪熱郁結(jié)于胃,蘭能除陳氣。可知蘭草固以蕩滌為功,肅清腸胃者也。

    4.《本草便讀》:佩蘭,功用相似澤蘭,而辛香之氣過之,故能解郁散結(jié),殺蠱毒,除陳腐,濯垢膩,辟邪氣。至于行水消痰之效,二物亦相仿耳,但澤蘭治水之性為優(yōu),佩蘭理氣之功為勝,又為異也。

    5.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:主利水道,殺蠱毒。

    6.《雷公炮炙論》:生血,調(diào)氣與榮。

    7.《名醫(yī)別錄》:除胸中痰癖。

    8.《開寶本草》煮水以浴,療風(fēng)。

    9.李杲:生津止渴,潤肌肉。治消渴膽(膽字疑為脾字)癉。

    10.《本草綱目》:消癰腫,調(diào)月經(jīng)。

    11.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:為芳香性健胃、發(fā)汗、利尿藥。用于冒寒性頭痛,鼻塞,神經(jīng)性頭痛,傳染性熱病,腹痛,腰腎痛,結(jié)石等。

    12.《中藥志》:發(fā)表祛濕,和中化濁。治傷暑頭痛,無汗發(fā)熱,胸悶腹?jié)M,日中甜膩,口臭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別名三條筋、三根筋、香葉、糯葉(《貴州草藥》),湄潭臺烏(《貴州藥植目錄》)。出處《貴州草藥》來源為樟科植物峨嵋山胡椒的根和葉。全年可采。生境分布生于山間灌木林中。分布四川、云南、貴州、廣西等地。原形態(tài)喬木或灌木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Bèi Xiǎo Bào Chūn來源藥材基源:為報春花科植物白背小報春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rimula hypoleuca Hand.-Mazz.[P.forbesii Franch.subsp.hypoleuc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Bèi Yánɡ出處《廣西植物名錄》來源為楊柳科植物銀白楊的葉。春、夏季采收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坡。分布東北、華北、西北以及廣西等地。原形態(tài)喬木,高10~35米。幼枝密生白色絨毛;冬芽圓錐形,有白色絨毛,或僅邊緣有細(xì)柔毛。單葉互......
  • 別名駁骨丹、獨葉埔姜、白魚號、白花洋泡來源馬錢科醉魚草屬植物狹葉醉魚草Buddleja asiatica Lour.的全株。全年可采,鮮用或曬干。性味辛、苦,溫。有小毒。功能主治祛風(fēng)利濕,行氣活血。用于婦女產(chǎn)后頭風(fēng)痛、胃寒作痛,風(fēng)濕關(guān)節(jié)痛,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Bèi Qīnɡ Jiá Yè英文名Helwingia japonica (Thunb.)Dietr var.hypoleuca Hemsl.ex Rehd.來源藥材基源:為山茱萸科植物白粉青莢葉的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H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