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茄子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茄子拼音注音Qié Zi別名

    落蘇(孟詵)、昆侖瓜(《大業(yè)雜記》),草鱉甲(《養(yǎng)生主論》),酪酥(《五代貽子錄》),矮瓜、吊菜子(《廣州植物志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本草拾遺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茄科植物果實。夏、秋果熟時采收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全國大部地區(qū)均有栽培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茄,又名:東風(fēng)草(《滇南本草》)。

    一年生草本。莖直立,粗壯,高60~100厘米,基部木質(zhì)化,上部分枝,綠色或紫色,無刺或有疏刺,全體被星狀柔毛。單葉互生;葉片卵狀橢圓形,長6~18厘米,寬3.5~12厘米,先端鈍尖,基部常歪斜,葉緣常波狀淺裂,表面暗綠色,兩面具星狀柔毛;葉柄長2~5厘米。聚傘花序側(cè)生,僅含花數(shù)朵;花萼鐘形,頂端5裂,裂片披針形,具星狀柔毛;花冠紫藍色,橫徑約3厘米,裂片長卵形,開展,外具細毛;雄蕊5,花絲短,著生花冠喉部,花藥黃色。分離,圍繞花柱四周,頂端孔裂;雌蕊1,子房2室,花柱圓柱形,柱頭小。漿果長橢圓形、球形或長柱形,深紫色、淡綠色或黃白色,光滑;基部有宿存萼?;ㄆ?~8月,花后結(jié)實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含胡蘆巴堿、水蘇堿、膽堿、龍葵堿等多種生物堿。種子中龍葵堿的含量最高,為1.2~1.5%。果皮含色素茄色甙、紫蘇甙,以及飛燕草素-3-葡萄糖甙,飛燕草素-3,5-二葡萄糖甙等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果、葉(新鮮或干燥后之粉末)口服或注射其提取物,能降低兔與人的血膽甾醇水平,并有利尿作用;但有人給健康男人每日口服此植物干粉12~24克/日,未能證實此結(jié)果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入脾、胃、大腸經(jīng)。

    ①《本草求真》:"入腸、胃。"

    ②《本草再新》:"入肝、脾二經(jīng)。"

    性味

    甘,涼。

    ①《開寶本草》:"味甘,寒。"

    ②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甘,涼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,活血,止痛,消腫。治腸風(fēng)下血,熱毒瘡癰,皮膚潰瘍。

    ①孟詵:"主寒熱,五藏勞。又醋摩之,敷腫毒。"

    ②崔禹錫《食經(jīng)》:"主充皮膚,益氣力,腳氣。"

    ③《日華子本草》:"治溫疾,傳尸勞氣。"

    ④《滇南本草》:"散血,止乳疼,消腫寬腸,燒灰米湯飲,治腸風(fēng)下血不止及血痔。"

    ⑤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寬中,散血,止渴。"

    ⑥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活血,止痛,消癰,殺蟲,已瘧,瘕疝諸病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外用:搗敷或研末調(diào)敷。內(nèi)服:入丸、散或泡酒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大風(fēng)熱痰:大黃老茄子不計多少,以新瓶盛貯,埋之土中,經(jīng)一年盡化為水,取出,入苦參末同丸,如梧子。食已及欲臥時,酒下三十粒。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

    ②治久患腸風(fēng)瀉血:茄子大者三枚。上一味,先將一枚濕紙裹,于煻火內(nèi)煨熟,取出入磁罐子,乘熱以無灰酒一升半沃之,便以蠟紙封閉,經(jīng)三宿,去茄子,暖酒空心分服。如是更作,不過三度。(《圣濟總錄》茄子酒)

    ③治熱瘡:生茄子一枚,割去二分,令口小,去瓤三分,似一罐子,將合于腫上角。如已出膿,再用,取瘥為度。(《圣濟總錄》茄子角方)

    ④治婦人乳裂:秋月冷茄子裂開者,陰干,燒存性,研末,水調(diào)涂。(《婦人良方補遺》)

    臨床應(yīng)用

    茄子外用治療多種外科疾患:㈠老爛腳:取新鮮紫色茄子之皮,局部外敷,每日1~2次。初用時局部癥狀加重,1星期左右反應(yīng)消失。㈡皮膚潰瘍:取茄子煨煅存性,研成細末,加入少量冰片混勻,撒布創(chuàng)面,紗布包扎。㈢乳腺炎、疔瘡癰疽:將茄子細末撒于凡士林紗布上。外敷患處。共治4例皆有效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茄子拼音注音Qié Zi別名

    落蘇、昆侖瓜、草鱉甲、酪酥、白茄、表水茄、紫茄、黃茄、東風(fēng)草、銀茄、黃水茄、醬茄、糟茄、昆侖紫瓜、矮瓜、吊菜子、雞蛋茄、卵茄

    英文名fruit of Garden Eggplant, fruit of Eggplant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。

    《本草綱目》:王隱君《養(yǎng)生主論》治瘧方用干茄,諱名草鱉甲,蓋以鱉甲能治寒熱,茄亦能治寒熱故爾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茄科植物茄的果實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olanum melongena L。 [S. esculentum Du- nal;S; melongena L.uar .esculentum (Dunal) Nees]

    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果熟時采收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原產(chǎn)亞洲熱帶,Sendtner認為原產(chǎn)阿拉伯。我國各地均有栽培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一年生草本至亞灌木,高60-100cm。莖直立、粗壯,上部分枝,綠色或紫色,無南?;蛴惺璐?,全體被星狀柔毛。單葉互生;葉柄長2-4.5cm;葉片卵狀橢圓形,長8-18cm,寬5-11cm,先端鈍尖,基部不相等,葉緣常波狀淺裂,表面暗綠色,兩面具星狀柔毛。能孕花單生,不孕花蝎尾狀與能孕花并出;花萼鐘形,頂端5裂,裂片披針形,具星狀柔毛;花冠紫藍色,直徑約3cm,裂片三角形,長約1cm;雄蕊5,花絲短,著生于花冠喉部,花藥黃色,分離,先端孔裂;雌蕊1,子房2室,花柱圓球形,柱頭小。漿果長橢圓形、于形或長柱形,溶紫色、淡綠色或黃白色,光滑,基部有宿存萼?;ㄆ?-8月,花后結(jié)實。

    栽培

    生物學(xué)特性 性喜高溫,生育的適溫是22-30℃,適于中性到微堿性土壤,能忍受較高的土壤溶液濃度,喜肥不耐旱,在耕層深厚,富含有機質(zhì),保肥保水能力強的沖積土上栽培最為合適。忌連作。

    栽培技術(shù) 用種子繁殖。可以直播,也可用育苗移栽法。但現(xiàn)在茄子栽培已全部采用育苗移栽方式。在栽培季節(jié)上,一般分昌茄子和晚茄子兩種,早茄子栽培于早春,陽畦育苗,晚霜后露地定植,也可陽畦育苗,寧植后覆蓋塑料薄膜的早熟栽培;晚茄子育苗較晚,于小麥?zhǔn)斋@后定植,且育苗可在露地進行。北方地區(qū)一般采用早茄子的春夏露地栽培;于1月底2月初,將經(jīng)過浸種、催芽處理的種子撒播于育苗陽畦內(nèi),要求陽畦溫度保持在25-30℃,光照要充足。經(jīng)5-6d后,可出苗,播后10d左右苗出齊,子葉平展時,要及時移植。第1次移植時,將小苗直接移入營養(yǎng)土方內(nèi),等長出兩片真葉時,再移入大營養(yǎng)方中。定植前8-10d,要加強通風(fēng)鍛煉,早熟品種一般用平畦,密植方式,晚熟品種采用與甘藍等是作的栽培方式。

    田間管理 定植后應(yīng)及時中耕,促發(fā)根,緩苗后如干旱,可澆水,地表干時及時中耕、培土以蹲苗,追1次催果肥,灌1次“催果水”可用氮素化肥,每1hm2施入18.75-30kg;雨季應(yīng)注意排水防澇;炎熱多雨季節(jié),必須堅持定持定期使用殺蟲、殺菌藥劑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果實呈不規(guī)則圓形或長圓形,大小不等。表面棕黃色,極皺縮,先端略凹隱,基部有宿萼和果梗。宿萼灰黑色,具不明顯的5齒,果梗具縱真紋理,果皮革質(zhì),有光澤。種子多數(shù),近腎形,稍扁,淡棕色,長2-4mm,寬2-3mm,氣微,味苦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果實含胡蘆巴堿(trigonelline),水蘇堿(sta-chydrine)[1],茄堿(solanine)[2],飛燕草甙(delphin),對-香豆酸(p-caumaric acid),飛燕草素-3-葡萄糖甙(delphiidin-3-monoglu-coside)[3],飛燕草素-3-[4-(對-香豆酰)-鼠李糖基(1→6)葡萄糖甙]-5-葡萄糖甙(dilhinidin-3-[4-(P-coumaroyl)-rhamnosyl(1→6)glucoside]-5-glucoside),紫蘇寧(shisonin)[4],羅必明(lubi-min)[5],ζ-羥基谷氨酸(ζ-hydroxyglutamic acid)[6],甲羥戊酸(mevalonic acid即hiochic acid)[7],另報道從果實中分得除羅必明外的其他倍半萜[8]。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豆甾醇(stigmas-terol)[9],綠原酸(chlorogenic acid)[10].種子中分得替告皂甙元(tigogein),薯蕷皂甙元(sios-genin)[11],8-羊毛甾醇(lanos-terol),24-亞甲基-8-羊毛甾烯-3β-醇(24-methylenelanost-8-en-3β-ol),環(huán)木菠蘿烷醇(cycloartanol),環(huán)木菠蘿烯醇(cycloartenol),24-亞甲基環(huán)木菠蘿烷醇(24-methylenecycloartanol),羽扇豆醇(lupeol),β-香樹脂醇(β-amyrin)[12],茄子中含7種必需氨基酸:蘇氨酸(threonine),纈氨酸(va-line),亮氨酸(leucine),異亮氨酸(isoleucine),苯丙氨酸(pheny-lalanine),賴氨酸(lysine),蛋氨酸(methionine)[13]。

    另外,茄子中還含有蘋果酸(malic acid)和少量枸櫞酸(citric acid)[14]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果、葉(新鮮或干燥后之粉末)口服或注射其提取物,能降低兔與人的血膽甾醇水平,并有利尿作用;但有人給健康男人每日口服此植物干粉12-24g/日,未能證實此結(jié)果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歸脾;胃;大腸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味甘;性涼

    注意

    《食療本草〉:“不可多食,動氣,亦發(fā)痼疾。熟者少食之,無畏?;祭淙瞬豢墒常l(fā)痼疾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;活血;消腫。主腸風(fēng)下血;熱毒瘡癰;皮膚潰瘍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孟詵:主寒熱,五藏勞。又醋摩之,敷腫毒。

    2.崔禹錫《食經(jīng)》:主充皮膚,益氣力,腳氣。

    3.《日華子本草》:治溫疾,傳尸勞氣。

    4.《滇南本草》:散血,止乳疼,消腫寬腸,燒灰米湯飲,治腸風(fēng)下血不止及血痔。

    5.《醫(yī)林纂要》:寬中,散血,止渴。

    6.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活血,止痛,消癰,殺蟲,已瘧、瘕疝諸病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Xiàn Shǔ別名紅藤、山烏龜、一滴血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防己科植物白線薯的塊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tephania brachyandra Diels.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挖,除去須根,洗凈,橫切或縱切成片,曬干。生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線蛇拼音注音Bái Xiàn Shé別名黃脊游蛇、白脊蛇、黃脊蛇、白蛇來源有鱗目游蛇科黃脊游蛇Coluber spinalis (Peters),以去內(nèi)臟全體入藥。生境分布東北。功能主治袪風(fēng)濕。主治風(fēng)濕關(guān)節(jié)疼痛,麻木不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Xì Xīn別名貝茜花(《中國種子植物分類學(xué)》)。出處《四川中藥志》來源為毛茛科植物單葉升麻的全草。生境分布生于林下陰處。分布四川、云南、貴州、廣西、湖南、湖北、陜西等地。原形態(tài)多年生草本,高40~60厘米。根莖長達10厘米......
  • 別名白花茶匙紅、白花塔仔草、老虎花、毛繡球防風(fēng)、白風(fēng)輪菜、銀針七、北風(fēng)草、燈籠花來源唇形科白蜂窩草屬植物白絨草Leucas mollisima Wall.,以全草入藥。夏季枝葉茂盛時采收,曬干,或四季隨采隨用。性味甘、微辛,平。功能主治清肺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綠葉拼音注音Bái Lǜ Yè別名羊奶果、胡頹子、天青地白、小羊奶果來源胡頹子科白綠葉Elaeagnus viridis Servett. var. delavayi Lecte.,以莖皮、根皮、葉入藥。生境分布云南。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