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山海螺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山海螺拼音注音Shān Hǎi Luó別名

    地黃(《別錄》,白河車(王安卿《采藥志》),牛奶子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,四葉參(《蘇南種子植物》),白蟒肉、山胡蘿卜(《東北藥植志》),乳薯(《江西民間草藥》),奶參、土黨參(《廣西中藥志》),通乳草、奶奶頭(《南京地區(qū)常用中草藥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綱目拾遺》

    來源

    為桔梗科植物羊乳。8~9月挖根,洗凈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山坡、林練河谷兩邊等較陰濕的地方。分布東北及河北、山西、山東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江蘇、浙江、福建、廣西等地。產(chǎn)黑龍江、廣西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羊乳(《別錄》),又名:奶樹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。

    多年生蔓生草本。根粗壯,倒卵狀紡錘形。莖攀緣細(xì)長,無毛,帶紫色,長可達(dá)1米。葉在莖上的互生,細(xì)??;在枝的通常2~4片簇生,或?qū)ι鸂罨蚪谳喩鸂?,長圓狀披針形、披針形至橢圓形,長3~10厘米,寬1.5~4厘米,先端尖,基部楔形,全緣,或稍有疏生的微波狀齒,兩面無毛,下面呈灰白色;有短柄?;▎紊虺蓪ι谥?;萼筒5裂;裂片卵狀披針形;花冠外面乳白色,內(nèi)面深紫色,鐘形,淺5裂,先端反卷,有網(wǎng)狀脈紋;雄蕊5,花絲與花藥幾等長;子房半下位,花柱短,柱頭3裂。蒴果圓錐形,有宿萼。花期8~10月。

    性狀

    干燥根略呈紡錘形或圓錐形,大小不等,一般長6~12厘米,直徑1~3厘米,有時有分枝。上部較粗,有眾多的橫皺紋,下部稍細(xì);有縱皺及細(xì)根痕跡。外表灰棕色至土黃色,粗糙;除去栓皮的呈灰白色或淡黃白色。質(zhì)疏松而輕,易折斷,斷面類白色,多裂隙。味苦微辣。

    性味

    甘辛,平。

    ①《別錄》:"味甘,溫,無毒。"

    ②《浙江民間草藥》:"味辛,性涼。"

    ③《廣西中藥志》:"味甘,性平,無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消腫,解毒,排膿,祛痰,催乳。治肺癰,乳癰,腸癰,腫毒,瘰疬,喉蛾,乳少,白帶。

    ①《別錄》:"主頭眩痛,益氣,長肌肉。"

    ②汪連仕《采藥書》:"治楊梅惡瘡。"

    ③《綱目拾遺》:"治腫毒瘰疬,取汁和酒服,渣敷患處。"

    ④《植物名實圖考》:"發(fā)乳汁,壯陽道。"

    ⑤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滋補強壯,祛痰潤肺,排膿解毒。治肺膿腫,乳腺炎,癰瘡腫毒,蛇咬傷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O.5~1.5兩(鮮者1.5~4兩)。外用:搗敷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肺癰;㈠羊乳一兩五錢,忍冬葉一兩五錢。水煎服。(《江西民間草藥》)㈡羊乳四兩,白毛藤梢葉(包)四兩。水煎服。(《杭州藥植志》)

    ②治乳蛾,腸癰,肺癰:山海螺、蒲公英各五錢。煎服。(《浙江民間草藥》)

    ③發(fā)乳:山海螺加豬前蹄燒食。(《浙江民間草藥》)

    ④治陰虛頭痛,婦人白帶:羊乳一兩五錢,用豬瘦肉四兩燉湯,以湯煎藥服。(《江西民間草藥》)

    ⑤治毒蛇咬傷:鮮羊乳根四兩,切碎,水煎服,一天二次;另用龍膽草根加水搗爛外敷。(《南京地區(qū)常用中草藥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山海螺拼音注音Shān Hǎi Luó別名

    地黃、白河車、牛附子、乳夫人、奶樹、四葉參、白蟒肉、山胡蘿卜、土黨參、奶參、乳薯、通乳草、奶奶產(chǎn)頭、老奶頭、野菜產(chǎn)砂、奶葫蘆、奶茵、陳、奶黨、羊乳參、白馬肉、牛奶參、角參、洋參、哈蠟黨、狗頭黨、狗參、狗頭參

    英文名Lance Asiabell Root, Root of Lance Asiabell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桔??浦参镅蛉榈母?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odonopsis lanceolata (Sieb. Et .Zucc.)Tratn. [Campanumoea lanceolata Sieb.et Zucc.]

    采收和儲藏:7-8月采挖,洗凈,鮮用或切片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野溝洼潮濕處及灌木叢中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、華北、華東和中南各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羊乳 多年生纏繞草木,長達(dá)2m以上。全株無毛,富含白色乳汁,具特殊腥臭味;有多數(shù)短分枝。根粗壯肥大,紡錘形工近圓錐形,外皮粗糙,灰棕色至土黃色,近上部有稀疏環(huán)紋。主莖上葉互生,披針形或鞭狀狹卵形,細(xì)??;在小枝頂端的葉通常2-4核算簇生,而近于對生或輪生狀,葉柄短小;葉片鞭狀卵形、狹卵形或橢圓形,長3-10cm,寬1.3-4.5cm,通常全緣或有疏液狀齒?;▎紊诨?qū)ι有≈敹耍叨坦?;?裂,裂片卵狀披針形,長1.5-2cm,寬5-8mm,綠色;花冠寬鐘形,直徑約2cm,5裂,裂片先端反卷,黃綠色,內(nèi)有紫褐色斑點;雄蕊5,花絲短粗;子房半下位,柱頭3裂。蒴果扁圓卵形,有宿萼。種子有膜質(zhì)翅?;?、果期7-8月。

    栽培

    生物學(xué)特性 羊乳適應(yīng)性強,我國南北各地均可栽培。以富含腐殖質(zhì)肥沃的砂質(zhì)壤土最好。

    栽培技術(shù) 每年3-4月播種,按行距45cm,株距6-10條播,播種后覆土6-8mm。

    田間管理 播后10d左右出苗,苗高30cm時應(yīng)搭架縛蔓以。

    病蟲害防治 生長期間注意防治蠐螬、紅蜘蛛等害蟲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根圓錐形或紡錘形,長15-30cm,頂端有細(xì)而長的蘆頭,具較密的環(huán)紋。主根較長,扭曲不直,表面土黃色,上部有環(huán)紋,下部有縱紋。質(zhì)硬而脆,斷面略平坦,形成層環(huán)明顯,木質(zhì)部黃色。氣特異,味特異,味苦微辣。

   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:木栓層為10余列木栓細(xì)胞,其外有落皮層殘存,2-3層細(xì)胞,略切微延長,木化。韌皮部寬闊,薄壁細(xì)胞類圓形或不規(guī)則形,有乳管群與篩管群伴生,散在成行,近木栓層的篩管群多成頹廢組織,韌皮射線處常有裂隙。木質(zhì)部導(dǎo)管3-5成群,略呈放射狀排列,木質(zhì)部薄壁組織中有裂隙。

    毒性

    小鼠腹腔注射煎劑1g/kg,一般情況正常,增至3g/kg時,則2小時后全部死亡。豚鼠腹腔注射煎劑0.1g/kg,未見異常,增至0.5g/kg,2日后死亡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山海螺根含三萜皂甙,羊乳皂甙(codonoside)A、B和C,羊乳皂甙B即刺囊酸-28-O[β-D-吡喃木糖基-(1→4)-α-L-吡喃鼠李糖基-(1→4)-β-D-吡喃葡萄糖基-(1→2)-α-L-吡喃阿拉伯糖甙]

    藥理作用

    1.對造血系統(tǒng)的影響 作用與黨參相似。家兔皮下注射或灌服煎劑對紅細(xì)胞及血紅蛋白有明顯的增加作用,對白細(xì)胞則有明顯的降低作用。但劑量增大反而沒有作用。

    2.抗疲勞作用 讓小鼠游泳至疲勞,灌服煎劑0.25克/只,再繼續(xù)游泳,其游泳時間較對照組延長47.72%,作用比黨參強。

    3.對血壓、呼吸的影響 亦與黨參相似。麻醉兔靜脈注射或灌服煎劑可使血壓下降,呼吸興奮,并能消除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。

    4.對血糖的影響 家兔灌服煎劑與黨參相似有明顯升高血糖的作用。

    5.其他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煎劑有止咳作用(氨水噴霧引咳法),但無祛痰(小鼠酚紅法)及平喘(豚鼠組織胺噴霧法)作用,在試管內(nèi)對肺炎球菌、甲型鏈球菌及流感桿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。煎劑給兔皮下注射,能增加兔的紅細(xì)胞數(shù)和血紅素值,對白細(xì)細(xì)胞則有降低作用;每只小鼠灌胃0.25g,有增進(jìn)其活動和興奮呼吸的作用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歸脾;肺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味甘;辛;性平

    注意

    1.《廣西中藥志》:“外感初起,無汗者慎用?!?.《長白山植物藥志》:“反藜蘆?!?/p>功能主治

    益氣養(yǎng)陰;解毒消腫;排膿;通乳。主神疲乏力;頭暈頭痛;肺癰;乳癰;腸前程;瘡癤腫毒;喉蛾;瘰疬;產(chǎn)后乳少;白帶;毒蛇咬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5-60g;鮮品45-120g。外用:鮮品適量,搗敷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別錄》:主頭眩痛,益氣,長肌肉。2.汪連仕《采藥書》:治楊梅惡瘡。3.《綱目拾遺》:治腫毒瘰疬,取汁和酒服,渣敷患處。4.《植物名實圖考》:發(fā)乳汁,壯陽道。5.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滋補強壯,祛痰潤肺,排膿解毒。治肺膿腫,乳腺炎,癰瘡腫毒,蛇咬傷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國藥典》:巴豆拼音注音Bā Dòu別名雙眼龍、大葉雙眼龍、江子、猛子樹、八百力、芒子英文名FRUCTUS CROTONIS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。的干燥成熟果實,根及葉亦供藥用。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,堆置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巴豆葉拼音注音Bā Dòu Yè別名雙眼龍葉(《嶺南采藥錄》),大葉雙眼龍葉(《嶺南草藥志))。出處《南寧市藥物志》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葉片,植物形態(tài)詳“巴豆“條。功能主治治瘧疾,瘡癬,跌打損傷,蛇傷。①《嶺南采藥錄):“治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巴豆殼拼音注音Bā Dòu Ké別名巴豆皮(《宣明論》)。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種皮。植物形態(tài)詳“巴豆“條。功能主治①《綱目》:“消積滯,止瀉痢?!阿凇侗静菰傩隆罚骸皻⑾x,敗毒。破瘰疬痰核。“復(fù)方治瀉?。喊投蛊?、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巴豆樹根拼音注音Bā Dòu Shù Gēn別名大葉雙眼龍根、擋蛇劍、獨行千里(《嶺南草藥志》)。出處《綱目》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根莖,植物形態(tài)詳“巴豆“條。全年可采。洗凈,切片,曬干。性味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“辛,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巴豆油拼音注音Bā Dòu Yóu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種仁中的脂肪油。植物形態(tài)詳“巴豆“條。性狀為黃色或黃褐色液體,有粘稠性,透明,微具螢光。有辛灼的香氣。性味辛,熱,有毒。功能主治①《綱目》:“治中風(fēng)痰厥,氣厥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