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山苦草

    《全國(guó)中草藥匯編》:山苦草別名

    苦草、膽草

    來源

    唇形科山苦草Ajuga pantantha Hand. Mazz.,以全草入藥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云南。

    性味

    苦,寒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平肝,消炎解毒。主治慢性肝炎,尿路感染,口腔炎,瘡瘍腫毒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配方用,用量2錢。

    摘錄《全國(guó)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華本草》:山苦草拼音注音Shān Kǔ Cǎo別名

    苦草、膽草、散血草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唇形科植物散瘀草的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Ajuga pantantha Hand.Mazz.

    采收和儲(chǔ)藏:8-11月花開期采收,洗凈 ,曬干或鮮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2400-2700m的干燥荒坡矮草叢叢中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散瘀草,多年生草本,長(zhǎng)7-32cm。平展上升或齒匍匐莖,細(xì)弱,密被灰白色長(zhǎng)柔毛或綿狀長(zhǎng)柔毛。葉對(duì)生;葉柄長(zhǎng)約5mm;葉片堅(jiān)紙質(zhì),干時(shí)黑色,下面常帶紅色,長(zhǎng)圓狀倒卵形或倒三角狀卵形,長(zhǎng)1.5-3cm,寬0.8-1.8cm,先端鈍,基部楔形下延,兩面被疏柔毛,邊緣具不整齊疏齒,具緣毛。輪傘花序具4-8花,著生于葉腋內(nèi);花梗內(nèi);花萼紫色,漏斗狀,外面被長(zhǎng)柔毛,內(nèi)面無(wú)毛,具10脈,萼 齒5;花冠淡紫、紫紅色或紫藍(lán)色,長(zhǎng)0.8-1cm,外面被疏柔毛,內(nèi)面基部有毛環(huán),冠檐二唇形,上唇短,圓形,下唇寬大,伸長(zhǎng);雄蕊4,二強(qiáng);花盤環(huán)狀,裂片不明顯。小堅(jiān)果長(zhǎng)圓狀三棱形,褐色,背部具網(wǎng)狀皺紋,腹部1果臍,果臍約占腹面1/2?;ㄆ?-11朋,果期10月左右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全草含金瘡小草素(ajugacumbin)B,大籽筋骨草素(ajugamacrin)C-E及山苦草素(ajugapantin)A等。

    性味

    味苦;性寒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;涼血消腫。主慢性肝炎;小便淋痛;口瘡;瘡瘍腫毒;跌打腫痛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3-6g。外用:適量,搗敷或研末撒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全國(guó)中草藥匯編》:白萆薢拼音注音Bái Bì Xiè別名刺萆薢來源百合科菝葜屬植物鐵葉菝葜Smilax siderophylla Hand.-Mazz.,以根狀莖入藥。四季可采,洗凈切片,曬干。性味辛、微苦,平。功能主治祛風(fēng)除濕,清熱利尿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蒿拼音注音Bái Hāo別名蘩(《詩(shī)經(jīng)》),皤蒿(《毛詩(shī)傳》),由胡、蘩母、旁勃(《夏小正傳》),白艾蒿(《僧深集方》),蓬蒿(《開寶本草》)。出處《本經(jīng)》來源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。生境分布生長(zhǎng)河邊、草地、荒地。分布東北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Hāo Huā來源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花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Artemisia sieuersiana Ehrhart ex Willd.采收和儲(chǔ)藏:6-8月采收,鮮用或晾干。原形態(tài)大籽蒿 一二年生草本,高50-1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Lán Cuì Què Huā英文名Bluewhite Larkspur出處始載于《中國(guó)植物志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毛茛科植物白藍(lán)翠雀花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Delphinium albocoeruleum Maxim.......
  • 《中國(guó)藥典》:白蘞拼音注音Bái Liǎn別名山地瓜、野紅薯、山葡萄秧、白根、五爪藤英文名RADIX AMPELOPSIS來源本品為葡萄科植物白蘞Ampelopsis japonica (Thunb.)Makino 的干燥塊根。春、秋二季采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