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桑瀝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桑瀝拼音注音Sānɡ Lì別名

    桑油(《萬氏家抄方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綱目》

    來源

    為??浦参?strong>桑的枝條,經(jīng)燒灼后瀝出的汁液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《綱目》:"治大風(fēng)瘡疥,生眉發(fā)。"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破傷中風(fēng):桑瀝、好酒,對和溫服,以醉為度,醒,服消風(fēng)散。(《摘元方》)

    ②治小兒身面爛瘡:輕粉、雄黃各五錢,豬膽一個(gè),滑石一兩,硫黃五錢,穿山甲十五片(炙),鳳凰退(燒存性)五錢。為末,用桑油、豬膽汁調(diào),絹包擦之。(《綱目拾遺》)

    臨床應(yīng)用

    治療破傷風(fēng):取直徑3厘米、長約1米的桑枝一段,將兩端架起,中間加火烤,收集兩端滴出的桑枝油備用。成人每次10毫升(加糖少許),日服3次,服后出汗;新生兒日服3~4次,每次1~2毫升,至癥狀消失為止。口服困難者改用針劑,每日肌注2次,每次4毫升。如口服使痙攣加重者,可采用注射器滴入的辦法服藥;對鎮(zhèn)靜作用不明顯的患者,可適量給以鎮(zhèn)靜劑,如冬眠1號或10%水合氯醛等;脫水患者酌情補(bǔ)液;對體溫高、白細(xì)胞增多,創(chuàng)面或肺部并發(fā)感染者,給予青霉素治療。共治17例,15例痊愈,2例無效。

    制法

    《萬氏家抄方》:"取桑油法,鮮桑木捶碎,裝入瓶內(nèi),用一瓶蓋口,倒埋土中,煻火煨之,油自滴下,貯罐聽用。"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桑瀝拼音注音Sānɡ Lì別名

    桑油

    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綱目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??浦参锷5闹l經(jīng)燒灼后瀝出的液汁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Morus alba L.

    采收和儲藏:取較粗枝條,將兩端架起,中間加火烤,收集兩端滴出的液汁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丘陵、山坡、村旁、田野等外,多為人工栽培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全國各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,高3-15m。樹皮灰白色,有條狀淺裂;根皮黃棕色或紅黃色,纖維性強(qiáng)。單葉互生;葉柄長l-2.5cm;葉片卵形或?qū)捖研?,長5-20cm,寬4-10cm,先端銳尖或漸尖,基部圓形或近心形,邊緣有粗鋸齒或圓齒,有時(shí)有不規(guī)則的分裂,上面無毛,有光澤,下面脈上有短毛,腋間有毛,基出脈3條與細(xì)脈交織成網(wǎng)狀,背面較明顯;托葉披針形,早落?;▎涡?,雌雄異株;雌、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狀葇荑花序,腋生;雌花序長l-2cm,被毛,總花梗長5-10mm;雄花序長1-2.5cm,下垂,略被細(xì)毛;雄花具花被片4,雄蕊4,中央有不育的雌蕊;雌花具花被片4,基部合生,柱頭2裂。瘦果,多數(shù)密集成一卵圓形或長圓形的聚合果,長l-2.5cm,初時(shí)綠色,成熟后變?nèi)赓|(zhì)、黑紫色或紅色。種子小?;ㄆ?-5月,果期5-6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本呂為淡黃棕色的澄明液體,略帶粘稠性。氣清香,味微苦、甘。

    炮制

    《萬氏家抄方》:取桑油法,鮮桑木捶碎,裝入瓶內(nèi),用一瓶蓋口,倒埋土中,搪火煨之,油自滴下,貯罐聽用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肝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甘;性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祛風(fēng)止痙;清熱解毒。主破傷風(fēng);皮膚瘡疥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5-10ml。外用:涂搽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破傷中風(fēng): 桑瀝、好酒,對和溫服,以醉為度,醒,服消風(fēng)散。 (《摘元方》)②治小兒身面爛瘡:輕粉、雄黃各五錢,豬膽一個(gè),滑石一兩,硫黃五錢,穿山甲十五片(炙),鳳凰退(燒存性)五錢。為末,用桑油、豬膽汁調(diào),絹包擦之。 (《綱目拾遺》)

    臨床應(yīng)用

    治療破傷風(fēng)。取直徑3cm、長約lm的桑校一段,將兩端架起,中間加火烤,收集兩端滴出的桑校油備用。成人每次10ml(加糖少許),日服3次,服后出汗;新生兒日服3-4次,每次l-2ml,至癥狀消失為止。口服困難者改用針劑,每日肌注2次,每次7ml。如口服使痙攣加重者,可采用注射器滴入的辦法服藥;對鎮(zhèn)靜作用不明顯的患者,可適量給以鎮(zhèn)靜劑,如冬眠1號或10露水合氫醛等;脫水患者酌情補(bǔ)液;對體溫高、白細(xì)胞增多,創(chuàng)面或肺部并發(fā)感染者,給予青霉素治療。共治17例,15例痊愈,2例無效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綱目》:治大風(fēng)瘡疥,生眉發(fā)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石英拼音注音Bái Shí Yīnɡ來源為一種塊狀的二氧化硅礦石。全年可采挖,揀選純白色的供用。性狀呈不規(guī)則的塊狀,多具棱角,大小不一。全體呈白色或乳白色,有的微帶黃色。表面不平坦而光滑,有脂肪樣光澤。質(zhì)極堅(jiān)硬,體重,......
  • 《中國藥典》:白礬拼音注音Bái Fán別名明礬、礬石英文名ALUMEN來源本品為硫酸鹽類礦物明礬石經(jīng)加工提煉制成。性狀本品呈不規(guī)則的塊狀或粒狀。無色或淡黃白色,透明或半透明。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,具細(xì)密縱棱,有玻璃樣光澤。質(zhì)硬而脆。氣微,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Lè Yuǎn別名白茨葉(《分類草藥性》),白竻花葉(《福建中草藥》)。出處《生草藥性備要》來源為五加科植物白竻的嫩枝葉。全年可采。原形態(tài)植物形態(tài)詳“刺三甲“條。性味《本草求原》:“苦辛,微寒?!肮δ苤髦沃伟b腫,療瘡,疥癩,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Lè Zhī Yè別名白茨葉、白勒遠(yuǎn)英文名Acanthopanox trifoliatus (L.)Merr.來源藥材基源:為五加科植物白簕的嫩枝葉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(L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Fěn Jué別名小蕨萁來源蕨類中國蕨科華北粉背蕨Aleuritopteris kuhnii (Milde)Ching,以全草入藥。生境分布東北、內(nèi)蒙古、河北、山東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河南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。性味苦,寒。功能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