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始載于《臺灣藥用植物志》。
藥材基源:為薔薇科植物楤葉懸鉤子的葉或花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ubus parviaraliifolius Hayata
采收和儲藏:葉,全年均可采;花5-6月采,鮮用或曬干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坡灌叢中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臺灣。
楤葉懸鉤子 灌木,高約3m。莖上小刺散生,莖、葉有腺毛。奇數(shù)羽狀復葉;小葉3-5枚,圓心形,先端稅尖,基部近圓形,邊緣有不整齊的鋸齒,長約11cm;托葉條形。總狀花序,頂生;花紫紅色;萼片外面有毛,萼片長橢圓狀三角形;花瓣5,花瓣有細齒狀邊緣。
心經
苦;涼
解毒消腫,燥濕止癢。主瘡癤腫毒,濕疹瘙癢
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;或干葉研末撒敷。
《臺灣藥用植物志》:葉與攀枝花、葉搗爛,外敷腫毒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
網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始載于《臺灣藥用植物志》。
來源藥材基源:為薔薇科植物楤葉懸鉤子的葉或花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ubus parviaraliifolius Hayata
采收和儲藏:葉,全年均可采;花5-6月采,鮮用或曬干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坡灌叢中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臺灣。
原形態(tài)楤葉懸鉤子 灌木,高約3m。莖上小刺散生,莖、葉有腺毛。奇數(shù)羽狀復葉;小葉3-5枚,圓心形,先端稅尖,基部近圓形,邊緣有不整齊的鋸齒,長約11cm;托葉條形。總狀花序,頂生;花紫紅色;萼片外面有毛,萼片長橢圓狀三角形;花瓣5,花瓣有細齒狀邊緣。
歸經心經
性味苦;涼
功能主治解毒消腫,燥濕止癢。主瘡癤腫毒,濕疹瘙癢
用法用量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;或干葉研末撒敷。
各家論述《臺灣藥用植物志》:葉與攀枝花、葉搗爛,外敷腫毒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