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水梔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水梔拼音注音Shuǐ Zhī別名

    伏尸梔子(《雷公炮炙論》),水梔子(《八閩通志,),黃箕子、黃枝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,馬牙梔、建梔、黃梔子(《藥材學(xué)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福建民間草藥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茜草科植物大花梔子果實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分布我國中部及南部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大花梔子,又名:水雞花(《質(zhì)問本草》),梔子花。

    常綠灌木。枝綠色,幼枝具垢狀毛。葉對生或3葉輪生;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,長7~14厘米,寬2~5厘米,先端漸尖或短尖,全緣,邊緣白色,兩面光滑,革質(zhì);具短柄;托葉膜質(zhì),基部合成一鞘。花大,單生于枝端或葉腋,徑約7厘米,白色,極香;萼裂片6,線狀;花冠裂片廣倒披針形;雄蕊6,花藥線形;子房下位,1室,花柱厚,柱頭棒狀。果實倒卵形或長橢圓形,長3~7厘米,徑1~1.5厘米,黃色,縱棱較高,果皮厚,花萼宿存。花期5~7月。果期8~11月。

    本植物的根(水梔根)、葉(水梔葉)亦供藥用,另詳專條。

    性味

    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"苦,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①《中國藥植志》:"能散熱毒。"

    ②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"治扭傷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外用:搗敷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治扭傷:水梔六至七粒,面粉一兩,黃酒二兩,生姜半兩。共搗爛,敷于傷部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
    備注

    本品與梔子相似而較長大,一般多作染料用,藥用大多作外傷敷料。此外,同屬植物狹葉梔子的果實,亦作水梔使用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水梔拼音注音Shuǐ Zhī別名

    伏尸梔子、水梔子、黃箕子、黃枝、馬牙梔、建梔、黃梔子、小梔子

    英文名fruit of Largeflower Gardenia出處

    出自《福建民間草藥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大花梔子的果實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var.gran-diflora Nakai

    采收和儲藏:8-11月果實成熟時采收,曬干或烘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分布我國中部及南部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大花梔子,常綠灌木。枝綠色,幼枝具垢狀毛。葉對生或3葉輪生;具短柄;托葉膜質(zhì),基部合生成鞘;葉片革質(zhì),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,長7-14cm,寬2-5cm,先端漸尖或短尖,全緣,兩面光滑,花大,單生于枝端或葉腋,徑約7cm,花白色,極香;花萼裂片6,線狀;花冠裂片廣倒披針形;雄蕊6,花藥線形;子房下位,1室,花柱厚,柱頭棒狀。果實倒卵形或長橢圓形,長3-7cm,徑1-1.5cm,黃色,縱棱較高,果皮厚,花萼宿存?;ㄆ?-7月。果期8-11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果實較大,長圓形,長3-7cm。表面棕紅色或黃棕色,微有光澤,有翅狀縱棱5-8條,較高。頂端有宿萼,具5-8個長裂片,多碎斷,基部有果柄痕;果皮薄而脆,種子多數(shù)。氣微,味酸苦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種子含藏紅花素(Crocin)、甘露醇,以及一種熔點(diǎn)為167-168℃的成分,可能是植物激素。枝皮含山梨糖醇(Sorbitol)、甘露醇等多羥基醇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心;肝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苦;寒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散熱解毒;消腫止痛。主熱毒;黃疸;鼻衄;腎炎水腫;挫傷扭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0-15g外用:適量,搗敷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中國藥植志》:能散熱毒。

    2.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治扭傷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椿白皮拼音注音Chūn Bái Pí別名香椿皮(《經(jīng)驗方》),春顛皮(《分類草藥性》)。出處《食療本草》來源為楝科植物香椿樹皮或根皮的韌皮部。全年均可采收,但以春季水分充足時最易剝離。干皮可徑從樹上剝下;根皮須先將樹根挖出,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ūn Pí別名臭椿、椿根皮、樗白皮、樗根皮英文名CORTEX AILANTHI來源本品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(Mill.)Swingle的干燥根皮或干皮。全年均可剝?nèi)?,曬干,或刮去粗皮曬干。性?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楮葉拼音注音Chǔ Yè別名構(gòu)葉(《子母秘錄》),谷樹葉(《簡便單方》),醬黃葉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。出處《別錄》來源為??浦参飿?gòu)樹的葉?;瘜W(xué)成分含黃酮甙、酚類、有機(jī)酸、鞣質(zhì)。性味甘,涼。①《別錄》:“味甘,無毒?!阿凇度杖A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楮頭紅拼音注音Chǔ Tóu Hónɡ出處《四川中藥志》來源為野牡丹科植物楮頭紅的全草。秋季采,鮮用或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林下或溝邊陰濕處。分布廣東、廣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江西、湖北、貴州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原形態(tài)直立草本,高10~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楮實拼音注音Chǔ Shí別名谷實、谷子(《千金方》),楮實子(《素問病機(jī)保命集》),楮桃(《瀕湖集簡方》),角樹子、野楊梅子(《江蘇植藥志》),構(gòu)泡(《重慶草藥》),谷木子、谷樹子、谷樹卵子(《上海常用中草藥》)。出處《別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