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水胡滿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水胡滿拼音注音Shuǐ Hú Mǎn別名

    蟚蜞蓋、虎狼草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,臭苦蓢、臭矢茉莉(《嶺南采藥錄》),缸瓦冧(《廣東中藥》Ⅱ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生草藥性備要》

    來源

    為馬鞭草料植物苦郎樹嫩枝葉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喜生于潮汐能至的地方。分布福建、臺灣、廣東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苦郎樹,又名:許樹、苦籃盤、假茉莉、苦卡、雞公尾、九里苔、草朗。

    直立灌木,高1~2米,枝被灰色柔毛。葉對生;具柄;卵形或倒卵形或橢圓形,長2.5~8厘米,先端鈍,基部楔尖,全緣。禿凈?;ㄐ蛞干谢?~7朵;花序柄長1~4厘米;苞片線形,長不及1毫米;萼截頭形,長4~5毫米,近禿凈或被灰色小柔毛,結(jié)果時略擴大,包圍著核果的基部;花冠白色,管柔弱,長2.5~3厘米,裂片矩圓形,長約8毫米;雄蕊4,花絲紅紫色,伸出;雌蕊1,子房工位,花柱絲狀,伸出,柱頭2裂。核果倒卵形,長約12毫米,寬約8毫米,海綿質(zhì)?;ㄆ谙募尽?/p>

    本植物的根(水胡滿根)亦供藥用,另詳專條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葉的水溶性成分中含有極苦的成分,層析證明有6個成分呈生物堿反應(yīng)。未皂化部分中含有膽甾醇等甾體成分、高級脂族醇和脂族酮。

    性味

    苦,寒,有毒。

    ①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"味苦,性寒,有大毒。"

    ②《廣東中草藥》:"苦,寒,氣臭,有小毒。"

    注意

    本品有毒,不宜內(nèi)服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去瘀,消腫,除濕,殺蟲。治跌打瘀腫,皮膚濕疹、瘡疥。

    ①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"洗螆癩,熱毒。"

    ②《嶺南采藥錄》:"理跌打傷,能消腫,去瘀生新。"

    ③《中國藥植志》:"治瘧疾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外用:搗敷、研末撒或煎水洗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跌打瘀腫,腰扭傷:水胡滿葉適量搗爛,加酒適量,煮后溫敷患處。(《廣東中草藥》)

    ②治外傷出血:水胡滿葉曬干為末,撒傷口。(《廣東中草藥》)

    ③治瘡疥癬癩,濕毒:水胡滿葉濃煎,浸洗患處。(《廣東中藥》Ⅱ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水胡滿拼音注音Shuǐ Hú Mǎn別名

    虎狼草、臭苦蓢、缸瓦箖、苦郎樹、假茉莉、見水生

    英文名Leaf and twig of Unarmed Glorybower出處

    出自《生草藥懷備要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雙子葉植物藥馬鞭草科植物苦郎樹的嫩枝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lerodendron inerme (L.) Gaertn.(Volkameria inermis L.)

    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凈,切段、曬干或鮮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岸、河灘和潮汐所到之外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臺灣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攀援狀灌木,高可達2m。直立或平臥;根、莖、葉具苦味。嫩枝灰黃色,被短柔毛。單葉對策 ;葉柄長約1cm;葉片薄革質(zhì),橢圓形、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,長3-7cm,寬1.5-4.5cm,先端鈍尖,基部寬楔形或楔形,全緣,常略反卷,兩面均被黃色細小腺點;側(cè)脈4-7對?;O香,聚傘花序,生于葉腋或枝頂葉腋,有花3-7朵,花序梗長2-4cm;苞片極小,線形;花萼鐘狀,先端微5裂,花萼長約7mm;花冠白色,先端5裂,裂片長橢圓形,長約7mm,花冠管長2-3cm,外面有不明顯的腺點,內(nèi)面密生絹狀柔毛;雄蕊4,偶為6,花絲紫紅色,與花柱同伸出花冠;柱頭2裂。核果倒卵形,直徑7-10mm,花萼宿存?;?、果期3-12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莖圓柱形,多切成段,長短不一,嫩莖灰黃色灰棕色,被短柔毛。葉對生,紙質(zhì)完整者展平后卵形或橢圓形,長4-8cm,寬2-3cm,先端鈍,基部隊楔形,全緣,兩面禿凈,葉背面脈紋明顯,羽狀脈,細脈網(wǎng)狀,上面暗綠色,下面黃綠色;葉柄長約1cm。氣微香味苦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水胡滿葉含3-表叉枝蕕素(3-epicaryopt-in),4′-甲基高山黃芩素(4′-methylscutellarein),柳穿魚素(pec-tolinarigenin)總狀土木香醌(royleanone),柳穿魚素(pec-tolinarigenin),總狀土木香醌(royleanone),去氫總狀土木香醌(dehydroroyleanone),α-香樹脂醇(α-amyrin),β-谷甾醇(β-sitos-terol),β-香樹脂醇(β-amyrin),白樺脂醇(betulin),海州常山二萜酸(clerodermic acid),無羈萜(friedelin),芹菜素(apigenin),5-羥基-7,4′-二甲氧基黃酮(5-hydroxy-7,4′-dimethoxyflavone),三裂鼠尾草素(salvigenin),刺槐素(acacetin),(24S)-乙基-5,22,25-膽甾三烯-3β-醇[(24S)-ethylcholesta-5,22,25-triene-3β-ol],4α,24,24-三甲基-5α-膽甾-7,25-二烯-3β-醇(4α,24,24-trimethyl-5α-cholesta-7,25-dien-3β-ol)。還含有微量元素鈷、錳、鉬、銅、鋅等。種子含新木脂體(neolignans)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葉的乙醇提取物及苦味成分對妊娠大鼠子宮呈興奮作用,能升高麻醉狗的血壓,并增加腸管運動。水提取液亦有興奮離體大鼠子宮的作用,對麻醉狗有短暫升高血壓的作用,對腸管運動,小量興奮,大量則抑制。從該植物分離出的甾醇,沒有雌激素、雄激素及促性腺激素的作用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心;腎;肝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苦;辛;寒;有毒

    注意

    有毒,不宜內(nèi)服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去瘀止血;爆濕殺蟲。主跌打損傷;血瘀腫痛;內(nèi)傷吐血;外傷出血;瘡癬疥癩;濕疹瘙癢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外用:適量,水煎熏洗;或搗敷或研末撒撒。內(nèi)服:適量,搗汁飲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洗zi癩,熱毒。

    2.《嶺南采藥錄》:理跌打傷,能消腫,去瘀生新。

    3.《中國藥植志》:治瘧疾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薄葉卷柏別名地柏、巖卷柏、地柏椏來源蕨類卷柏科薄葉卷柏Selaginella delicatula (Desv.) Alston,以全草入藥。生境分布長江以南各省。功能主治活血調(diào)血,清熱解毒。主治婦女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跌打損傷,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o Yè Jí Dòu來源豆科薄葉棘豆Oxytropis leptophylla (Pall.)DC.,以根入藥。生境分布吉林、河北、山西、內(nèi)蒙古。性味苦,涼。功能主治清熱解毒。主治禿瘡,瘰疬。用法用量搗爛敷患處。摘錄《全國中草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o Yè Huánɡ Qín來源藥材基源:為唇形科植物薄葉黃芩的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cutellaria regeliana Nakai var.ikonnikovii(Juz.)G.Y.Wu et H.W.Li[S.ik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o Zhù Cǎo別名水澤蘭、冷水草來源藥材基源:為茜草科植物薄柱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Nertera sinensis HemsL采收和儲藏:秋季采收全草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溪邊或河旁巖石上。資源......
  • 《中國藥典》:薄荷拼音注音Bò He英文名HERBA MENTHAE來源本品為唇形科薄荷屬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.的干燥地上部分。夏、秋二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三輪時,選晴天,分次采割,曬干或陰干。性狀本品莖呈方柱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