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石茶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石茶別名

    東南長(zhǎng)蒴苣苔、石麻婆子草、石芥菜

    來源

    苦苣苔科石茶Didymocarpus hancei Hemsl.,以全草入藥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廣東。

    性味

    苦,涼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涼解毒。主要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疾患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2~3錢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華本草》:石茶拼音注音Shí Chá別名

    石麻婆子草、石芥菜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苦苣苔科植物東南長(zhǎng)蒴苣苔的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Didymocarpus hancei Hemsl.

    采收和儲(chǔ)藏:春季采收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谷林下或山坡石上或石崖上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廣東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東南長(zhǎng)蒴苣苔 多年生草本。根狀莖圓柱形,長(zhǎng)約4cm。葉4-16,均基生;葉柄長(zhǎng)1.8-8cm,粗壯,有短糙毛;葉片紙質(zhì),長(zhǎng)圓形或長(zhǎng)圓狀橢圓形,有2.2-10cm,寬1-3.6cm,先端急尖或微尖,基部楔形,邊緣密小牙齒,兩側(cè)均被短伏毛,側(cè)脈每側(cè)5-7條。聚傘花序狀,2-4條,2-3回分枝,第短伏毛;花萼長(zhǎng)4.5-7mm,5裂達(dá)基部,裂片狹線形,外面被短伏毛,內(nèi)面無毛;花冠長(zhǎng)1.5-2cm,外面被短柔毛,內(nèi)面近無毛,簡(jiǎn)狹鐘狀,上唇長(zhǎng)3-5mm,2裂至中部,裂片斜扁三角形,下唇3裂至中部,裂片卵形;雄蕊無毛,花藥橢圓形,退化雄蕊2,長(zhǎng)約0.5mm;花盤環(huán)狀;雌蕊長(zhǎng)約1.6cm,疏被小腺體;子房無柄,柱頭扁球形。蒴果線形,長(zhǎng)2-3.4cm,無毛。種子狹窄橢圓形或紡錘形,長(zhǎng)0.4-0.5mm?;ㄆ?月左右。

    性味

    味苦;辛;懷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散風(fēng)熱解毒。主感受風(fēng)熱;鼻塞流涕;噴嚏;咳嗽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6-9g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刺楸樹皮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Pí?jiǎng)e名丁桐皮、釘皮(《四川中藥志》),刺楸皮(《陜西中草藥》)。出處《四川中藥志》來源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樹皮。全年可采,剝?nèi)淦?,洗凈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長(zhǎng)在山谷、溪旁、林緣或疏林中。分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Qiū Jīnɡ來源藥材基源: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莖枝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Kalopanax septemlobus (Thunb.) Koidz.采收和儲(chǔ)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凈,切片,鮮用或曬干。原形態(tài)落葉大喬木,高約10m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Yú別名樞(《詩經(jīng)》),荎(《爾雅,),柘榆、梗榆(《廣雅》),釘枝榆(《中國樹木分類學(xué)》),刺梅(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)。出處《本草拾遺》來源為榆科植物刺榆的根皮、樹皮或嫩葉。生境分布生于山麓、路旁、村落附近。分布吉林、遼寧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Yú Yè來源藥材基源:為榆科植物刺榆的葉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Hemiptelea davidii (Hance)Planch.[Planera davidii Hance;Zelkova davidii Bean]采收和儲(chǔ)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Yú Pí出處1.刺榆皮入藥,始載于《本草拾遺》,云“江東有刺榆,天大榆,皮入用不滑,刺榆秋實(shí)。”2.《蜀本草》按《爾雅疏》云:“榆之類有十種,葉皆相似,皮及木理異耳,而刺榆有針刺如柘,其葉如榆,瀹為疏,美滑于白榆?!笨梢?,古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