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石辣蓼(《廣西中藥志》),頭花蓼、小紅藤(《廣西植物名錄》),太陽草(《云南中草藥》),滿地紅、四季紅、火溜草(《文山中草藥》),紅花地丁、繡球草、驚風草、小銅草、小紅草(《云南中草藥選》)。
《廣西中藥志》
為蓼科植物頭花蓼的全草。全年可采,曬干或鮮用。
生于巖石上。分布我國西南部。
多年生草本。莖蔓延,先端斜升向上,表面紅色,節(jié)處著生柔毛。葉互生,橢圓形,長2.5~5厘米,寬1~2厘米,先端急尖,基部楔形,全緣,具緣毛,邊緣及葉背往往帶紅色;葉柄帶紅色,長約1~3毫米,基部具耳,包莖;托葉鞘狀,先端平整,被長柔毛??偁罨ㄐ蛑绷?,近球形;花被淡紅色,5深裂,裂片橢圓形,先端略鈍,長約2毫米;雄蕊8,花絲白色,透明,腺體黃綠色,長圓形,位于花絲基部,花藥淡藍色;子房上位,綠黃色,表面光滑,花柱上部3裂,柱頭球形。瘦果包于宿存的花技內(nèi),卵形,具3棱,光滑無毛?;ㄆ?~10月。果期9~11月。
苦辛,溫。
①《廣西中藥志》:"味辛微澀,性溫。"
②《廣西中草藥》:"味苦辛,性平,無毒。"
③《云南中草藥》:"酸,涼。"
《廣西中藥志》:"孕婦及實熱者忌用。"
解毒,散瘀,利尿通淋。治痢疾,腎盂炎,膀胱炎,尿路結(jié)石,風濕痛,跌打損傷,瘡瘍濕疹。
①《廣西中藥志》:"祛風濕,散瘀止痛。治風濕,跌打。"
②《廣西中草藥》:"解毒消炎。治痢疾,皮膚潰瘍,無名腫毒。"
③《云南中草藥》:"清熱利尿,通淋。"
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。外用:搗敷,煎水洗,或熬膏涂。
①治風濕痛:石莽草煎水蒸洗。(《廣西中藥志》)
②治痢疾:石莽草二兩,水煎,日分二次服。(《廣西中草藥》)
③治血尿、膀胱炎:鮮太陽草一兩,水煎服。若血止仍尿痛則加背蛇粉一分五厘,水煎服。(《云南中草藥》)
④治瘡瘍、麻風潰爛:石莽草一斤,九里明五兩,爬山虎五兩,桉樹葉五兩。水煎成膏,加梅片二錢攪勻。涂患處,每日一次。(《廣西中草藥》)
⑤治腎盂腎炎,尿道結(jié)石,跌打損傷:頭花蓼五錢至一兩,煎服。(《云南中草藥選》)
⑥治跌打瘀腫:石莽草打爛,酒炒外敷。(《廣西中藥志》)
⑦治尿布疹、黃水瘡:鮮太陽草煎水,洗患處。(《文山中草藥》)
⑧治爛瘡:石莽草、爬山虎、九里明各適量,水煎,洗患處。(《廣西中草藥》)
省訂草、紅巖花葉、雷公須、火眼丹、水繡球、草石椒、滿地紅、四季紅、火溜草、紅花地丁、繡球草、驚風草、小紅草、小銅草、太陽草、石辣蓼、太陽花、省丁草、銅礦草、青影子、小紅蓼、小紅藤、骨蟲草、沙灘子
出自《廣西中藥志》。
藥材基源:為蓼科植物頭花蓼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olygonum capitatum Buch.-Ham.exD.Don
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,曬干或鮮用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坡、溝邊、田邊陰濕處及巖石縫中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及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多年生草本,長15-25cm。枝由根狀莖叢出,匍匐或斜升,分枝紫紅色,節(jié)上有柔毛或近于無毛。單葉互生;葉柄短或近無柄,柄基耳狀抱莖;托葉膜質(zhì),鞘狀,被長柔毛;葉片卵形或橢圓形,長1.5-3cm,寬1-2cm,先端急尖,基部楔形,全緣,有緣毛,邊緣葉脈常帶紅色?;ㄐ蝾^狀,單生或2個著生于枝的頂端,花序梗具腺毛;花小,淡紅色,花被5深裂,裂片橢圓形,先端略鈍;雄蕊8個,基部有黃綠色腺體;于房上位,花柱上部3深裂,柱頭球形。瘦果卵形,有3棱,包干宿存花被內(nèi);黑色,光澤。花期6-9月,果期9-11月。
性狀鑒別 莖圓柱形,紅褐色,節(jié)處略膨大并有柔毛,斷面中空。葉互生,多皺縮,展平后呈橢圓形,長1.5-3cm,寬l-2cm,克瑞鈍尖,基部楔形,全緣,具紅色緣毛,上面綠色,常有人字形紅暈,下面綠色帶紫紅色,兩面均被褐色疏柔毛;葉柄短或近無柄;托葉銷筒狀,膜質(zhì),基都有草質(zhì)耳狀片?;ㄐ蝾^狀,頂生或腋生;花被5裂;雄蕊8。瘦果卵形,具3棱,黑色。
氣微,味微苦、澀。
頭花蓼全草含苯甲醛(benzaldehyde),乙酸(acetic acid),24-羥基二十四烷-3-酮(24-h(huán)ydroxytetracosanone-3),29-羥基二十九烷-3-酮(29-h(huán)ydroxynonacosanone-3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沒食子酸(gallic acid)[1]。
苦;辛;性涼
《廣西中藥志》:孕婦及實熱者忌用。
清熱利濕;活血止痛。主痢疾;腎盂腎炎;膀胱炎;尿路結(jié)石;風濕痛;跌打損傷;痄腮;瘡瘍;濕疹
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。外用:適量,搗敷,煎水洗,或熬膏涂。
1.《廣西中藥志》:祛風濕,散瘀止痛。治風濕,跌打。
2.《廣西中草藥》:解毒消炎。治痢疾,皮膚潰瘍,無名腫毒。
3.《云南中草藥》:清熱利尿,通淋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石辣蓼(《廣西中藥志》),頭花蓼、小紅藤(《廣西植物名錄》),太陽草(《云南中草藥》),滿地紅、四季紅、火溜草(《文山中草藥》),紅花地丁、繡球草、驚風草、小銅草、小紅草(《云南中草藥選》)。
出處《廣西中藥志》
來源為蓼科植物頭花蓼的全草。全年可采,曬干或鮮用。
生境分布生于巖石上。分布我國西南部。
原形態(tài)多年生草本。莖蔓延,先端斜升向上,表面紅色,節(jié)處著生柔毛。葉互生,橢圓形,長2.5~5厘米,寬1~2厘米,先端急尖,基部楔形,全緣,具緣毛,邊緣及葉背往往帶紅色;葉柄帶紅色,長約1~3毫米,基部具耳,包莖;托葉鞘狀,先端平整,被長柔毛??偁罨ㄐ蛑绷?,近球形;花被淡紅色,5深裂,裂片橢圓形,先端略鈍,長約2毫米;雄蕊8,花絲白色,透明,腺體黃綠色,長圓形,位于花絲基部,花藥淡藍色;子房上位,綠黃色,表面光滑,花柱上部3裂,柱頭球形。瘦果包于宿存的花技內(nèi),卵形,具3棱,光滑無毛?;ㄆ?~10月。果期9~11月。
性味苦辛,溫。
①《廣西中藥志》:"味辛微澀,性溫。"
②《廣西中草藥》:"味苦辛,性平,無毒。"
③《云南中草藥》:"酸,涼。"
注意《廣西中藥志》:"孕婦及實熱者忌用。"
功能主治解毒,散瘀,利尿通淋。治痢疾,腎盂炎,膀胱炎,尿路結(jié)石,風濕痛,跌打損傷,瘡瘍濕疹。
①《廣西中藥志》:"祛風濕,散瘀止痛。治風濕,跌打。"
②《廣西中草藥》:"解毒消炎。治痢疾,皮膚潰瘍,無名腫毒。"
③《云南中草藥》:"清熱利尿,通淋。"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。外用:搗敷,煎水洗,或熬膏涂。
復方①治風濕痛:石莽草煎水蒸洗。(《廣西中藥志》)
②治痢疾:石莽草二兩,水煎,日分二次服。(《廣西中草藥》)
③治血尿、膀胱炎:鮮太陽草一兩,水煎服。若血止仍尿痛則加背蛇粉一分五厘,水煎服。(《云南中草藥》)
④治瘡瘍、麻風潰爛:石莽草一斤,九里明五兩,爬山虎五兩,桉樹葉五兩。水煎成膏,加梅片二錢攪勻。涂患處,每日一次。(《廣西中草藥》)
⑤治腎盂腎炎,尿道結(jié)石,跌打損傷:頭花蓼五錢至一兩,煎服。(《云南中草藥選》)
⑥治跌打瘀腫:石莽草打爛,酒炒外敷。(《廣西中藥志》)
⑦治尿布疹、黃水瘡:鮮太陽草煎水,洗患處。(《文山中草藥》)
⑧治爛瘡:石莽草、爬山虎、九里明各適量,水煎,洗患處。(《廣西中草藥》)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石莽草拼音注音Shí Mǎnɡ Cǎo別名省訂草、紅巖花葉、雷公須、火眼丹、水繡球、草石椒、滿地紅、四季紅、火溜草、紅花地丁、繡球草、驚風草、小紅草、小銅草、太陽草、石辣蓼、太陽花、省丁草、銅礦草、青影子、小紅蓼、小紅藤、骨蟲草、沙灘子
出處出自《廣西中藥志》。
來源藥材基源:為蓼科植物頭花蓼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olygonum capitatum Buch.-Ham.exD.Don
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,曬干或鮮用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坡、溝邊、田邊陰濕處及巖石縫中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及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多年生草本,長15-25cm。枝由根狀莖叢出,匍匐或斜升,分枝紫紅色,節(jié)上有柔毛或近于無毛。單葉互生;葉柄短或近無柄,柄基耳狀抱莖;托葉膜質(zhì),鞘狀,被長柔毛;葉片卵形或橢圓形,長1.5-3cm,寬1-2cm,先端急尖,基部楔形,全緣,有緣毛,邊緣葉脈常帶紅色?;ㄐ蝾^狀,單生或2個著生于枝的頂端,花序梗具腺毛;花小,淡紅色,花被5深裂,裂片橢圓形,先端略鈍;雄蕊8個,基部有黃綠色腺體;于房上位,花柱上部3深裂,柱頭球形。瘦果卵形,有3棱,包干宿存花被內(nèi);黑色,光澤。花期6-9月,果期9-11月。
性狀性狀鑒別 莖圓柱形,紅褐色,節(jié)處略膨大并有柔毛,斷面中空。葉互生,多皺縮,展平后呈橢圓形,長1.5-3cm,寬l-2cm,克瑞鈍尖,基部楔形,全緣,具紅色緣毛,上面綠色,常有人字形紅暈,下面綠色帶紫紅色,兩面均被褐色疏柔毛;葉柄短或近無柄;托葉銷筒狀,膜質(zhì),基都有草質(zhì)耳狀片?;ㄐ蝾^狀,頂生或腋生;花被5裂;雄蕊8。瘦果卵形,具3棱,黑色。
氣微,味微苦、澀。
化學成分頭花蓼全草含苯甲醛(benzaldehyde),乙酸(acetic acid),24-羥基二十四烷-3-酮(24-h(huán)ydroxytetracosanone-3),29-羥基二十九烷-3-酮(29-h(huán)ydroxynonacosanone-3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沒食子酸(gallic acid)[1]。
性味苦;辛;性涼
注意《廣西中藥志》:孕婦及實熱者忌用。
功能主治清熱利濕;活血止痛。主痢疾;腎盂腎炎;膀胱炎;尿路結(jié)石;風濕痛;跌打損傷;痄腮;瘡瘍;濕疹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。外用:適量,搗敷,煎水洗,或熬膏涂。
各家論述1.《廣西中藥志》:祛風濕,散瘀止痛。治風濕,跌打。
2.《廣西中草藥》:解毒消炎。治痢疾,皮膚潰瘍,無名腫毒。
3.《云南中草藥》:清熱利尿,通淋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