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酸不溜根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酸不溜根拼音注音Suān Bù Liū Gēn出處

    《中國(guó)沙漠地區(qū)藥用植物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蓼科植物叉分蓼。春、秋挖取,曬干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植物形態(tài)詳"酸不溜"條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含鞣質(zhì)。又含蒽醌,氨基酸,有機(jī)酸及酚呈陽(yáng)性反應(yīng),醛酮反應(yīng)不明顯,生物堿陰性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抑菌效果: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傷寒桿菌、甲型副傷寒桿菌、乙型副傷寒桿菌、大腸桿菌O88B7、宋內(nèi)氏痢疾桿菌、弗氏痢疾桿菌均中敏,卡他球菌、大腸桿菌O125B15,均低敏。

    性味

    《中國(guó)沙漠地區(qū)藥用植物》:"酸甘,溫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①《中國(guó)沙漠地區(qū)藥用植物》:"祛寒,溫腎。治寒疝,陰囊出汗。"

    ②《中草藥通訊》:"治胃痛,腹瀉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;或研末3~5分。外用:煎水熏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治寒疝,陰囊出汗:酸不溜根(鮮)五兩至一斤。水二斤,熬成一斤,趁熱裝入罐中,用熱氣熏患部,熏時(shí)用被圍上,熏一至二小時(shí)(全身出汗為好)。經(jīng)群眾應(yīng)用,一般二至三次可愈。(《中國(guó)沙漠地區(qū)藥用植物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酸不溜根拼音注音Suān Bù Liū Gēn出處

    出自《中國(guó)沙漠地區(qū)藥用植物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蓼科植物叉分蓼的根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Polygonum divaricatum L.

    采收和儲(chǔ)藏:春、秋季采挖,曬干備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坡、沙丘、溝谷、丘陵坡地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、華北、西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草本,高1-1.5m。莖從基部開始生出很多叉狀分枝,形成半圓形的叢狀。葉互生;有短柄或近于無(wú)柄;托葉鞘膜質(zhì),褐色,開裂,無(wú)毛;葉片披針形或橢圓形,長(zhǎng)5-15cm,寬達(dá)3cm,先端漸尖,基部漸狹,全緣,微有毛?;ㄐ驁A錐狀頂生,擴(kuò)展;花小,花被5深裂,白色或淡黃色。瘦果橢圓形,具3銳棱。種子橢圓形,黃褐色,光澤,長(zhǎng)于花被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叉分蓼根含左旋表沒食子兒茶精(epigallocat-echol),右旋沒食子兒茶精(gallocatechol),左旋表兒茶精(epict-echo,系epicatechin的舊名),左旋表沒食子兒茶精沒食子酸酯(epigallocatechol gallate),左旋表兒茶精沒食子酸酯(epicatecholgallate)和花甙(leucoanthocyanins),沒食子酸(gallic acid)[1]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抑菌效果 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傷寒桿菌、甲型副傷寒桿菌、乙型副傷寒稈菌、大腸桿菌 O86B7、宋內(nèi)氏痢疾桿菌、弗氏痢疾桿菌均中敏,卡他球菌、大腸桿菌O125B15均低敏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脾;腎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酸;甘;性溫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溫腎散寒;理氣上痛;止瀉止痢。主寒疝;陰囊汗出;胃痛;腹瀉;痢疾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0~15g;或研末。外用:適量,煎水熏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治寒疝,陰囊出汗: 酸不溜根(鮮)五兩至一斤。水二斤,熬成一斤,趁熱裝入罐中,用熱氣熏患部,熏時(shí)用被圍上,熏一至二小時(shí)(全身出汗為好)。經(jīng)群眾應(yīng)用,一般二至三次可愈。 (《中國(guó)沙漠地區(qū)藥用植物》)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中國(guó)沙漠地區(qū)藥用植物》:祛寒,溫腎。治寒疝,陰囊出汗。

    2.《中草藥通訊》:治胃痛,腹瀉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ān Diǎn Hǔ ěr Cǎo英文名blotch saxifraga出處始載于《中國(guó)高等植物圖鑒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虎耳草科植物斑點(diǎn)虎耳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Saxifraga punctata L.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......
  • 來源虎耳草科斑瓣虎耳草Saxifraga takedana Nakai,以全草入藥。生境分布西藏。性味淡,溫。功能主治除濕利尿,行血祛瘀,消腫。主治咳嗽,咯血,黃疸,骨折筋傷,白帶,瘡癤。用法用量0.5~1兩。摘錄《全國(guó)中草藥匯編》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斑竹殼拼音注音Bān Zhú Ké別名斑竹衣出處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來源為禾本科植物剛竹的籜。功能主治清血熱;燒灰吃,透斑疹。用法用量?jī)?nèi)服:煎湯(去毛),2~3錢;或燒灰沖服。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斑竹殼拼音注音B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斑竹根拼音注音Bān Zhú Gēn出處《草木便方》來源為禾本科植物剛竹的根莖及根。9~10月挖根及根莖,曬干。生境分布栽培于庭園或野生山間。分布長(zhǎng)江流域以南各地及四川、山東、河南、廣西等地。原形態(tài)剛竹(《竹譜詳錄》),又名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ān Zhú Huā出處《重慶草藥》來源為禾本科植物剛竹的花。功能主治治猩紅熱,用斑竹花二兩,煎水服。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