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酸模葉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酸模葉拼音注音Suān Mó Yè出處

    《本草拾遺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蓼科植物酸模葉片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植物形態(tài)詳"酸模"條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葉含牡荊素、金絲桃甙、蝴蝶梅黃素及維生素C_63毫克%,鞣質(zhì)17.3~36.7%。莖葉含草酸鈣、酒石酸。新鮮植物含草酸0.82%,碳酸鉀63%,維生素C_86~108毫克%。

    性味

    《本草拾遺》:"酸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:"外用消傷腫、瘡毒,治疥癬。"

    復方

    ①治皮膚濕疹及湯火仿:酸模全草、椿根白皮各二兩,桉樹葉一兩,凍青葉一兩。共為細末,油調(diào)涂。(《常用中草藥配方》)

    ②治慢性便秘:酸模全草三錢,芒硝四錢,枳殼三錢。水煎服。(《常用中草藥配方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酸模葉拼音注音Suān Mó Yè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拾遺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蓼科植物酸模的莖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umex acetosa L.

    采收和儲藏:夏季采收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路邊、山坡及濕地。

    資源分布: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有分布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草本,高達1m。根為肉質(zhì)須根,黃色。莖直立,通常不分枝,無毛,或稍有毛,具縱溝紋,中空。單葉互生;葉片卵狀長圓形,長5-15cm,寬2-5cm,先端鈍或尖,基部箭形或近戟形,全緣,有時略呈波狀,上面無毛,下面及葉緣常具乳頭狀突起;莖上部葉較窄小,披針形,具短柄,或無柄且抱莖;基生葉有長柄;托葉鞘膜質(zhì),筒狀,破裂。花單性,雌雄異株;花序頂生,狹圓錐狀,分枝稀,花數(shù)朵簇生;雄花花被片6,橢圓形,排成2輪,內(nèi)輪花被片長約3mm,外輪稍狹?。恍廴?,花絲甚短;雌花的外輪花被片反折向下緊貼花梗,內(nèi)輪花被片直立,花后增大包被果實,徑約5mm,圓形,全緣,各有一不明顯的瘤狀突起;子房三棱形,柱頭3,畫筆狀,紫紅色。瘦果三棱形,黑色,有光澤?;ㄆ?-6月,果期7-8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葉多皺縮。完整葉展平后基生葉有長柄,長可達15cm左右;莖生葉無柄或抱莖;葉片卵狀長圓形,長5-15cm,寬2-5cm,先端鈍或微尖,基部箭形或近戟形,全緣或微呈波狀,葉表面不甚光滑,枯綠色;托葉鞘膜質(zhì),斜截形。氣微,味苦、酸、澀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酸模葉中含大黃酚(chrysophanol),1, 8-二羥基蒽醌(l,8-dihydroxyanthraquione),蘆薈大黃素(aloe-emodin)[1],槲皮素(quercetin),山柰酚(kaempferol),楊梅黃酮(myricetin)[2],牡荊素(vitexin)[3],金絲桃甙(hyperoside)[4],堇黃質(zhì)(violaxanthin)[5],鞣質(zhì)[6],草酸鈣,酒石酸(tartaric acid)[7],氨基酸[8]和維生素(vitamin)C[9]。

    性味

    酸;微苦;性寒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泄熱通秘;利尿;涼血止血;解毒。主便秘;小便不利;內(nèi)痔出血;瘡瘍;丹毒;疥癬;濕疹;燙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5~30g。外用:適量,搗敷;或研末調(diào)涂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皮膚濕疹及燙火傷: 酸模全草、椿根白皮各二兩,桉樹葉一兩,凍青葉一兩。共為細末,油調(diào)涂。(《常用中草藥配方》)②治慢性便秘: 酸模全草三錢,芒硝四錢,枳殼三錢。水煎服。 (《常用中草藥配方》)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:外用消傷腫、瘡毒,治疥癬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扁豆衣拼音注音Biǎn Dòu Yī別名扁豆皮(《本草便讀》)出處《安徽藥材》來源為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種皮。性狀干燥種皮呈不規(guī)則卷縮片狀,大小不一,厚不到1毫米,光滑,乳白色或淡黃白色,種阜半月形,類白色。質(zhì)堅,易碎。氣味皆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iǎn Zhóu Mù英文名root of Jerusalemthorn出處始載于《海南植物志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扁軸木的枝樹皮或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arkinsonia aculenta L.采收和儲藏:四季均可采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扁青拼音注音Biǎn Qīnɡ別名白青(《本經(jīng)》),碧青(《唐本草》),石青,大青(《綱目》)。出處《本經(jīng)》來源為碳酸鹽類礦物藍銅礦的礦石。原形態(tài)產(chǎn)于銅礦氧化帶中。單斜晶系。晶體短柱狀或板狀。通常星粒狀、腎狀、散射狀、土狀等......
  • 別名扛棺回來源蘿藦科娃兒藤屬植物扒地蜈蚣Tylophora renchangii Tsiang.,以葉入藥。隨時可采,曬干,一般鮮用。性味微酸、澀,平。功能主治活血散瘀,解毒。用于各種毒蛇咬傷及跌打損傷。用法用量1~2兩,搗爛取汁沖白酒內(nèi)服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報春花拼音注音Bào Chūn Huā別名橡只瑪爾布(藏名)出處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來源為報春花科植物條紋報春的花朵。6~8月采收。生境分布生于水溝旁及潮濕處。分布西南及西藏、內(nèi)蒙古、新疆。原形態(tài)多年生草本,高30~50厘米。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