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土三七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土三七拼音注音Tǔ Sān Qī別名

    菊三七,天青地紅。

    出處

    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菊科植物菊葉千里光全草。6~8月采全草,8~9月挖根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多生于灌木叢緣、雜草叢、溝邊等處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草本,高達(dá)1米。莖直立,少分枝。葉互生,基部葉有柄,中部葉基部抱莖,葉片長圓形,不規(guī)則羽裂,長5~10厘米,寬2~4厘米。頭狀花序頂生成簇;花黃色,緣花舌狀,盤花管狀,5齒裂;總苞片1列,基部有附加的小苞片,狀如花萼。瘦果圓柱形有棱,冠毛多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干根含千里光菲靈堿。

    性味

    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:"溫,淡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:"活血,消腫。治跌打損傷,瘀積腫痛,癰瘡腫瘍,乳癰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土三七拼音注音Tǔ Sān Qī別名

    見腫消、乳香草、奶草、澤蘭、葉下紅、散血草、和血丹、天青地紅、破血丹、血牡丹、三七草、九頭獅子草、白田七草、血當(dāng)歸、紅背三七、散血丹、血三七、菊葉三七、水三七、紫背三七、狗頭三七

    英文名Herb of Chrysanthemum-like Groundsel出處

    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菊葉三七的根或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Gynura segetum (Lour.) Merr. [G. japonica (Thunb.) Juel.; G.piniatifula (L.) DC.]

    采收和儲藏:7-8月間生長茂盛時采,或隨用隨采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溝邊及屋舍旁肥厚濕潤的土壤中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、陜西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臺灣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及云南等地。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有栽培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菊葉三七 多年生草,高達(dá)1m左右。宿根肉質(zhì)肥大,土褐色,具疣狀突起及須根,斷面灰黃白色。莖直立,具縱棱,綠色略帶紫色,上部多分枝,光滑無毛或稍具細(xì)毛?;~簇生,匙形,邊緣鋸齒或作羽大辯論分裂,花時凋落;莖下部和中部葉互生,長橢圓形,長10-25cm,寬5-10cm,羽狀分裂,裂片卵形以至披針形,邊緣淺裂或有疏鋸齒,兩面近光滑或具細(xì)毛,先端短尖或漸尖,基部具2-5淺裂的假托葉2枚;莖上部葉漸小,卵狀披針形,邊緣羽狀齒裂,或有線狀披針形。頭狀花序直徑1.5-2cm,排列成傘房狀,著生于枝頂;總苞圓柱狀;總苞片2層,條狀披針形,長約1.5cm,邊緣膜質(zhì),外層絲狀;花全為兩性,筒狀,金黃色,花冠先端5齒裂,花柱基產(chǎn)小球形,分枝先端有細(xì)長淺形具毛的尖端,長約4mm。瘦果狹圓柱形,有條紋,被疏毛;冠毛豐富,白色。花期9-10月。

    栽培

    生物學(xué)特性 喜濕潤和蔭蔽環(huán)境。以羽松肥沃的砂質(zhì)壤土最好。

    栽培技術(shù) 用根莖繁殖或托插繁殖。①根莖繁殖:每年4月栽種。先將根莖切開,每塊留芽個2-3個。切時應(yīng)使芽和切口保持4-7mm距離。按溝距30-45cm開溝,然后按株距15cm排放在溝內(nèi),芽尖向上,覆土3-5cm。②扦插繁殖:6-7月高溫多濕季節(jié),剪取長15-20cm莖枝,斜插于沙土中,土面留出4cm左右,插后需經(jīng)常保持土壤濕潤,如氣溫在22-33℃范圍,約15d即可生根成活,成活后約15d可移植。行、株距與根莖繁殖法同。

    田間管理 除注意松土和除草外,雨季要及時排水,以免根部腐爛,影響植株生長。6月中旬每1hm2施人畜糞水300-450擔(dān)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根莖呈拳形團(tuán)塊狀,長3-6cm,直徑約3cm,表面灰棕色工棕黃色,鮮品常帶淡紫紅色,全體金具瘤狀突起,突起物頂端常有莖基或芽痕,下面有細(xì)根或細(xì)根痕。質(zhì)堅實,斷面灰黃色,鮮品白色。氣無,味淡而后微苦。

    全草長50-100cm。根莖塊狀,具疣狀突起及須根。莖單一或上部分枝,具縱溝及細(xì)柔毛,表面黃綠以或略帶紫色。葉互生,多皺縮,長可達(dá)20cm,葉柄長約2cm,莖上部葉近無柄;完整葉片羽狀深裂,邊具不規(guī)則鋸齒,膜質(zhì)。頭狀花序排成圓錐狀生于枝頂,花全為兩性,筒狀,黃色。氣無,味微苦。

   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:中心有明顯的髓部,韌皮部具分泌道,薄壁細(xì)胞中可見菊糖結(jié)晶,無淀粉粒與草酸鈣結(jié)晶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根含菊三七堿類[1,2],千里光寧堿(senecio-nine)[3,4]3-表-薯蕷皂甙元-3-β-D-吡喃葡萄糖甙(3-epi-diosgenin-3-β-D-glucopyranoside),3-表-塞普屈姆甙元-3β-D-吡喃葡萄糖(3-ei-sceptrumgenin-3-β-D-glucopyranoside),3-表-羅斯考皂甙元(3-epi-ruscogenin),3-表-新羅斯考皂甙元(3-epi-neor-uscogenin)[5],千里光菲靈堿(seneciphylline),菊三七堿甲(seneci-phyllinine),菊三七堿乙(E-senciphylline)[6]。

    地上部分含D-甘露醇(D-mannitol),琥珀酸(succinic acid),5-甲基脲嘧啶(thymine),腺嘌呤(adenine),氯化銨,菊三七堿類,蕓香甙(rutin)[7]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10%土三七注射液對血小板超威結(jié)構(gòu)的影響與凝血酶類似[1]。菊三七堿有抗瘧作用,赤能引起家兔和大鼠肝細(xì)胞壞死[1,2]。

    性味

    味甘;微苦;性溫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止血;散瘀;消腫止痛;清熱解毒。主吐血;衄血;咯血;便血;崩漏;外傷出血;痛經(jīng);產(chǎn)后瘀滯腹痛;跌打損傷;風(fēng)濕痛;瘡癰疽疔;蟲蛇咬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根3-15g;或研末,1.5-3g;全草或葉10-30g。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;或研末敷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:活血,消腫。治跌打損傷,瘀積腫痛,癰瘡腫瘍,乳癰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葉火草拼音注音Bái Yè Huǒ Cǎo別名拿戛千里光、白背艾,火門艾、大葉艾、滿山香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,大白葉子火草(《云南思茅中草藥選》)。出處《云南思茅中草藥選》來源為菊科植物白千里光的根或全草。夏、秋采收,洗凈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Yè Guā Fù Mù別名烏骨藤、確絡(luò)風(fēng)來源番荔枝科瓜馥木屬植物白葉瓜馥木Fissistigma glaucescens (Hance)Merr.,以根入藥。夏秋采集,曬干。性味辛、澀,溫。注意孕婦忌服。功能主治祛風(fēng)除濕,......
  • 別名白葉花、銀背葉秔子梢、銀色秔子梢來源豆科白葉花柴Campylotropis argentea Schindl.,以根入藥。生境分布云南。性味澀,平。功能主治清熱利濕,收斂止血。主治腸炎,腹瀉,痢疾,浮腫,便血。本品還可治風(fēng)濕,跌打損傷,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葉藤別名紅藤仔、飛揚藤、胱皮藤、紅絲線、扛棺回[海南]來源蘿藦科白葉藤屬植物白葉藤Crytolepis sinensis (Lour.) Merr.,以全株入藥。全年可采,曬干。性味甘、淡,涼。有小毒。功能主治清熱解毒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Tǔ Fú Línɡ別名白萆薢、白土苓、土茯苓、鐵架子土茯苓、九牛力、千斤力、土萆薢來源藥材基源:為百合科植物肖菝葜的塊莖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Heterosmilax japonica Kunth采收和儲藏:春、秋二季采挖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