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土附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土附拼音注音Tǔ Fù別名

    土部、鱸鱧、蕩部、蕩魚(《演繁露》),吐哺(《三才藻異》),土鮒魚(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),菜花魚(《嘉興縣志》),鮒魚(《湖州府志》),土鶩、土哺(《錢塘縣志》),上鮒(《隨息居飲食譜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綱目拾遺》

    來源

    為塘鱧魚科動(dòng)物塘鱧魚全體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分布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體粗壯,前部呈圓筒形,后部側(cè)扁。體長10余厘米。頭部大,稍扁平,且較軀體為闊。口上位,口裂寬大,下頜長于上頜,上下頜都有細(xì)齒,呈帶狀排列。鰓耙上有小刺。眼小,上位,眼間隔凹入。體側(cè)及背部被櫛鱗,腹部為圓鱗,側(cè)線鱗33~37。生殖乳突明顯,雌者較寬大,末端分叉,雄者三角形,末端尖細(xì)。背鰭2個(gè),第1背鰭7~8,鰭條不分枝。第2背鰭18~9。臀鰭17。胸鰭大,腹鰭胸位,尾鰭圓形。背部黑褐色,體側(cè)有黑色斑紋,腹部淡黃色,無黑色斑點(diǎn),各鰭都有淡黃色與黑色相間的條紋。

    多生活于河溝及湖泊中,喜棲息于泥沙、雜草和碎石相混雜的岸邊淺水中,游泳力不強(qiáng)。產(chǎn)卵期4月~6月。冬季潛伏水層較深處或石塊下越冬。

    本動(dòng)物的卵子(土附子)亦供藥用,另詳專條。

    性味

    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"味甘,溫,無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①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"補(bǔ)脾胃,益元?dú)?,養(yǎng)榮血。"

    ②《綱目拾遺》:"補(bǔ)脾胃,治噎膈,除水腫濕氣,療一切瘡疥,又能扶陽。"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土附拼音注音Tǔ Fù別名

    土部、鱸鱧、蕩部、蕩魚、土步、吐哺、土鯆魚、菜花魚、鮒魚、土騖、土哺、土鮒

    英文名common monkshood prepared daughter root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塘鱧科動(dòng)物沙塘鱧的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Odontobutis obscura (Temminck et Schlegel)

    采收和儲(chǔ)藏:常年均可捕撈,捕后,除去鱗片及內(nèi)臟,鮮用或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多生活于河溝及湖泊中喜棲息于泥沙、雜草和碎石較多且相混雜的岸邊淺水中游泳力不強(qiáng)。產(chǎn)卵期4-6月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一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沙塘鱧,體粗壯,前部呈圓筒形,后部側(cè)扁。體長約18cm。頭部大,稍扁平,較軀體為闊??谏衔唬诹褜挿?,下頜長于上頜。鱗耙上有小刺。眼小,上位,眼間隔凹入。體側(cè)和背部被櫛鱗;腹部為圓鱗,側(cè)線鱗33-37。生殖乳突明顯,雌者較寬大,末端分叉,雄者三角形,末端尖細(xì)。背倒塌2個(gè)。第1背鰭Ⅶ-Ⅷ,第2背鰭Ⅰ,8-9。臀鰭Ⅰ,7。胸鰭大,腹鰭胸位,尾鰭圓形。背部黑褐色,體側(cè)有黑色斑紋,腹部淡黃,無黑色斑點(diǎn)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每100克土附肉中含水分82g,蛋白質(zhì)15.9g,脂肪0.5g,碳水化物0.4g,灰分1.2g,鈣109mg,磷232mg,鐵1.9mg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脾;胃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味甘;性溫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補(bǔ)脾益氣;除溫利水。主脾虛食少;水腫;濕瘡;疥癬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燉食,適量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補(bǔ)脾胃,益元?dú)?,養(yǎng)榮血。2.《綱目拾遺》:補(bǔ)脾胃,治噎膈,除水腫濕氣,療一切瘡疥,又能扶陽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àn Bǎ Sǎn別名搜山虎、虎爪搜山虎、箐雞尾、野蕨菜來源蕨類水龍骨科扇蕨屬植物扇蕨Neocheiropteris palmatopedata (Baker)Christ,以根狀莖入藥。四季可采,去毛,曬干。性味甘、微苦、澀,涼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半拉子別名見風(fēng)干來源榛科鵝耳櫪屬植物千金榆Carpinus cordata Blume.,以果穗入藥。秋季采,曬干。性味甘、淡,平。功能主治健胃消食。用于胸腹脹滿,食欲不振,消化不良。用法用量3~5錢。備注(1)華鵝耳櫪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àn Zhī Lián別名松葉牡丹(《植物學(xué)大辭典》),金絲杜鵑(《中國植物圖鑒》),佛甲草、打砍不死、萬年草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。出處《江西民間草藥》來源為馬齒莧科植物大花馬齒莧的全草。6~9月采取。生境分布各地均有栽培。原形態(tài)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半春蓮拼音注音Bàn Chūn Lián別名半層蓮、野苞蘆來源蘭科蜻蜓蘭屬植物小花蜻蜓蘭Tulotis ussuriensis (Reg. et Macck) Hara,以根入藥。春夏采收,洗凈鮮用。性味辛、苦,涼。功能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半枝蓮拼音注音Bàn Zhī Lián別名并頭草、狹葉韓信草、牙刷草、四方馬蘭英文名HERBA SCUTELLARIAE BARBATAE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半枝蓮Scutellaria barbata Don [S. 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