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條葉垂頭菊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條葉垂頭菊別名

    線葉點頭菊

    來源

    菊科條葉垂頭菊Cremanthodium lineare Maxim.,以全草入藥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青海、甘肅、四川。

    性味

    苦,寒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消腫。主治高熱癥引起的急驚痙攣,神志昏迷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2~4錢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華本草》:條葉垂頭菊拼音注音Tiáo Yè Chuí Tóu Jú別名

    線葉點頭菊

    英文名all-grass of Linearleaf Cremanthodium出處

    始載于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條葉垂頭菊的全草或花序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remanthodium LINEARE Maxim.

    采收和儲藏:6-7月采收,洗凈,切碎,曬干。秋季采收花序,陰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高山草原、沼澤草地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甘肅、青海、四川及西藏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條葉垂頭菊 多年生草本,高15-20cm。莖基部有多數(shù)纖維狀的殘存葉柄,上部有短柔毛。葉片紙質,條形,長9-15cm,寬5-10cm,基產的膜質,鞘狀,邊緣全緣;莖生葉條形或條狀鉆形,基部稍抱莖,無毛。頭狀花序單生于莖的頂端,下垂;總苞半球形,直徑1.5-2cm;總苞片暗綠色,披針形,長約10mm,無毛或被疏短柔毛;花異型,舌狀花黃色,舌片條形或條狀披針形,全緣或有2小齒;筒狀花淡褐黃色,長5-6mm。瘦果長圓形,長約3mm;冠毛白色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本品皺縮成團,冠毛白色,多數(shù),與總苞片的等長?;ㄐ蛑睆?.2-1.7cm,總苞片墨綠色,披針形,無色,長10-12mm;舌狀花1層,黃色,皺縮,完整的舌片為條狀披針形,長1.5-3cm,有淺棕色平行直脈紋數(shù)條;筒狀花長5-6mm,黑褐色,先端5淺裂,雄蕊5,聚花,暗紫色;雌蕊柱頭2裂,紫褐色。瘦果長圓形,長約3mm。體輕,質軟。氣芳香,味微甘。

    以花色黃、氣芳香者為佳。

   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:黃棕色?;〝?shù)值粒球形或近球形,直徑28-43μm,具3孔溝,外壁表面具刺及疣狀雕紋。冠毛碎片具刺。柱頭碎片表皮細胞呈乳頭狀絨毛突起。筒狀花裂片先端碎片,表皮細胞有乳頭關絨毛突起?;ǚ勰覂缺诩毎诒?,有特殊點狀增厚的壁。腺毛鼓槌狀,頭部細胞1個,柄部為3-7個細胞,微具角質層紋理。花序梗非腺毛多碎斷,頂端細胞1-2個,長矩圓形,基部細胞較多且短,具角質層紋理?;ㄖ槠?,表皮細胞長方形,內含眾多草酸鈣簇晶,直徑6-12μ。總苞片下表皮非腺毛細胞1或2個,微具角質層紋理?;ㄐ蚬1砥さ臍饪诪椴徊欢ㄆ谑交虿坏仁?,副衛(wèi)細胞4-7個,具角質層紋理。

    鑒別

   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2g,加乙醇20ml,回流提取20min,濾過,濾液供下述試驗:(1)取濾液1ml,加入鋅粉少許及鹽酸數(shù)滴,在水浴上煮沸2min,顯紅色。(檢查黃酮成分)(2)取濾液1ml,加5%三氯化鐵乙醇試液,顯綠色。(檢查酚類成分)(3)取濾液數(shù)滴,滴于濾紙上,揮干,置于254nm紫外分析儀下觀察,顯天藍色熒光。

    (4)取濾液適量,置蒸發(fā)皿中,蒸發(fā)至干,殘渣加5%硫酸深液3ml,使深解,濾過,濾液作下列試驗:①取濾液1ml,加磷鉬酸試液1-2滴,產生黃綠色沉淀。②取濾液1ml,加碘化鉍鉀試液1-2滴,產生紅棕色沉淀。(檢查生物堿類成分)

    性味

    味甘;苦;性平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消腫;健胃止嘔。主高熱驚風;咽喉腫痛;脘腹脹痛;嘔吐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6-15g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嫩苗:味微甘,苦、性溫,有健胃的功能。用于嘔吐。全草:味苦,性寒。有清熱消腫的功能。用于高熱癥引起的急性痙攣,神志昏迷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花甜蜜蜜拼音注音Bái Huā Tián Mì Mì別名白花枝子花、蜜罐罐、戈壁青蘭來源唇形科青蘭屬植物異葉青蘭Dracocephalum heterophyllum Benth.,以全草入藥。夏季采收,曬干。性味苦、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Huā Chuān Xīn Lián來源藥材基源:為爵床科植物須藥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ndrographis laxiflora (BI.) Lindau [A.tenera (Nees) O. Kuntze; 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花莧別名爛腳蒿、白牛膝、土牛膝、懷牛膝來源藜科白花莧Aerva sanguinolenta (L.) Blume,以根、花入藥。生境分布云南、廣西。性味微辛,平。注意忌服酸、冷。孕婦忌服。功能主治散瘀止痛,除濕,調經(jīng)止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Huā Cǎo來源藥材基源:為蘭科植物鵝毛玉鳳花的莖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Habenaria dentata (Sw.)Schltr.[Orchis dentata Sw.; Platanthera dentata (Sw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花菜拼音注音Bái Huā Cài別名羊角菜(《綱目》),屢析草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。出處汪穎《食物本草》來源為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的全草。夏季采收。生境分布生長于荒地,或栽培于庭園。分布河北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蘇、廣西、臺灣、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