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
為巖蕨科植物耳羽巖蕨的根莖。
生于溝邊陰濕的巖石上。分布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山東、河南、山西、河北、遼寧、吉林、臺(tái)灣等地。
多年生草本,高15~35厘米。根莖短而直立,密被鱗片。葉叢生;葉柄長5~10厘米,赤褐色,有關(guān)節(jié),葉柄及葉軸被毛及鱗片,鱗片淡褐色,披針形。葉片狹披針形至線形,長10~25厘米,寬2~4厘米,羽狀分裂;羽片長矩圓狀披針形,常呈鐮刀狀彎曲,長1~2.5厘米,寬3~7毫米,先端鈍,基部斜模形,上方耳狀,無柄,全緣。波狀或有鈍齒,兩面多少被毛,下面并有狹長鱗片,孢子囊群圓形,近羽片邊緣一行著生;囊群蓋碗形,不整齊淺裂;孢子囊球形,有細(xì)弱柄。
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:"治傷筋,鮮蜈蚣旗根莖加蛇葡萄根共搗爛,加酒糟或黃酒做成餅,烘熱,包敷傷處。每日換一、二次。"
出自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
藥材基源:為巖蕨科植物耳羽巖蕨的根莖。
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Woodsia polystichoides Eaton.
采收和儲(chǔ)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凈,鮮用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250-2700m的山坡林下石上或山谷石縫中。
資源分布:分布東北、華北、西北、華東(除江蘇)及湖北、河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多年生草本,高15-35cm。根莖短而直立,密被鱗片。葉叢生;葉柄長5-10cm,赤褐色;有關(guān)節(jié),葉柄及葉軸被毛及鱗片,鱗片淡褐色,披針形。葉片狹披針形至線形,長10-25cm,寬2-4cm,羽狀分裂;羽片長矩圓狀披針形,常呈鐮刀狀彎曲,長1-2.5cm,寬3-7mm,先端鈍,基部斜楔形,上方耳狀,無柄,全緣,波狀或有鈍齒,兩面多少被毛,下面并有狹長鱗片。孢子囊群圓形,近羽片邊緣一行著生;囊群蓋碗形,不整齊淺裂;孢子囊球形,有細(xì)弱柄。
肝;脾經(jīng)
微苦;平
舒筋活絡(luò)。主筋傷疼痛;活動(dòng)不利
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。
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:治傷筋,鮮蜈蚣旗根莖加蛇葡萄根共搗爛,加酒糟或黃酒做成餅,烘熱,包敷傷處。每日換一、二次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(hào):魯ICP備19034508號(hào)-2
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
來源為巖蕨科植物耳羽巖蕨的根莖。
生境分布生于溝邊陰濕的巖石上。分布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山東、河南、山西、河北、遼寧、吉林、臺(tái)灣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多年生草本,高15~35厘米。根莖短而直立,密被鱗片。葉叢生;葉柄長5~10厘米,赤褐色,有關(guān)節(jié),葉柄及葉軸被毛及鱗片,鱗片淡褐色,披針形。葉片狹披針形至線形,長10~25厘米,寬2~4厘米,羽狀分裂;羽片長矩圓狀披針形,常呈鐮刀狀彎曲,長1~2.5厘米,寬3~7毫米,先端鈍,基部斜模形,上方耳狀,無柄,全緣。波狀或有鈍齒,兩面多少被毛,下面并有狹長鱗片,孢子囊群圓形,近羽片邊緣一行著生;囊群蓋碗形,不整齊淺裂;孢子囊球形,有細(xì)弱柄。
功能主治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:"治傷筋,鮮蜈蚣旗根莖加蛇葡萄根共搗爛,加酒糟或黃酒做成餅,烘熱,包敷傷處。每日換一、二次。"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蜈蚣旗根拼音注音Wú Gōnɡ Qí Gēn英文名Rhizome of Polystichum-like Woodisa出處出自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
來源藥材基源:為巖蕨科植物耳羽巖蕨的根莖。
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Woodsia polystichoides Eaton.
采收和儲(chǔ)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凈,鮮用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250-2700m的山坡林下石上或山谷石縫中。
資源分布:分布東北、華北、西北、華東(除江蘇)及湖北、河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多年生草本,高15-35cm。根莖短而直立,密被鱗片。葉叢生;葉柄長5-10cm,赤褐色;有關(guān)節(jié),葉柄及葉軸被毛及鱗片,鱗片淡褐色,披針形。葉片狹披針形至線形,長10-25cm,寬2-4cm,羽狀分裂;羽片長矩圓狀披針形,常呈鐮刀狀彎曲,長1-2.5cm,寬3-7mm,先端鈍,基部斜楔形,上方耳狀,無柄,全緣,波狀或有鈍齒,兩面多少被毛,下面并有狹長鱗片。孢子囊群圓形,近羽片邊緣一行著生;囊群蓋碗形,不整齊淺裂;孢子囊球形,有細(xì)弱柄。
歸經(jīng)肝;脾經(jīng)
性味微苦;平
功能主治舒筋活絡(luò)。主筋傷疼痛;活動(dòng)不利
用法用量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。
各家論述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:治傷筋,鮮蜈蚣旗根莖加蛇葡萄根共搗爛,加酒糟或黃酒做成餅,烘熱,包敷傷處。每日換一、二次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《中藥大辭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