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仙人掌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仙人掌拼音注音Xiān Rén Zhǎnɡ別名

    仙巴掌、霸王樹、火焰、火掌、玉芙蓉

    來源

    為仙人掌科仙人掌屬植物仙人掌Opuntia dillenii (Ker-Gawl.)Haw.,以全株入藥。四季可采。鮮用或切片曬干。

    性味

    苦,涼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,散瘀消腫,健胃止痛,鎮(zhèn)咳。用于胃、十二指腸潰瘍,急性痢疾,咳嗽;外用治流行性腮腺炎,乳腺炎,癰癤腫毒,蛇咬傷,燒燙傷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鮮品1~2兩;外用鮮品適量,去刺搗爛敷患處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仙人掌拼音注音Xiān Rén Zhǎnɡ別名

    風(fēng)尾竻(《廣東新語》),龍舌(《桂乎縣志》),平慮草、老鴉舌(《南安府志》),神仙掌,霸王(《本草求原》),觀音掌(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),觀音刺(《廣西中獸醫(yī)藥植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綱目拾遺》

    來源

    為仙人掌科植物仙人掌。

    同屬植物綠仙人掌亦同等入藥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野生或栽培。分布云南、四川、貴州、廣東、廣西、福建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灌木,高1~3米。莖下部稍木質(zhì),近圓柱形,上部肉質(zhì),扁平,綠色,具節(jié);每節(jié)卵形至矩圓形,長15~30厘米,光亮,散生多數(shù)瘤體,每一小瘤體上密生黃褐色卷曲的柔毛,并有利刺。葉肉質(zhì)細(xì)小,披針形,先端尖細(xì),紫紅色,基部綠色,生于每個小瘤體的刺束之下,早落?;S色,徑達7~8厘米,單生或數(shù)朵叢生于扁化莖頂部邊緣;雄蕊多數(shù),數(shù)輪排列,花藥2室;雌蕊1,花柱白色,圓柱形,通常中空,柱頭6裂。漿果,肉質(zhì),卵圓形,長5~7厘米,紫紅色,被細(xì)硬毛;種子多數(shù)。

    以上植物的花(神仙掌花)、果實(仙掌子),以及肉質(zhì)莖的漿汁凝結(jié)物(玉芙蓉),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莖、葉含三萜、蘋果酸、琥珀酸。灰分中含24%碳酸鉀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《閩東本草》:"入心、肺、胃三經(jīng)。"

    性味

    苦,寒。

    ①《本草求原》:"寒。"

    ②《嶺南采藥錄》:"味苦澀,性寒,無毒。"

    ③《陸川本草》:"性涼,味酸。"

    注意

    ①《嶺南雜記》:"其汁入目,使人失明。"

    ②《閩東本草》:"虛寒者忌用。并忌鐵器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行氣活血,清熱解毒。治心胃氣痛,痞塊,痢疾,痔血,咳嗽,喉痛,肺癰,乳癰,疔瘡,湯火傷,蛇傷。

    ①《本草求原》:"消諸痞初起,洗痔。"

    ②《分類草藥性》:"專治氣痛,消腫毒、惡瘡。"

    ③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:"為健胃滋養(yǎng)強壯劑,又可補脾,鎮(zhèn)咳,安神。治心胃氣痛,蛇傷,浮腫。"

    ④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:"為解熱鎮(zhèn)靜劑。治喉痛,療疔毒及燙傷,又治精神失常。外用治小兒急驚風(fēng)。"

    ⑤《陸川本草》:"消炎解毒,排膿生肌。主治瘡癰癤腫,咳嗽。"

    ⑥《中國藥植圖鑒》:"外皮搗爛可敷火傷,急性乳腺炎,并治足胝。煎水服,可治痢疾。"

    ⑦《湖南藥物志》:"消腫止痛,行氣活血,祛濕退熱,生肌。"

    ⑧《閩東本草》:"能去瘀,解腸毒,健胃,止痛,滋補,舒筋活絡(luò),療傷止血。治腸風(fēng)痔漏下血,肺癰,胃痛,跌打損傷。"

    ⑨《廣西中草藥》:"止瀉。治腸炎腹瀉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鮮者1~2兩;研末或浸酒。外用:搗敷或研末調(diào)敷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久患胃痛:仙人掌根一至二兩,配豬肚燉服。(《閩東本草》)

    ②治胃痛:仙人掌研末,每次一錢,開水吞服;或用仙人掌一兩,切細(xì),和牛肉二兩炒吃。(《貴州草藥》)

    ③治痞塊腹痛:鮮仙人掌三兩,去外面刺針,切細(xì),燉肉服。外仍用仙人掌搗爛,和甜酒炒熱,包患處。(《貴陽市秘方驗方》)

    ④治急性菌?。乎r仙人掌一至二兩,水煎服。(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

    ⑤治腸痔瀉血:仙人掌與甘草浸酒服。(《嶺南采藥錄》)

    ⑥治支氣管哮喘:仙人掌莖,去皮和棘刺,蘸蜂蜜適量熬服。每日一次,每次服藥為本人手掌之1/2大小。癥狀消失即可停藥。(內(nèi)蒙古《中草藥新醫(yī)療法資料選編》)

    ⑦治心悸失眠:仙人掌二兩,搗絨取汁,沖白糖開水服。(《貴州草藥》)

    ⑧治透掌疔(即腳掌心生疔):仙人掌鮮全草適量,麥粉適量,共搗敷患處。(《閩南民間草藥》)

    ⑨沿乳癰初起結(jié)核,疼痛紅腫:仙人掌焙熱熨之。此法亦治牛程蹇(即石硬)。(《嶺南采藥錄》)

    ⑩治腮腺炎,乳腺炎,瘡癤癰腫:仙人掌鮮品去刺,搗爛外敷。(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

    ⑾治濕疹,黃水瘡:仙人掌莖適量。烘干研粉,外敷患處。(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)

    ⑿治小兒白禿瘡:仙人掌焙干為末,香油調(diào)涂。(《嶺南采藥錄》)

    ⒀治火傷:仙人掌,用刀刮去外皮,搗爛后貼傷處,并用消毒過的布包好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
    ⒁治蛇蟲咬傷:仙人掌全草,搗汁搽患處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
    臨床應(yīng)用

    ①治療凍傷

    取仙人掌去刺搗成糊狀,敷于患處,紗布包扎,5天后去敷料。第一、二度凍傷一次可痊愈,三度凍傷(已潰爛者不適用)敷藥3天后換藥1次,1星期也可痊愈。

    ②治療早期急性乳腺炎、腮腺炎

    取仙人掌2塊去刺搗爛,加入95%酒精50毫升調(diào)勻,外敷局部,每日2次,治療100余例均愈?;?qū)⑾扇苏茡v爛取汁,加面粉適量調(diào)敷患處,治療乳腺炎效果亦好。

    ③治療胃、十二指腸潰瘍

    實驗證明,仙人掌有止血和保護創(chuàng)面的作用,故適用于潰瘍病出血者。用法:將鮮仙人掌去刺洗凈,切片曬干研粉。每次1克,日服2次。對胃酸不高的患者,可于每斤仙人掌粉中加入雞內(nèi)金粉1~2兩;胃酸偏高的再加入烏賊骨粉2~3兩,混合。劑量服法同上,21天為一療程。臨床觀察8例,服藥后上腹疼痛、反酸、黑便等癥狀均消失或好轉(zhuǎn);7例鋇餐復(fù)查,龕影、球部充盈不佳及變形等改變,亦大都消失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仙人掌拼音注音Xiān Rén Zhǎnɡ別名

    鳳尾簕、龍舌、平慮草、老鴉舌、神仙掌、霸王、觀音掌、觀音刺、霸王樹、燦巴掌、火焰、火掌、刺巴掌、番花、麒麟花、佛手刺、避火簪

    出處

    出自《綱目拾遺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仙人掌科植物仙人掌及綠仙人掌的根及莖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Opuntia dillenii(Ker-Gaw.)Haw.[Cactus dillenii Ker-Gaw.]2.Op-untia vulgaris Mill.[O.monacantha Haw.]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生于沿海沙灘的空曠處,向陽干燥的山坡、石上、路旁或村莊。

    2.生于河谷地區(qū),常栽培于村莊、園邊。

    資源分布:1.分布于西南、華南及浙江、江西、福建等地。

    2.分布于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1.多年生肉質(zhì)植物,常叢生,灌木狀,高0.5-3m。莖下部稍木質(zhì),近圓柱形,上部有分枝,具節(jié);莖節(jié)扁平,倒卵形至長圓形,長7-40cm,幼時鮮綠色,老時變藍(lán)綠色,有時被白粉,其上散生小窠,每一窠上簇生數(shù)條針刺和多數(shù)倒生短刺毛;針刺黃色,雜以黃褐色斑紋。葉退化成鉆狀,早落?;▎紊驍?shù)朵聚生于莖節(jié)頂部邊緣,鮮黃色,直徑2-9cm ;花被片多數(shù),外部的帶綠色,向內(nèi)漸變?yōu)榛ò隊?,廣倒卵形;雄蕊多數(shù),排成數(shù)輪,花叢淺黃色,花藥2室;子房下位,1室,花柱粗壯,柱頭6-8裂,白色。漿果多汁,倒卵形或梨形,紫紅色,長5-7cm。種子多數(shù)?;ㄆ?-6月。

    2.喬木或灌木狀,高1.5-4m。老株有明顯的圓柱形主干,自近基部分枝,分枝多而茂密。莖節(jié)倒卵形或長圓形.基部漸狹,長10-30cm,較厚,嫩莖節(jié)薄,常波皺狀,鮮綠色,散生小窠;小窠具均勻短絨毛、黃褐色刺毛和1-2枚針刺;刺長1-4cm,幼時黃色,先瑞紅褐色,老刺變灰色,先端暗褐色;老莖干上的小窠內(nèi)針刺多達10根。葉鉆狀,長2-3mm,早落?;?-5朵,著生于嫩莖節(jié)的頂部或邊緣,鮮黃色,直徑達7.5cm,外方花被片背面具紫紅暈,內(nèi)方花被片呈花瓣狀展開,倒卵狀長圓形;雄蕊多數(shù),花絲淺綠色;花柱白色,柱頭裂片6,果肉質(zhì),倒卵球形,長5-7.5cm,熟時紫紅色,無刺,具多數(shù)種子。

    栽培

    生物學(xué)特性 宜溫暖、向陽、干燥、避風(fēng)處栽培。土壤以較高燥的夾沙土為好。

    栽培技術(shù) 用扦插繁殖。在春、夏雨季,把頂部扁化莖枝從節(jié)處割下,割下的莖枝,放通風(fēng)處,經(jīng)過2~3d,斷面干燥后,再行扦插,在整好的地上或盆缽內(nèi),每隔60cm左右或每缽扦插1片,入土6~10cm,按緊,然后淋水1次,成活后,頂部發(fā)出新技時,可追施人畜糞水1次。露地栽培,每年要清除株旁雜草。盆栽的要插支柱捆好,并在霜降前搬入室內(nèi)防凍,春季再搬到室外的向陽處,并追肥1次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栽培1年后,即可隨用隨采。綠仙人掌生藥漿分析含果膠多糖和膠滲出物[1]。從全草分離提取得無羈萜酮(friedelin),無羈萜-3α-醇(friedelan.-3α-ol),蒲公英賽酮(taraxerone)和蒲公英賽醇(taraxerol)[ 2]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1.用仙人掌全草的提出物進行細(xì)菌培養(yǎng)實驗,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最顯著,而且對此菌的18個抗青霉素系也有高度的抑制作用。另外對枯草桿菌也有高度抑制作用。

    2.仙人掌中所含墨斯卡靈有致幻作用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心;肺;胃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苦;性寒

    注意

    1.忌鐵器。

    2.《嶺南雜記》:其汁入目,使人失明。

    3.《閩東本草》:虛寒者忌用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行氣活血;清熱解毒;涼血止血;清肺止咳。主胃痛;痞塊;痢疾;喉痛;肺熱咳嗽;肺癆咯血;吐血;痔血;瘡瘍疔癤;乳癰;癢腮;癬疾;蛇蟲咬傷;燙傷;凍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0-30或;或培干研末,3-6。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本草求原》:消諸痞初起,洗痔。

    2.《分類草藥性》:專治氣痛,消腫毒、惡瘡。

    3.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:為健胃滋養(yǎng)強壯劑,又可補脾,鎮(zhèn)咳,安神。治心胃氣痛,蛇傷,浮腫。

    4.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:為解熱鎮(zhèn)靜劑。治喉痛,療疔毒及燙傷,又治精神失常。外用治小兒急驚風(fēng)。

    5.《陸川本草》:消炎解毒,排膿生肌。主治瘡癰癤腫,咳嗽。

    6.《中國藥植圖鑒》:外皮搗爛可敷火傷,急性乳腺炎,并治足胝。煎水服,可治痢疾。

    7.《湖南藥物志》:消腫止痛,行氣活血,祛濕退熱,生肌。

    8.《閩東本草》:能去瘀,解腸毒,健胃,止痛,滋補,舒筋活絡(luò),療傷止血。治腸風(fēng)痔漏下血,肺癰,胃痛,跌打損傷。

    9.《廣西中草藥》:止瀉。治腸炎腹瀉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國藥典》:冰片拼音注音Bīnɡ Piàn別名合成龍腦、梅片、艾粉、結(jié)片英文名BORNEOLUM SYNTHETICUM來源分機制冰片與艾片兩類。機制冰片以松節(jié)油、樟腦等為原料經(jīng)化學(xué)方法合成的龍腦;艾片為菊科艾納香屬植物大風(fēng)艾的鮮葉經(jīng)蒸氣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冰球子別名山慈姑、山蘭來源蘭科冰球子Oreorchis patens (Lindl.) Lindl.,以假鱗莖入藥。生境分布四川。性味甘、辛,寒。有小毒。注意本品有毒,多作外用。功能主治解毒行瘀,殺蟲消癰。主治癰疽瘡腫,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冰糖拼音注音Bīnɡ Tánɡ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白沙糖煎煉而成的冰塊狀結(jié)晶。歸經(jīng)入脾、肺二經(jīng)。性味味甘,性平,無毒。功能主治補中益氣,和胃潤肺。止咳嗽,化痰涎.(性味以下出《本草再新》)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;含化或入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īnɡ Tánɡ Cǎo別名土甘草、四時茶、米碎草來源玄參科野甘草屬植物野甘草Scoparia dulcis L.,以全草入藥。夏秋采收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性味甘,涼。功能主治清熱利濕,疏風(fēng)止癢。用于感冒發(fā)熱,肺熱咳嗽,腸炎,細(xì)菌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īnɡ Cǎo來源藥材基源:為禾本科植物賴草的根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Leynus secalinus (Gcorgi)Tzvel.[Triticum secalinum Georgi; Aneurolepidium das......